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亲子隐性疏离的个案工作介入
作者:郑佳琪 辛馨 汝秀梅
来源:《学理论·下》2020年第08期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网络媒介的广泛使用,使得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悄然地发生着疏远的变化。本文选取调查过程中最具典型性的小王一家的案例,运用结构家庭模式,通过打破旧的系统平衡及家庭的重新建构等介入方法,帮助小王一家完善家庭结构,改变家庭规则,缓和亲子关系,使网络环境下亲子隐性疏离的状况得到改善。
        关键词:网络环境;亲子隐性疏离;结构家庭
        中图分类号:C916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8-0063-02
        信息时代下亲子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此同时,也使得人们对网络媒介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强烈,人际间的交流沟通呈现程序化、碎片化、隐性化的特征。相关研究表明:电子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会疏远亲子之间的关系。调查发现39%的青少年、21%的家长并未意识到网络环境下亲子关系存在着隐性疏离。众所周知,青少年时
期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对未来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本文选取网络环境下中学生与父母间亲子隐性疏离为案例,运用家庭结构疗法进行介入辅导。
        一、个案简介与问题分析
        (一)案主资料
        案主1:小王(化名),男,15岁,初三学生,独生子,出生于农村家庭。小王对网络有较强的依赖性。小王自述平均每天使用网络媒介的时间在6-7小时,其中使用手机玩网络游戲的时间占67%、看电视或玩抖音等其他娱乐性活动的时间占33%。小王自己有心事时倾向与同学朋友沟通的比例占57%,而与父母沟通则仅占29%。小王意识到网络媒介的使用减少了与父母沟通的频率,认为父母也有“网络依赖症”并想让父母减少网络媒介使用的时间,但父母直接否定这一建议。目前小王情绪不稳定,与父母关系不紧密。
        案主2:小王的父母均务农,均初中文化,日常以农活为生。调查得知小王的父母每天使用网络媒介的时间在7小时以上且平均每天都在深夜12点以后入睡,其中使用手机发
抢红包的时间占58%、玩抖音拍段子等娱乐活动占42%。小王的父母在闲暇时,利用网络媒介与小王沟通的内容其中学习占51%,情感沟通仅占20%。小王的父母未意识到小王的情绪变化并且认为“网络依赖症”并没有影响亲子关系,只要提供物质生活,双方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二)问题分析
        结合调研和案主自述,现将本案中的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1.亲子关系出现隐性疏离
        调查显示,小王及其父母每天使用网络媒介的时间在7小时以上,可见小王一家均存在着严重的网络依赖问题。小王的父母利用网络媒介与小王沟通的内容其中学习占51%,而情感沟通仅占20%。可见,小王父母把关注点放在小王的学习和衣食住行基本的生活需求上,不了解更无法满足小王的情感需求,没有意识到网络依赖将会对家庭系统及亲子关系造成隐性疏离的问题。
        2.呈现出病态的家庭结构
        病态家庭结构的类型有纠缠及疏离、联障对垒、三角缠及倒三角。其中纠缠及疏离是指家庭成员界限不清,过分僵化或过分松弛,造成家庭成员间的次系统、角及分工混乱。调查显示,当小王认识到自身由于网络媒介的使用减少了与父母沟通的频率,认为父母也存在“网络依赖症”并提出让其父母减少网络媒介使用的时间,然而遗憾的是其父母并没有意识到网络依赖将会对家庭系统及亲子关系造成隐性疏离的问题。在彼此网络依赖的前提下,沟通的无效性加剧了亲子间的隐性疏离,较多地表现为言语疏离和情绪对立。因而,小王有心事时首先是倾向与同学朋友沟通。由此可见,其家庭结构过于僵化,父母自身的角认知模糊,家庭成员间的联系不紧密,呈现出病态的家庭结构。
        3.权威式的家庭规则
        小王在青春期时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和自我意识增强的现象,小王的父母过于忽视就容易造成小王无法确立自我,从而出现角混乱。在小王家中小王的父母延续封建家长权威话语权的家庭规则,导致亲子关系的沟通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使得小王对父母产生很强烈的抵触情绪。
        二、结构式家庭模式的运用
        结构式家庭是由萨尔瓦多·米纽钦提出,是重建家庭结构,改变相应的规则,并将家庭系统僵化的、模糊的界限变得清晰并具有渗透性,设法改变维持家庭问题或症状的家庭互动模式。根据小王家庭存在的问题,本文选取了结构式家庭这一理论模式,来帮助小王一家解决问题。
        (一)进入家庭
        进入家庭,这既是家庭的开始,更是家庭的基础。此阶段主要运用同理心、角扮演和专注聆听等个案工作技巧,渐渐融入小王的家庭系统中与家庭成员打成一片,逐步探寻小王一家的内心需求,继而激发小王一家想要改变病态家庭结构的心理,从而建立融洽的关系。
        (二)打破旧的系统平衡
        1.改变病态的家庭结构。笔者采用角对调的方式,使小王与其父母角互换。小王与其父母通过角互换观察对方眼中的自己,父母了解到自己因网络依赖而导致亲子关系疏离的严重性,意识到只关注小王学习而不关注其心理情感给孩子带来的困惑。
