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先生醉心于祖国传统文化,长年从事诗词创作及教学,述作俱佳。她的论词,博览今古,融贯中西,独选精微,自成体系。叶嘉莹先生的文论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学者发表了评论文章,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中西结合的文论;二、兴动感发的质素;三、女性主义文论视角。本文以自己读《迦陵论词丛稿》的感受,试着从了解叶先生其人、其文、其思理判断入手,解读叶先生的鉴赏方法,希冀通过分析、学习,能够窥到叶先生解读传统文化之钥,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对古典文学的学习。
一、赤子之心始终不渝
无论是为人、为文,叶先生始终本着真诚、纯朴、干净而执着的赤子之心。她真诚待人,朴实无华;她执着学术,刻苦严谨;她坚持干干净净的做学问,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
叶嘉莹先生自幼便擅长写作,诗、词、曲、文颇有佳作。青年时读书北平辅仁大学,受业于顾随等名师,为学日进,在创作和理论上都渐趋成熟;壮年远涉重洋,胸怀日阔,眼界更宽,凭着对中国诗词的一往情深和执着付出,她使民族文化的精粹超越了国界,突破了语言限制,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获得了极大的荣誉。
然而中国古典诗歌是我们民族的命脉和血液,在国外,叶先生不能像在国内的讲坛上那样旁征博引,尽情发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叶先生明白,她的根在中国,她的知音在中国,她决心用诗词报答她
魂牵梦萦的祖国。本着这份报国之心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她不辞辛苦,不怕奔波,不计报酬,一次次从加拿大飞回祖国,在多所院校讲课,演讲。对于叶先生而言,讲授诗词,已经是她生命全部的意义。
叶先生的一生,苦难重重,但在叶先生优美情深的文字中,我们能读到喜爱与欣赏,深情与悲凉,激昂与慷慨,冷静与客观,我们却从未读到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对诗词的热爱之情,使她超越了生活的所有苦难而始终保持着精神上的华贵与雍容。
二、哲人之思精辟客观
叶先生是一个发展均衡的人。她有着诗人的直觉和锐感,也同时拥有哲人的冷静与客观,所以她不仅能写出好的作品,还能精辟客观的说诗论词。
1、知人之智,自知之明:叶嘉莹先生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是充分做到了“知人知己”的。对所评论的作家,她知人论世,在充分了解作家的基础上,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品,她以意逆志,但决不以臆代言。这也就是为什么叶先生的鉴赏总是给人以精准熨贴的感觉。比如在讲解温庭筠的词之前,她先引用《旧唐书・温庭筠传》、《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等多部史书中有关词人生平及为人的介绍,使温庭筠才高不羁、放诞不检、有才无行终致潦倒失意的一生历历如在读者眼前,然后再结合其作品和当时社会背景就其“能感之、能写之”[3](P.30)两方面的因素,作详细的掌握其特点的叙述,结论出温词的
徐佳莹失落沙洲
主要风格是精美及客观,极秾丽而无生动的感情及生命,使读者从了解一位诗人入手,知其人,解其文,水到渠成地形成对一个作者及其作品的全面认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自己,叶先生也有极其理性的自知。她说自己天性有二重性格:“一为热烈任纵之感情,一为冷静严刻之理智。”[1](P.2)叶先生的自知是准确恰当的,她的热烈任纵使她拥有赤子的情怀,更使她成为出的诗人,能够写出感人至深的诗词;她的冷静严刻之理智则让她拥有理性的思考,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写出透彻精辟的词论。由于知己,她能够明确自己生命的意义并全身心的投入;因为知人,她能公正而全面地对待每一个被评赏的作家。
2、开放的学术胸襟独立的思辨能力
叶先生拥有开放的学术胸襟,于古今中西的文论都很熟悉,她既能将各种文论根据所需灵活运用,又能清醒地看到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她认为中国传统诗论对诗歌中兴发感动的力量有深切的体悟,确实探触和掌握了某些诗歌精美微妙的意境。且能够激发读者对诗歌的欣赏与领悟,达到生生不已的感人效果,缺点是缺乏系统的逻辑分析,对诗歌的评说有时不免空泛朦胧,模糊笼统。现代西方诗论对诗歌的批评是客观的、理性的、分析的,往往有周密的思考,长于说理,善于提高读者的认识,但有时在理论分析上过于苛细琐碎,反而会丧失诗歌的生命,且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于中国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也有许多不合用之处。在对中西文论的不断对比、反思、运用中,她将二者融会贯通,却不复依傍,更不生搬硬套,而是构建了自己独特的鉴赏体系,表现出独特的批评风格和美学追求。
