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
研究与探索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国设备工程  2020.04 (下)
工的安全性。(5)支护技术的选用,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是一项比较先进的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边坡支护的稳定性,在对地下连续墙结构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其不会对本身的土体造成任何的影响,其也可以被应用到比较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工程成本的消耗,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对地下连续墙进行施工时,需要首先确定道路工程施工地表的位置和周边界限,并对边界线进行挖槽,及时清理周围的杂物,最后,才进行地下连续墙结构的作业。
4 市政道路边坡支护施工监测
在对市政道路边坡进行支护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通过对监测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能够获取有关边坡设计和施工方面的信息,为实际的边坡支护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能够为后期的道路工程施工提供相应的准备。一是施工监测到的相关数据信息能够反馈到工程的实践中,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进行相应调整;二是针对市政道路设计和施工的有效性进行检验,为施工提供相应的指导。在进行边坡设计和边坡施工方面,可以根据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参考数据进行对边坡设计的调整,能够
进一步优化边坡设计方案。在实际的施工监测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对地表位移监测和深部位移监测进行分析。
在针对该市政道路边坡支护的监测方面,通常采用的是位移监测的方法,位移监测同时又分为地表位移监测和深部位移监测。在布设好监测点后,将常规监测和加密监测有效结合起来,常规监测是按照事先规定的时间进行定期监测,加密监测主要应用在一些突发事件上,针对暴雨和突发性的边坡变形等特殊时期的监测:(1)地表位移监测方法的应用,地表位移量是利用当前的监测点减去上一个监测点得到的位移量结果,确定好位移量这一参数之后,如果在施工时,
相邻两个位移点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动,而且滑动的规模比较大,可以确定这两个点之间的边坡破坏较大,有一定程度的边坡滑动,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确保边坡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边坡的变化值也能够达到最小。监测点的地表位移量一直处于较小的状态,说明该处的边坡稳定性较好,没有受到道路工程施工的影响。(2)深部位移监测,采用深度位移监测的方法,能够对边坡竖直方向不同深度的位移变化进行监测,从获取到的位移变化参数值能够对坡体的稳定程度进行判断,如果监测点位置的变化值较小,则说明边坡处于稳定状态。5 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建设水平,在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边坡设计是工程施工中最常见的问题,而且对边坡失稳的治理也是
爱情河一项关键的内容,需要充分做好对边坡的设计和维护,同时,做好对边坡支护的监测工作,确保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毅文.某市政道路边坡支护工程方案优化探讨[J].河南建材,2020(01):26+29.
[2]吴伟.某市政道路边坡支护设计及施工监测分析[J].智能城市,2019,5(09):104-105.
[3]王沁,陈雪元.市政道路高边坡支护中预应力锚索桩板墙施工工艺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15):193-194.
[4]李爱民,许庆伟.某市政道路边坡支护设计及施工监测分析[J].市政技术,2011,29(04):37-39.
[5]刘胜男. 动态管理模式在市政道路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
为了践行党中央“生态优先、绿发展”的核心理念,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之城,雄安新区正在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孝义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位于雄安新区安新县安州镇境内马棚淀孝义河入淀口处,处理水量20万m³/d ,工程占地总面积2.11km²。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物联网平台、配雄安新区孝义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物联网系统设计
李登峰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1)
摘要:本工程物联网系统通过打造数字湿地CIM 平台和物联服务支撑平台两大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水雨情监测、水质监测、泵阀监控、视频监视、通信和运维六大业务系统。通过搭建物联网智慧运维系统,及时应对孝义河水质突发事件,保障白洋淀的水环境安全。
关键词:系统架构;数据库;基础平台;业务系统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711(2020)04(下)-0216-03
套设施及公共工程等。
