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灰人生(二)
作者:***
来源:《世界文化》2020年第02期
        在片场搞恶作剧是希区柯克拍摄技巧的一部分。他认为演员必须达到角的精神状态,而制造心理压力是迫使演员入戏的好办法。拍摄电影《讹诈》中的镜头之前,希区柯克当着全体剧组人员的面,一再质问主演安妮·奥德拉前天晚上跟谁睡在一起,恨不能激怒她。琼·芳登就更倒霉了,在希区柯克看来,想要完美演绎《蝴蝶梦》里的压抑气氛,她的神经还不够紧张。为了使芳登达到理想的拍摄状态,希区柯克每天都对她说,剧组的人都认为她没有天分,她肯定会毁了这部电影。这一招很管用。最终芳登扮演的神经紧张的妻子为她赢得了第一个奥斯卡提名。
        漸渐地,心理技巧让位给了视觉效果。专注构图的希区柯克把演员的站位精确到厘米,为了让演员在不离开指定点位又不破坏既定光线的情况下说出台词,他往往把一个镜头重拍十几次。
        以前,希区柯克想方设法挖掘演员的情绪状态,可到后来,他却对演员的情绪毫不在意,这一点让大家很迷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爱好者尤其不能理解。在《爱德华大夫》(1945)中扮演健忘症患者的格里高里·派克回忆,他问过希区柯克,在某一场景中他的人物角在想些什么,希区柯克答道:“我根本不在乎你们想什么,把你们脸上的表情统统
抹掉。”他最常给人的一条建议就是“什么也别做”。还有玛琳·黛德丽、多丽丝·戴、金·诺瓦克,她们都曾因为希区柯克的漠视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勉强坚持到影片拍摄结束。
        希区柯克把演员当道具的做法在蒂比·海德莉身上发挥到了极致。由于厌倦了专业演员总是提各种问题,他请来了这位模特儿扮演《鸟》(1963)的女主角。蒂比·海德莉很听话,希区柯克认为这是演员身上最宝贵的素质。蒂比·海德莉擅长在别人讲话的时候优雅地把头转来转去。一开始,希区柯克对她别无他求,并且跟她签订了7年合约。然而培训的过程却相当痛苦:希区柯克规定海德莉在片场之外如何穿戴,跟谁交往,他还跟踪她,以证实她没有违背他的指令。在片场的时候,他则指导她的每一个动作,包括眼神在内。如果海德莉做不到,他也会想方设法达到目的,比如向她投掷活鸟,从而在她脸上激发出必要的恐怖表情。这种控制渐渐发展到了痴狂的地步,海德莉甚至说过,希区柯克在骚扰她。拍摄下一部影片《艳贼》(1964)时她试图反抗,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按照规定,在合同期后续的5年内,她无权接拍其他导演的影片,希区柯克也不给她角演,顺便还送了她一个“问题明星”的名声。
        让希区柯克头疼的不只有演员,虽说摄影师、编剧、音响师和其他同事都认为希区柯克
是少数不在片场发脾气的大导演之一。然而,拍片时很难真正做到风平浪静,希区柯克总是担心一切不按计划行事,因此总是将他的紧张情绪传染给整个剧组。
        希区柯克喜欢全盘掌控,讨厌变故和创新。他总是穿着黑的西装三件套(他有好几套同样的西装),每周去看一次医生,从不接受一个以上记者的采访,从不让陌生人进入拍摄现场。来片场之前,他通常已经想好了一部成型的电影,只要把分镜头拍出来就行了。任何偏差都是不允许的:演员脸上不必要的阴影,摆放错位的道具,多余的一秒镜头。只要出现上述情况,就得重拍。摄影师拍摄《电话谋杀案》中的杀人镜头时用了好几天,直到希区柯克对剪刀上的反光感到满意为止;《迷魂记》中的烟灰缸,是道具师在剧本中所描写的旧金山一家真实存在的宾馆内到的;《火车怪客》中的干树叶和垃圾是希区柯克亲自挑选的(匪徒要从下水道的这些垃圾中捡起打火机)。
        精益求精的希区柯克受不了外景拍摄,这一点不足为怪,不完美的落日、不合时宜的雨、偶然经过的行人,都会让他手足无措。只要有可能,他就尽量避免拍外景。希区柯克经常劝说制片人在摄影棚内搭布景,从而大大提高了制作成本。在拍摄《海外特派员》中主人公在火车站的一分半钟镜头时,希区柯克拒绝去伦敦取景,制片人只得花费数十万美元,搭
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真实尺寸的伦敦滑铁卢车站。他们还全景复制了《海外特派员》中的阿姆斯特丹广场、《后窗》中的布鲁克林小区和《阴谋破坏》中的伦敦街道。有一天希区柯克想拍摄一个人物角在埃菲尔铁塔上的场景——这次制片人还算走运,因为希区柯克最终也没想出该把这一幕放到哪部电影中。
        只有一次希区柯克建议在外景地拍摄:他希望《西北偏北》中的男主角藏在拉什莫尔山林肯像的鼻子里。美国内务部斟酌了这一针对美国总统的大不敬行为,拒绝了拍摄请求。剧组只得迅速在摄影棚内搭起了一尊林肯像(几乎重建了整座山),不过最后希区柯克还是放弃了拍摄这一幕的念头。