如吴文英的词被古今大多数文论家指责批评,如张炎《词源》“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胡适《词选》“《梦窗四稿》中的词几乎无一首不是靠古典与套语堆砌起来的。”叶先生却以其锐感和慧眼发现了梦窗词高远、幽艳之美,并进而总结出吴文英词的两大特:一是他往往将“时”与“空”这两个不容迷混的意念交错而糅合地写来;一是他修辞常常但凭一己的感性所得”,而不依循那种传统理性的——
—即人们所惯见已知的方法。”[1](P.144)她亦承认梦窗词确如眩目的七宝楼台,关键在于碎拆的方式并非正确的解读之道。真正读懂了梦窗才发现,他的词作是他以自己的意识为线索精心结撰的珠花。
3、融会创新的精神
叶先生经常会在自己的文论中独抒机杼,表现出大胆创新的风格:
1)创撰名目:叶先生融会中西文论,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当遇到无法用现有概念表述或者现有概念表述的不准确的情况时,她会创撰新的名目加以界定。比如她称杜甫的抒情方式为“理性的抒情”,再如她为吴文英的艺术手法创撰了“感性的修辞”[1](P.149)这一名目,肯定他的艺术探索,并指出
赤子之心哲人之思史家之笔
——
—谈叶嘉莹的鉴赏方法
常卫红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歌史的国度,对诗歌的品评鉴赏由来已久。在经历了以直感为主的传统鉴赏、套用西方理论的解析鉴赏、以阶级角度阐释作者作品的鉴赏之后,现代的鉴赏更加注重全面客观的对文本进行分析。其中叶嘉莹先生从文本出发,以其深厚的学养为基础,以融贯中西而又自成体系的理论为指导,融入情的抒发、史的视角进行的文学鉴赏,开创了鉴赏的新境界。
[关键词]赤子之心哲人之思史家之笔
文史艺苑
【黑龙江史志2008.2】
46
“梦窗之运笔修辞,竟然与一些现代文艺作品之所谓现代化的作风,颇有暗合之处。”[1](P.143)叶先生的这些创撰,精确传神,恰到好处。
2)精确界定:在文论中有很多模糊、似是而非的表述,叶先生总是尽其所能给予精确的界定。比如对于诗、词两种文体,叶先生如此界定二者:“诗在传统中一向即重视‘言志’之用意,而词在文人诗客眼里,则不过为歌筵酒席之艳曲而已。是以五代及北宋初期之小令,其内容所写皆不过为伤春怨别之情,闺阁园庭之景,以视诗中陶、谢、李、杜之情思怀抱,则自有所弗及矣。然而词之特却正在于能以其幽微婉约之情景,予读者心魂深处一种窈眇难言之触动,而此种触动则可以引人生无穷之感发与联想,此实当为词之一大特质。”
“夫诗之意境何?能写襟抱志意也;词之意境何?则善于感发也。”[10](P.5)3)通感阐释:叶先生博学多才,她在说词时并不仅仅运用文学、文论中的知识,实际上,一切她能感能知的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方法,她都会运用到自己的鉴赏中去。她会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阐释诗词中不同的落花的意象:“桃花和杏花那细小的花瓣是是风飘万点;茶花是枯萎在树枝上;而荷花那么大的花瓣落下一瓣、两瓣就残破不全了。”[3](P.103)她会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来解释文论中的定义:“一切艺术之有主观、客观之分为二种:一为达奥尼斯式,专在自己感情之活动中领略世界之美,如音乐、跳舞即属于此一种之艺术;另一则为式,专处旁观之地位,以冷静之态度欣赏世界之美,如绘画、雕刻即属于此一种之艺术。前一种艺术予人之感觉,为情绪激动陶醉哀伤;后一种艺术予人之感觉,为
理智澄澈冷静安详。……而飞卿词则近于后一种之艺术者也。”[1](P.18)这种借助于其他艺术形式来阐释文学理论的方法,可称之为“通感阐释”。叶先生喜欢细读,在平平仄仄的字里行间发现不尽的意味,又喜欢创新,时而用精确的归纳演绎,时而用言此意彼的诗化的语言,总是恰到好处的道出意之所在。
三、史家之笔融品于鉴
叶嘉莹先生本人就是一个出的作者,诗、词、曲、文俱佳,她以行家里手的视角来鉴赏作品,其赏析文章本身往往就是最善于发掘作者创作时的兴发之情和读者阅读时的感动之情的美文。她以史家之笔拨冗反正,从史的高度分析诗词的流变,并将之脉络清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1、以诗心会意以史眼评判
叶先生常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她以自己诗人之心会作者之意,透过每一首小词,体会其中所显示的作者心性中最窈眇幽微的本质上的差别,从而对千变万化的每一位作者的心性,都能够有细致精确的分辨和掌握。并从文学史的客观视角出发,从具体作家作品的赏析中,归纳出文学演进的规律。如在分析温、韦、冯的作品时,她从风格学的角度,先逐个总结他们作品各自的主要特:温庭筠词“精美及客观,极秾丽而却并无生动的感情及生命可见”、韦庄词“于疏淡中见浓密,于率直中见沉郁”、冯正中词“透过清丽的彩来表现悲哀,再结合他们的生平及历史背景,从史学的角度归纳出其中
