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三招“使用材料”
作文辅导
1008 15:13
::
前几天刚批阅了一大摞学生做的作文,撇开什么立意深刻、文采斐然的要求,单就学生作文中所举的例子,真正应了韩寒十几年前《三重门》里那段老话:“几个例子,莫不过居里夫人、瓦特、爱迪生、张海迪……勤奋学习加上爱因斯坦,不怕失败的是爱迪生,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废寝忘食的是牛顿,助人为乐的是雷锋,兢兢业业的是许虎,不畏死亡的是刘胡兰,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就是这些定死的例子,光荣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里的作文高手。”。
我统计了一下,全班50人左右,所举例子基本如下:
外国: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达尔文、霍金、海伦凯勒、贝多芬。
中国古代:刘邦、项羽、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
中国当代:邓亚萍、刘翔、林书豪。
考场作文就是要考生显示出才华,显示出思想,显出自己读书的底子,显出自己精神的底子。只看看这些例子,就知道学生知识的捉襟见肘,见识的苍白无力;不用说显示读书的“底子”,连读书的“面子”也没有显示一点儿。教了几十年语文,变了一拨又一拨的毕业生,不变的是学生作文所举的例子。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套用之,一个学生举一两个旧例子并不离奇,离奇的是每一年学生都举这样千篇一律的例子,陈谷子烂芝麻,每读一次增加一次不新鲜感,令人徒唤无奈。
诗曰:陈谷旧米难绝尽,两爱一居加霍金。落魄文人草莽帝,刘邦项羽李杜拼。
无奈再列明星榜,小邓刘翔书豪林。凑够八百方块字,还望评卷多留情。
◆故而,我只好临阵授艺,教学生考场夺分三绝招。
第一招:从读书的“面子”而言,最平常的招数就是举教材上的例子。我们国家的语文教育是以课文教育为主,所以,历代的才子圣贤能不能被中小学生知道,全看编教材的人选不选他们的文章,如果不选,那文学史上再有名的
才子,也几乎没有几个学生知道,譬如蔡邕、司马相如、金圣叹、纳兰性德、纪晓岚都是大才子,就没几个学生听说过,甚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温庭筠、韦庄、姜夔等也鲜有人举。如陈寅恪
、钱穆、吴宓、黄侃、赵元任、梁漱溟、南怀瑾等国学大师,学生统统不知道。就连现代很有文学才华的女作家张爱玲、冰心、林徽因等,也几乎没见出现在学生作文中。更遑论什么穆旦、郑敏、陈敬容、杜运燮、辛笛等九叶诗人;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七月诗派;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朦胧诗派。似乎给人的印象是编教材的专家们精挑细选,把中国文化中的精华都选到教材上了,剩下的都是二流水平的东西或糟粕。不过这种教材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只要提到教材上的某个人物、某件事情,全国人民都有记忆,这就大大地方便了高考的应试文章,因为课文中的材料、人物最容易唤起阅卷老师的共鸣。
第二招:从读书的“底子”而言,最厉害的招数就是多举一些文化巨人的例子。一篇文章见语文,文章最是显示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的东西,让人感到你很有读书的底子,所以,如果你要举近现代西方哲学家的例子,尽可能举维特根斯坦、克尔凯郭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叔本华、尼采、萨特、加缪、福柯等,如果你要举外国的文学作品的例子,最好举普鲁斯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川端康成、村上春树、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卡夫卡、福克纳、茨威格等;至少也要举一些老牌名家托尔斯泰、雨果、歌德、狄更斯、契诃夫等等。如果你要举中国的例子,最好不要再举帝王系列和人们熟知的道德楷模,你要举先秦诸子,最好举那些人们不太熟悉不常提及的名人,如诸子中的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惠子等,还有嵇康、阮籍、张岱、归有光、贺铸、秦观、郑燮、龚自珍等。还可以举点如《菜根谭》《幽梦影》《花间集》之类的文化典籍,显得你有内功啊。我的观点:考场作文你宁可举谢
安谢脁谢灵运,也不举曹操曹丕曹子建;宁可举小李杜也不举大李杜,宁可举胡适也不举鲁迅,宁可举陈寅恪也不举陈景润,宁可举李叔同也不举李素丽。不是举后者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些例子考生用得太滥了,举用前者常可使你的作文显得与众不同,显的新鲜别致。
第三招:举一些老师不够熟悉的例子一定要加恰当的定语。有一首古诗说“刘项原来不读书”,其实何止刘项不读书,语文老师也没几个真读书的;他们知道的基本是一些比较粗糙的文学常识,稍稍越出常识的边界,他们也一头雾水。某次有学生我辅导,其间给我讲一故事:语文课上老师问该生:你最心仪那个词人。学生说方文山。老师追问:方文山是哪个朝代的。引得众生倾倒一片。这故事很像时工人出身的副总理吴桂贤问“李时珍来了没有”一样无奈。我说,我还买过一本方文山的书。该生惊诧不已,你知道方文山?还有方文山的书?我拿出方文山著的《歌词里的文字游戏》给其看,说:傻眼了吧。所以,凡是上述文化大家文学大师,你要在前面加上恰当的定语,让阅卷老师明白。譬如“2015届高考模拟山西省预演预练模拟考试”的作文,班里一号人物郑欣的作文就亏在这儿。
作文题目是《重新认识陌生中的熟悉》,开头这样写的——
见或不见 歌词
如今,网络上有一首诗很火,我在此就套用其格式说句话——你知还是不知,他们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他们”是谁呢?“他们”就是对于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首诗阅卷老师不熟悉,那你要举这个例子,就要这样写——
达赖六世仓央嘉措是著名的情歌王子,他曾经做的一首诗《见或不见》最近在网上很火:“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我套用其格式说句话:你知还是不知,他们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考场夺分三绝招教完,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学别人的招数一用而不灵验,问题不在招数,而在使用招数的人,但如何使用全在自己一点灵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