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月光启蒙课文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月光启蒙》课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初读课文,体会母亲对我无私的爱,并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 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 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4.指导写好“蒙”,理解: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二)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 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3. 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 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完成《习字册》上的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读文,理解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母亲对我那广博无私的爱,理解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收集家乡的民歌童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词组:
  美妙的夏夜 柔和的月 如水的月 最美的时辰 混沌的童心
  动听的歌谣 风趣的童谣 浓郁的诗情 芳香的音韵 想象的翅膀
  读完这些词组,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自由说)
  过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这节课就让我们跟孙友田一起,踏着月,走进他们家的篱笆小院,走进他那永远美妙的童年夏夜。
  2.出示画面。指名读第一节描写月夜的句子,把你的感觉读出来。齐读这段优美的句子。
  3.就在这美妙的月夜里,最令人着迷的是什么?
  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二)第一板块 品读歌谣魅力。
  1. 母亲唱了哪些歌谣呢?出来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出示:
  出示民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生自由念读)
  师:(指名读,读得响亮、铿锵)你来看,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
  出示句子: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三月的和风”什么感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轻柔的、温暖的感觉)
  “小溪的流水“什么感觉呢? (恬静地)
  师:那么怎样来表达这种感觉呢?你试着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师领读一句,给予一定的节奏和速度。生跟读。)
  师:对,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读时,要轻要慢,要柔柔的,有一种悠长飘逸、舒缓自由的感觉。
  (生齐读,有韵味。)
  师:读得已经不错了。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师:那就闭上眼睛。
  师: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声也飘出来了…… (课件示歌谣录音)
  师: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能不能用上书上的语言来描述一下?
  生:(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母亲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风一样温柔,如溪水一般悦耳,可怎么会有香味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多元化理解:
  (1)母亲的体香:洗去了一天的疲劳,换上了干净的白布褂子,我躺在母亲怀里,闻到了母亲熟悉的体香。
  (2)母亲的嗓音格外甜润,格外深情,听在我的耳朵里,很舒服,连鼻子似乎都感到舒服了,就像闻到了香味一般;
  (3)虽然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那么丰富,苦中有甜,甜得让我似乎闻得到香味。
  师:在苦难的日子里,能对未来始终抱着热情,怀着美好的向往,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
么重要的精神底子啊!所以,这样的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里。
  我们知道,声音是无形的。作者是怎么来写出母亲声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什么器官可以感觉到?
  生:皮肤可以感觉和风,耳朵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鼻子可以闻到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