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导读187:养生主(完)安时处顺薪尽火传
第一段:以技入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砉然,骨肉分离之声,
响然,刀砍骨肉之声。
砉然,进刀之声。
桑林、经首,都是传说殷商时代的乐曲。
这一段庖丁为梁惠王解牛,堪称艺术表演,动作似手舞足蹈,节奏合上古之雅乐,可曾有一点血腥污秽?
庖丁,有说是姓丁的厨师,文惠君就是梁惠王。
这一段描写,让我想到“与牛共舞”四个字,海明威在《死在午后》这本书里,写了很多他观看的西班牙斗牛的场景,跟这样的场面画风很不一样,我想如果海明威看到了庄子的庖丁解牛,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看到这样的表演,梁惠王自然要表扬,可是他用的词却是“技”。
梁惠王这个人非常有意思,经常遇见人怼他,孟子就是其中一个。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可见,梁惠王并没有听从孟子的意见,他还是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生活。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庖丁怼了梁惠王,你看到的是技,我要展示的可是道,你的境界跟我有差距啊。
我只不过是以技入道,刚开始学解牛的时候,就是屠宰师傅看牛的初级阶段,看到的是相,练习了三年之后,眼中就不再是实体的牛,这个牛变得丰富了,骨肉经络内部结构了然于心,牛之理被掌握,到今天在梁惠王面前展示的过程,“神遇”而非“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几乎进入了神乎其技的境界。
后面一段是更细节的描写,刀跟随牛的结构在里面穿梭,心手合一的状态。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
这样的神技带来的表现是什么?是工具刀的际遇不同,一个月换一把刀,一年换一把刀,庖丁的刀用了19年,还像刚从磨刀石里拿下来一样新,“游刃有余”就从这里来。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尽管如此,每次遇见结构复杂、筋骨紧凑的地方,我还是会慎重处理,举重若轻,小心用力,然后豁然解开。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梁惠王听完之后,得出结论说,我听了庖丁的话,明白了养生的道理。
庖丁给我们的养生启示到底有哪些呢?
到底什么是养生,庄子在前一段开篇就说了,“缘督以为经”。养生养的是人的精神境界。
新身不由己我们的精神如何在纷乱的世界里,保持自己精神状态的游刃有余,我的理解如下:
第一、尽量减少与人事相刃相割,人无往不在关系中,不在问题中,我们眼中总有大大小小的“牛”要解,你如果总是硬碰硬,去砍骨头,你的身体也许就是刀的际遇,砍几下,刀也留下很多缺口。身体是需要关照的,蛮力拼命这件事情,在庄子这里绝对不允许。
如何才能不相刃相割?齐物论,先放下分别心,打破界限,学会站在更多他人的观测点去看问题,心胸就会宽广,内心的空间就会变大,心大了,即使刀法一时不娴熟,也还是有一定的余地。
第二、越是重要复杂的事情,越需要不慌张,不盲目采取行动,复杂的问题有时候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化解,而不是用比事情本身更复杂的逻辑去叠加,但如何化繁为简,需要你有前面对于全牛的无数的历练和把握,你才知道这个重要的事情在整个局面当中,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和位置。全局观带来攻克难题的能力。
第三、以技入道的核心,需要足够的实操练习,以及不断主动的精神参与,缺一不可。
没有精神参与的活动,永远都在技的层面。
第二段:乐天知命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