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预科少数民族升学复习资料
语文名词解释汇总:
诗六义指“风、雅、颂”和“赋、比、兴”。《诗经》根据音乐不同,分为“风”(大多为带有各诸侯国地方彩的民歌,共160篇);“雅”(周王朝京能地区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歌词,共40篇)。根据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不同分为“赋”(铺陈直叙,如《氓》);“比”(比拟、比喻,如《硕人》);
“兴”(托物起兴,如《关雎》)。
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投笔从戎,赴边求功,建功的壮志,边塞的艰辛,战争的残酷,将士思家为主要内容。艺术风格意象宏阔,基调昂扬,体裁兼善、雄浑、磅礴、豪放、浪漫、瑰丽,体现阻之美。以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从军行》等为代表
田园诗派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及晋代的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发扬光大。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其艺术风格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
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田园乐》等为代表。
豪放词派豪放派诗词主要流行于宋时期,以苏轼的个人旷达胸襟、辛充疾的博大精深为代表。豪放派取材广泛,常抒写壮志豪情,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沉郁悲壮。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词语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为代表。
婉约词派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侧重儿女风情、离别之绪,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约和谐,语言圆滑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以柳永《雨霖铃》、李清照
云南民歌下载《声声慢》、晏殊《浣溪沙》、周邦彦《苏幕遮》等为代表。
稼轩体辛弃疾号稼狂,他是一位具有英雄气概的词人。他的词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驰骋百家,转益多师,而且有极大的开拓和创新。他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之语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他继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使词在与乐分离之后,仍能够作为一种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化的新体格律诗独立存在。这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而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人们称之为“稼轩体”。
乐府“乐府”原本是汉代音乐机关的名字,创立于汉武帝时期,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并采集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的诗歌被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上录《诗经》现实主义传统,艺术上以叙事性最为突出,其成熟的五言诗,对后来的文人诗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朝民歌指由南朝乐府机关采集而流传下来的民歌。题材较狭窄,多为书写男女爱情,离别相思制作,也有一些娱神的乐歌和描写江南自然风光,反映当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情趣的作品。艺术特点上,南朝民歌多是无言四句的小诗,语言清丽,风格清新婉转,本自然。在艺术手法上,多用比兴、象征、谐音、双关、隐语等。南朝民歌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艺术特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对唐人绝句,有很大影响。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由闻一多提出"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
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死水》《别吧,好走》《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先锋诗派是继“朦胧诗”“寻根诗”之后出现的一种是个现象。他们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现象与实际存在中来,主张诗歌与“生命”联系,认为“诗到语言为止”,从而显示出“反文化”“反意象”“反英雄”的诗歌倾向。又被称为“后朦胧派”“后崛起派”“新实验派”“第三代诗”。其创作队伍庞杂,诗派林立,多集中于高校校园,代表为海子《土地》《海子的诗》,欧阳江河《透过词语的玻璃》。
伤痕文学伤痕小说是新时期出现最早的一股创作潮流。新时期之初出现了大量控诉“四人”和“文化太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创伤的小说,人们把这类小说称为“伤痕小说”。以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叶辛《蹉跎岁月,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为代表。反思文学反思小说是继“伤痕小说”之后出现的小说流派,这一流派的小说一方面继续控诉和批判“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同时还对造成这些创伤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深层的反思。主要作品有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刘真《黑旗》,张弦《记忆》。
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19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
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显著特点是: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如汪曾祺《受成》,韩受功《归去来》,阿城《棋王》,张承志《北方的河》,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莫言《透明的红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