作为信息科技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技术能够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设备、人员等生产环节联系在一起,实现信息的智能监控管理。本项目物联网平台通过打造数字湿地CIM 平台和物联服务支撑平台两大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水
雨情监测、水质监测、泵阀监控、视频监视、通信和运维六
217
中国设备
工程
Engineer ing hina C P l ant
中国设备工程  2020.04 (下)大业务系统,实现对湿地工程智慧化管控。1 总体设计
(1)系统架构。物联网平台的系统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支撑层和应用层等共同组成:①感知层。感知层是获取信息的基础,通过相关硬件实现信息的感知,包括传感、识别、图像获取、GPS 定位和数据传输等技术。传感、识别、图像获取、GPS 定位等技术主要用在IoT 数据的监测感知上,借助各类传感器、视频摄像头来实现。②网络层。网络层是信息传输的载体,主要包括专网、公网和远程控制等技术。专网部署在泵阀监控系统中;公网用于水雨情、水质数据传输的辅助网络;远程控制技术是指在控制专网环境下,对泵站、闸门以及视频摄像头等各类设备进行远程控制。③数据层。数据层主要包括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功能。通过分类、预测、聚类等方法,挖掘对湿地运行具有价值的信息。④支撑层。支撑层主要包括SOA 、Web Service 、REST 、系统集成
、三维渲染、三维模型编辑等技术。SOA 是面向具体业务系统提供服务的架构。Web Service 是SOA 的一种实现方式,表现为REST 风格。系统集成指将各类业务应用系统集成于到基础平台。三维渲染技术可在主流计算机配置环境中稳定、流畅运行。三维模型编辑技术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快速整合。⑤应用层。应用层是面向用户的系统界面,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水质监测、泵阀监控、视频监控等业务管理系统。通过应用模块和端口,满足工程管理的各项应用。系统预留接口,为后期其他系统关联互通打下了基础。
(2)业务流程。总体业务流程共设计为三类应用场景,分别为前端感知层、现场监测站和管理中心。在前端感知层,业务流程主要侧重于前端监测设备的数据采集与接收控制指令。现场监测站侧重于前端感知数据的汇聚和管理处控制指令的接收,管理中心侧重于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汇集、数据整理、可视化展示以及相关业务的联动管理。
(3)数据库。数据库设计分为两大类:公共数据库和专用数据库。公共数据库存储的是各个业务系统都需要用到的数据,包括项目规划、设计等信息、组织结构、用户权限、BIM 、GIS 等数据。公共数据均存储在公共数据库中,统一建设数据库,不需要在各系统使用到这些数据时重复建设,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专用数据库存储的是业务系统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与业务流程紧密相关,数据量持续增加,主要包括水质在线监测数据、人工检测数据、巡检数据、设备数据、能耗数据、视频监控、统计分析、监测预警等各类数据。各个系统的业务应用数据库在自身业务中生成,根据业务生成情况单独建设,
也可以供其他系统读取使用。
依据相关标准规范,结合管理的实际需求,建设工程监测数据库、水质监测数据库、业务管理数据库等八个数据库。2 基础平台设计
基础平台为各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支撑服务,保证业务系统按照各自的管理逻辑流畅运转。
(1)数字湿地CIM 平台。数字湿地CIM 平台以GIS 、BIM 技术为核心,为湿地净化、生态修复相关业务提供宏观分析层面的信息服务,实现业务的宏观信息与三维数字化相关模型的联动展示分析,为工程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支撑和辅助决策。数字湿地CIM 平台设计了四大功能模块,分别
为智慧决策模块、数据管理模块、资源服务模块和三维展示模块,为各业务系统提供基础和拓展服务。
(2)物联服务支撑平台。物联服务支撑平台通过建设统一的物联网数据采集接口,对各类感知层监测设备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和管理,通过数据整理和清洗,为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遵循相关数据规范标准,向外部系统开放数据接口,提供数据服务。物联服务支撑平台根据物联设备接入、管理、数据分发的工作需求,结合系统提供的协议适配、数据分析、数据交换、系统权限进行设计,分为监测设备接入与管理、数据分析共享、平台运营运维与安全管理四部分内容。3 业务系统设计
(1)水雨情监测系统。水雨情监测系统通过对水位的监测和流量的测算,掌握监测点水资源的利用情
况及趋势,方便湿地整治效果考核,同时,为河道防洪调度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基础数据和服务。系统采用自动监测的方式,利用自动化监测设备对所有监测点水体水位、流量、流速等水文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并能够通过光缆有线网络及无线2G/4G 网络自动将数据发送到水雨情系统监控中心,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达到数据采集、数据通讯、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报警等功能。
(2)水质监测系统。水质监测系统能够及时了解水质变化情况、监测修复效果、实现水质污染应急处理。系统采用自动监测、人工监测两种方式,实时在线监控河道水质情况。在河道进出水等位置布设自动化检测仪,可快速获得水体的PH 值、浊度、COD 、总磷、总氮、氨氮、SS 等指标,数据实时回传至水质监测中心,自动分析评价相关数据,分析各河道断面出水水质是否低于河道进水水质,确保整个湿地水质达到规范要求,为预防和及时发现污染事故提供辅助决策。