        跟希区柯克共事不仅特别累心,而且让人感觉不受尊重,因为他从不感谢自己的同事。此外,他嫉妒别人的名声,有意贬低他们的贡献,甚至说他们的坏话。例如,他把《后窗》《擒凶记》和《怪尸案》的编剧迈克尔·塞茨说成是“一个平庸的电台节目编剧,只会写写对话”,把为《惊魂记》和《迷魂记》配乐的伯纳德·赫尔曼说成是剽窃者,把设计出《惊魂记》中的沐浴场面并因片头设计而获奖的平面设计师索尔·巴斯称为“顾问”。一直处于希区柯克阴影中的摄影师、编剧和乐师都很生气,但他们并不表现出来,正像服装师海伦·科尔维格所说的那样,跟希区柯克共事你能渐渐地学会“在心里为自己鼓掌”。
        职业生涯之初,希区柯区不太相信观众。还在伦敦工作的时候,他就经常对同事说,人们之所以去看电影,要么是受了大肆吹捧的评论家的诱导,要么就是去看某位大明星。他认为,观众对故事情节不感兴趣,因此在无声电影时期,很容易完成从悬疑电影到喜剧电影的转变。然而有声电影出现之后,一切都变了。希区柯克发现,突然响起的刺耳的开门声,可能跟意外反转的故事情节一样,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知道,要想吸引更多的观众(包括创造票房收入),最可靠的手段就是让观众有为之一震的感觉。深受各种恐惧症困扰的希区柯克非常清楚如何让观众为之一震,如何把最普通事件当中的恐怖感表现出来。
        在音乐片和西部片一统天下的好莱坞黄金时期,希区柯克的恐怖片大受欢迎。观众一直希望他能不断地给他们带来刺激,而希区柯克也从来不负众望。在他的影片中,车厢内偶然遇到的邻座一上来就主动提出要杀死妻子;跟大学生吃晚饭的时候,桌子底下会冒出一具尸体;而一位老朋友的妻子可能根本就不是他的妻子……悬疑电影存在的唯一问题就是剧透。希区柯克特别担心媒体和观众将故事情节说出去,因为这会使以后的观众对电影失去兴趣。
        《迷魂记》上映之前,制片人发给电影院的宣传单上写着“不要透露《迷魂记》的秘密”,“没人能安静地坐在那儿把《迷魂记》的最后10分钟看完”。《惊魂记》上映之前,希区
柯克的做法更夸张,为了避免剧透,他买下了助手所能到的布洛克小说的全部版本,还通知媒体说,母亲的角将由奥斯卡得主海伦·海丝扮演,而且这部电影讲的是“隐喻的性”。他让剧组人员发誓,不会向任何人透露剧情。影片拍完之后,他还禁止维拉·迈尔斯、安东尼·博金斯和珍妮特·利等几位主演接受记者的采访。希区柯克跟电影院经理签订合同,要求他们保证在电影开始之后不让观众入场,并人手发放一份关于“疯子是什么人,如何跟他们打交道”的说明书。为了制造更强烈的效果,合同还规定影片结束后再等30秒才能开灯。这些措施是否有助于避免剧透很难说,但即使观众把故事情节告诉了别人,对票房收入也没有影响——《惊魂记》是希区柯克职业生涯中最卖座的影片。
        自掏腰包拍摄此片的希区柯克,却被奥斯卡评奖委员会浇了冷水。即使五次败北奥斯卡,希区柯克仍希望能夠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惊魂记》获得奥斯卡提名之后,1961年4月17日,希区柯克出席了颁奖典礼。虽说他特别讨厌这种活动,但还是一直坐到了宣布最佳导演奖的那一刻。最终这一奖项颁给了《公寓春光》导演比利·怀尔德。据《惊魂记》编剧约瑟夫·史蒂法诺说,希区柯克认为这是对他的污辱,对评委会大为不满。
灰空间 罗志祥        希区柯克最受不了制片人,因为在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他从控制别人的人变成了受控
的人。虽说他们一直希望满足希区柯克在布景、剧本和剪辑方面狂妄自大的做法,但实际上他们却做不到这一点。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亲自重新剪辑了希区柯克在美国拍摄的处女作《蝴蝶梦》,把这部电影变成了一部“女士影片”。塞尔兹尼克因《蝴蝶梦》获得了奥斯卡奖,希区柯克却说,这不是他的电影。这种“不是他的”电影还有不少:在《深闺疑云》中,制片人坚持使用开放式结尾,因为他们认为著名的大众情人加里·格兰特不可能是凶手;制片人还删掉了《爱德华大夫》中几乎所有萨尔瓦多·达利应希区柯克要求创意的插画;还删掉了《帕拉亭案件》中50分钟的戏份。很多情况下,在电影筹备阶段制片人就已经开始干预甚至否定了拍摄计划。
        每次被人干涉和拒绝之后,希区柯克都很抑郁。从小就热衷于谋杀题材的希区柯克特别担心遭到拒绝,因此好久都没向制片人提出拍摄杀人狂影片的建议。直到《惊魂记》成功之后,希区柯克认为,制片人已经准备好拍摄真正的恐怖片了,于是他提出拍摄《疯狂的万花筒》。该片讲述了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变态狂杀害妇女的故事,希区柯克不仅打算拍出谋杀场景的全部细节,还想拍下镜头,甚至想把写进剧本中。环球电影公司制片人拒绝了这个计划,因为在当时,希区柯克的名字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商标了,他们不想冒险拍这么一部“恶心的精神病”电影,毕竟希区柯克是著名的“绅士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