        2.反思——表达。转变彼此的错误观念后,让父母在观察完小王扮演的角时提出自己在家庭中所存在的问题,思考要如何完善自己的家庭角;同时鼓励小王大胆地表达自己对父母及对家庭的内心真实感受,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内心需求。
        3.布置作业。笔者为小王一家制定具体的改变计划,要求小王与父母两周进行一次心理交谈,谈话内容包括小王的学习和学校生活等,谈话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利用手机中“番茄”的自律软件每天锁机1—2小时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下一次来访检查一周锁机的情况,起到督促的作用。
        (三)家庭的重新建构
        1.改变家庭规则。即改变父母掌管、支配小王这一传统的家庭规则。笔者利用沙盘游戏,让小王在沙盘游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让父母进行猜测小王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同时让小王来评判父母猜测的是否正确。再由父母来进行沙盘游戏,让小王进行猜测父母心里的想法,看父母内心的感受,这可以起到让小王一家对彼此进行换位思考,了解彼此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想法,最后小王一家坐下来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2.明晰界限。这一阶段主要是改变小王一家网络依赖的问题,让小王一家意识到网络依赖对家庭系统及亲子关系隐性疏离的严重性。要求小王一家每周进行1-2次的心理沟通及交谈,内容将更加隐私,包括可以交流小王的内心情感需求和最近内心的变化与父母进行诉说,交谈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并将利用手机“番茄”的自律软件锁机2-3小时。并且下次来访时进行检查,从而最终达到改善家庭交往和家庭结构,形成彼此依赖、互相影响的家庭氛围。
        三、效果评估与反思
        (一)效果评估
        评估是结构式家庭的一个整合和持续进行的部分,评估与进入家庭的过程常常是相互重叠的,同时它也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经过10周的介入服务,笔者对小王的家庭结构的改善已经达到了最初的工作目标。
        前期(1-3周)初步改变小王一家的病态家庭结构。小王一家从最开始父母并未意识到这种病态家庭结构所导致的亲子关系隐性疏离的情况转变为积极配合、转变错误观念这一良好的配合情况。由原来最开始的家庭系统僵化转变为平等、良好的家庭结构。
        中期(4-7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小王一家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帮助小王的父母逐渐意识到网络依赖将对家庭系统及亲子关系所造成的隐性疏离的问题并逐渐改善了小王一家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由最初的日平均使用时间7小时降至4小时。
        后期(9-10周)完善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改变家庭原来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转化为一种善于倾听、平等对话的有效交流方法,从最初浅显的沟通学习情况转化为深层的探寻彼此的内在心理需求,从而使小王与父母之间的日常的沟通交流在频率上明显增多,内容方面也愈来愈丰富。
        (二)反思
        1.小王一家只是众多存在亲子隐性疏离家庭中的一个,该家庭的个案情况不能说明所有家庭所存在的情况和问题都与此相同,因此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但是此案中涉及的理论、方法對于改善目前网络媒介的过度使用造成的亲子隐性疏离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2.要做好克服重重障碍的心理准备。在理论上所设想的每一环节都很有条理且都成立,但在实践操作中则出现了最开始父母没有意愿进行配合并认为此改变是没有意义,甚至是对
家庭没有太大影响的观念等多重阻碍。在介入过程中给小王一家布置的家庭任务也很难完成,总是以工作或者学习任务繁忙等借口来推脱,介入中有的问题不能进行重复性实验观察,可能会使得研究结果不够严谨和深入,进而难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推广。
        3.由于小王一家的病态家庭结构和家庭系统的僵化已经在日积月累中逐渐根深蒂固,因此重建家庭结构较难,同时小王父母对重建结构的意愿不是很强烈,并没有太想去改变这一病态的家庭结构,因此在介入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阻碍。
        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亲子隐性疏离的关系是双重的也是双方的,是青少年和父母双方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虽然网络媒介的发展和普及为青少年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顺畅的环境,但与此同时也给亲子疏离造成很多隐性的影响,同时使亲子关系呈现出表面化、疏远化、缺乏沟通化的发展倾向。如何改变网络媒介下亲子隐性疏离,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和努力。
婴儿陈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