(3)泵阀监控系统。泵阀监控系统实现泵站以及阀门的集中控制和调度,减轻运维负担、满足实时联合调度需求,最终达到无人值班运行效果。项目共设计5个提升泵站,各现场站控制室内均设有1台集中PLC 控制屏,通过电缆与现场各类传感器、仪表、执行器等设备进行信号采集传输,完成信息上传至管理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存储和分析。
(4)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由监控中心、传输网络、现场监控点三大部分构成。主要包括视频监视、视频控制、视频服务、管理维护、视频编码、视频查询、视频存储、报警、智能分析报警功能、
可视化管控、监控中心等功能。有效监控湿地运行情况,保障人机料运行安全,为湿地的运维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撑。
(5)通信系统。通信系统负责将前端感知层设备采集的数据回传至管理处各系统,传达管理处控制、调度指令传至各系统感知层设备,实现各管理处与雄安云之间的数据通信。传输网络采用自建光缆为主、公网为辅的方式进行通讯。
(6)运维系统。运维系统为工程运维阶段的各项业务提供便利,保证项目正常生产运行。系统主要包括七大功能模块,分别为巡查维护、维修养护、管理考核、值班管理、
设备管理、工单管理、突发事件响应,实现工程的智慧化运维。4 结语
采用GIS 技术、IoT 技术、BIM 技术、三维模型编辑等
218
研究与探索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国设备工程  2020.04 (下)
我国环保部门以及国际环保组织专门发布了排放煤矿瓦斯的标准,明确指出排放气体中所含甲烷的具体浓度,因此,对于煤矿行业而言,对于甲烷含量较高的瓦斯,要进行二次利用,不能直接排放。我国近几年大力提倡绿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各行各业均要提高环保意识。对于煤矿行业,瓦斯发电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使用瓦斯发电机组代替煤矿,可以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轻地球的压力,为绿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将环保理念体现在生产劳动中。1 工程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瓦斯发电站,该站内有8台标准为500kW 的瓦斯发电机组,出口处的电压强度是105kV ,发电机的机组容量比较小,发生故障时电流不能超过规定值,所以使用了不接地这种方式,这种接线方式有效地保护了定子线圈,瓦斯发电机的使用年限有所延长,对于发电站发展而言,有效的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下图1表示的是详细的接线方式。
案例二:某瓦斯发电站,该站内有3台标准为3045kW 的瓦斯发电机组,连接变电所的电压强度为10kV ,因为瓦斯发电站距离变电所较远,所以选择的是高电阻接地方式。像这种瓦斯发电站,高电阻接地方式的安全性最高,该瓦斯发电站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地方式的选择上,会全面考虑本站的实际情况,完全不会为了图方便,照搬其他发电站的接地方式,这样就实现了安全生产,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案例三:某瓦斯发电站,该站内有8台标准为500kW 的瓦斯发电机组,出口处的电压强度是400伏特,如果瓦斯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输入220V 的电压时,就可将开关接
瓦斯发电机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分析
程宏
(西山煤电发电公司屯兰瓦斯电厂,山西 太原 030200)
摘要: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和所选择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有着紧密联系。本文对发电机组中性点接地的方式进行了阐述,对每种接地方式进行了具体分析,瓦斯发电机相对于普通发电机有着较大的区别,分析了几个关于瓦斯发电机的工程案例,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瓦斯发电机;消弧线圈;中性点接地方式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711(2020)04(下)-0218-02
地或者选择另一种接地方式,该发电站的安全状况一直良好,对瓦斯的利用率也十分高,相较于普通的发电站,该站对排放的瓦斯进行了二次利用,减少了气体污染。我国大力提倡
技术搭建的物联网平台,实现对湿地水雨情、水质、泵阀运行等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和应用,对孝义河湿地净化工程的规划、建设、运营治理全过程管控,为各类业务提供实时监控和辅助决策。平台还预留足够的接口,为开发完成后接入雄安新区其他相关管理对象或功能扩展打好基础,实现雄安新区层面的统一管理和业务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锋. 雄安新区的城市职能定位与发展路径思考[J]. 城市发展
研究,2018,25(9):1-8.
[2]彭建,李慧蕾,刘焱序等. 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与优化策略[J]. 地理学报,2018,73(4):701-710.
[3]陈雯柏,崔晓丽,郝翠等. 一种物联网系统层次型抗毁性拓扑构建方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8,(05):103-109.[4]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实时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8,(09):79-83.
[5]张宏,王海宁,刘聪等. 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应用领域拓展与人造环境智慧化
[J]. 建设科技, 2018,(23):16-18.
图1 
不接地方式
图2 
高电阻接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