隐含的规律——
—由飞卿之客观唯美的香艳的歌词,到端己之主观抒情的恋爱的诗篇,再转而为正中之表现为经过综合酝酿以后的一种感情之境界,使得原以唯美与言情为主的艳词染上了一种理想化和象喻化的彩,而且深深影响了北宋初年如大晏、欧阳修等一些重要的作者,这是晚唐、五代词在意境方面极可注意的一大演进。”
2、从玩味入手,以史才正论
叶先生的文中,“玩味”一词经常出现。她的玩味是细致入微的。字的运用,韵的推敲,句意的涵咏,章法的承转起合,都在她的玩味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叶先生玩味着每一首作品,时时有会于心;她也经常玩味着别人的词论,往往有新的发现。如她从王国维对王沂孙词的“不评价”的态度入手,
从以往对王沂孙的评价总结中发现,王沂孙以一位身世沦微、作品寥落的词人,在有清一代的词学评论史中获得过极大的称誉,且被许多词人包括晚清四大家所崇拜和模仿。而同样是评论王沂孙,“五四”以来的现代文论家中,大多数持批判态度。那么,碧山词的写作技巧,究竟是“沉郁之笔”“顿挫之姿”还是只是一些“晦涩的灯谜”?叶先生把玩味带入了深沉的思考,从词史演进的角度,就咏物词的特点及上乘咏物词的标准作出论断。她认为咏物词不同于直接叙写抒发感情的作品,它要藉咏物来寓写寄托,这要求作者自己心中先有一份极为感动的情意,而且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感动的情意,更要把内心之情意与
所咏之物的情意融为一体,而且还要使这种情意的感动和用以铺排叙写的事、典相结合,这样才算得上是有寄托的上乘的咏物之作。结合王沂孙的生平、背景、和作品来看,其咏物词的用思和用笔还是称得上“双绝”的。叶先生以其史家之才,赋予吟味赏玩出的偶然以必然的规律。
3、随物赋形的手法独树一帜的史论
叶先生论词,手法灵活变通,对不同风格之作者,在评说时采取不同的途径,给人以随物赋形、自然贴切之感。如她评价温庭筠主要是用细读法引导读者发现精美的意象下蕴含的理性之美,论李煜的词则更多的是引用张力论等阐发李词任纵纯真的情怀,她最大限度地使用相应的语言、方法来再现作者创作时的状态,引导读者去发现作品中已表达出的或者是暗含着的意蕴。但在论词的过程中,她对好词的标准却是明确不变的。她认为,评价应该是周到客观的了解和分析,对于诗歌的评赏,应以是否拥有兴发感动的生命及其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为标准。“兴动感发”不仅是叶先生评价词的标准,也是她论词的风格。如她解说韦庄的“凝恨对斜晖,忆君君不知”:“以如彼之深情相忆,而竟至落到了如此负心不返的下场,这其间该有多少不得已的难言的情事。然则,纵有相忆之深情,谁复知之,谁复信之,所以结尾乃说出了‘君不知’这三个字,这岂不是哀心极深沉的怨苦的一个总结?”[1](P.70),一番话里暗含着多少自己羁旅他乡抑郁难平的身世之苦、飘零之感。迦陵论词中处处可见叶先生饱蘸深情的文字,深情流露使叶先生的词论也充满了感动的力量,真所谓“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
文学的鉴赏没有定法,文学的讨论也往往没有终点,我们解读迦陵,在试着沿波讨源的过程中,看叶嘉莹如何成就了迦陵,从而反省我们该如何做学问,如何去成就我们自己。最后,借用周汝昌先生对叶先生的评语结束本文,与学人共勉:“她是一位学者,但她同时是一位诗人,是一位史家,同时也是一位艺术鉴赏家。她的论文,既能考订,又能赏析;既能议论,又能启迪。这样的学者,是不会陈陈相因、自封故步、人云亦云、貌谈皮相、油词空调、似是而非、以非为是的。”[6]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著.迦陵论词丛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叶嘉莹著.唐宋词名家论稿[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3]叶嘉莹著.好诗共欣赏[M].中华书局,2007.
[4]叶嘉莹著.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施议对.微观的体验与客观的透视[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87,(2).
[6]周汝昌.愿抛心力作词人[J].读书,1982年10月.
[7]叶嘉莹.从中西诗论的结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评赏[J].当代文坛,1984年1月.
[8]徐志啸.叶嘉莹先生年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6年5月.[9]叶嘉莹.多面折射的光影-叶嘉莹自选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0]叶嘉莹著.迦陵诗词稿[M].中华书局,2007.
作者简介:常卫红(1971-),女,河南焦作人,现为广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