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超与他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陈忠实先生10年前曾写下《自信是金》,解读王勇超这位长安奇人成功创办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奥妙所在,而王勇超本人常说的一句话则是:
    “做什么事都要眼大心实!”眼大,就是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心实,就是踏踏实实干好这项千秋伟业。
    一根拴马桩引发的关中“大拉网”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赤兰桥村年轻后生王勇超的心扉。他急切想改变从黄土里刨食的现状,怀揣仅有的10块钱来到商品经济萌动的古城西安。在经历无数磨难之后,靠着诚信和自信,他终于拉起了一支自己的建筑队伍,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正当他在建筑业做得风生水起之时,一次不经意的邂逅,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
    1985年仲夏的一天,王勇超赴渭北招揽活计时,发现文物贩子正要把拴马桩的头砸下来倒卖。那石柱上方,一个鼓腮瞪眼的胡人,骑在一头张嘴、竖毛的雄狮背上,正奋力制服它,形
象呼之欲出,夸张而传神。那一刻,王勇超极度震撼,被那精美的雕刻牢牢拴住了。“老先人留下的东西,咋能说砸就砸了!”他不假思索地出双倍价钱,抢下了这根拴马柱。由此而始,王勇超这位朴实而灵性的关中汉子开始踏上民俗文化抢救及保护事业的漫漫长途。
    1989年深秋的一天,夜已深,西安市书院门一号灏文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二楼会议厅里,依旧灯火明亮,公司的决策者们正就征购关中地区民俗文化遗产展开热烈讨论。总经理王勇超神情凝重地说:“老祖先留下的东西,如果我们这代人不及时收集,很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我决定要把关中现存的民俗文化遗物,尽可能都收购回来。”
    一锤定音,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中民俗文化遗物大抢救工程就此在八百里秦川拉开了序幕。
    王勇超组织30多人,分成6支队伍,在澄县、大荔、蒲城、合阳、三原等渭北8个县走村串巷,与当地众广泛接触,对各地遗留下来的各种民俗物品,特别是拴马桩、饮马槽、石门头、石门墩、石人、石马、石羊等石雕及各种木雕、木刻、砖雕等进行“拉网式”大普查,逐一造册登记。四处收集文物时,王勇超发现许多造型古雅、雕刻精美的“老房子”,虽经风雨侵蚀,依然秀韵动人。一个时代的人离去,会把创造性的建筑连同生活过的痕迹,留在世上传于子孙,它本身就是整体而系统的文物,凝聚着祖先的哲学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王勇超
决定把散落于关中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明、清古民居院落,包括戏台、祠堂等尽力抢救保护下来。
    很多人对王勇超的举动感到不理解,说他把破烂当宝贝,把活钱变成了死物,“脑子进了水”。王勇超很淡然,他说:“我收集文物,志在保护,不在交易。不管别人说什么,道不同,不为谋,文物市场如水流,稍纵即逝。钱没了可以再挣,而艺术无价、历史无价。收藏中如果一味砍价,有些精品就会被文物贩子抢去难觅其踪,到时痛悔,纵有千金又有何用!”
    渭北澄城某村弟兄两个闹分家,为祖上留下的一个巨大的饮马槽争执不下,最后商定一人一半。王勇超闻讯赶去时,弟兄两个正在用一把錾子从石槽的中间敲凿。王勇超见过许多饮马槽,但这个饮马槽还是让他惊叹不已,槽体上的高浮雕纹饰上刻有串枝莲。他好言相劝,最终救下那个石槽。其实,以一己之力与文物贩子较量,王勇超感到更多的是遗憾,一些民俗遗物和民间文化遗产,第一次看到时很惊喜,待第二次再来时已难觅踪影,不知流落何方了!
    资金永远是收藏的瓶颈。为此,王勇超变卖了他的六家公司,还四处借贷数千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负”翁。一次,王勇超听说蒲城某村的一对“海水人物抱鼓石门墩”被文物贩子以4
000元买走,并已运到山西侯马。这对石门墩在此前普查时已打算收购,因资金紧张,当时只是交了定金。王勇超即刻驱车赶往当地,几经周折,总算打听到文物贩子的住处,对方先是死不认账,后又漫天要价,无奈之下,王勇超只得咬牙以*****元将这对石门墩买回。
    在抢救保护古民居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房主的要求各不相同:有人漫天要价,有人要求给盖座新房,甚至有人要求给孩子安排上学、安排工作等。
    然而,艰难还远不止这些!由于国家还没有出台有关个人收藏散佚于民间文物的相关规定,王勇超的收藏一度行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受到常人难以想象的不公正待遇。多少次征收中遭受白眼,多少次被当成文物贩子围追堵截,多少次连人带车被扣押。别人把珍贵的民间文物毁掉没有事,但他要把它们收下来保护就有说不清的麻烦。即便如此,王勇超和他的团队历尽坎坷亦不言悔。
    苦心人,天不负。20多年来,王勇超累计行程数十万公里,跑坏了三辆面包车,投入资金逾3亿元,抢救保护了关中地区民俗实物*****余件(套),并对一些一时无法或无力收购的民俗物件,一一交付定金,委托保管。同时,他还在西安书院门灏文堂文化艺术公司总部开设画廊,收集民国及当代名人字画3000余幅。通过这些收集活动,形成了民间艺术、民风民俗、
明清民居、名人字画等四大系列,涵盖了民间生产、生活及艺术范畴的各个方面。
    17年成一梦,终于不用偷偷摸摸搞收藏
    收藏日久,王勇超从一个文物的关注者、热爱者,逐渐变成了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开拓者,把对民俗文化的关注自觉上升到了一种对历史的责任,开始思考如何保护、研究和利用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发挥其教化、滋养作用,把关中文化的根留住。起初,他把收来的藏品临时放在长安区郭杜镇一个建筑工地里,由于场地狭小,随着收藏数量的增加已无处可放。如果没有一个妥善的保管场所,辛辛苦苦抢救回来的民俗器物就会被毁坏,那可真成了千古罪人!
    经反复研讨论证,王勇超决定创办一个关中民俗博物院,生动地再现三秦大地古老民间风俗的神采和关中人民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填补我国北方民俗风情展示的空白。博物院采取全新的运作机制,既有收藏、研究、整理、展览等基本功能,还要将藏品优势化为经济优势,以院养院,使其能有自我造血功能,从而能够自我发展。
    想法成熟了,但宝地在何方?王勇超把目光投向了西安的后花园——终南山。
他还认不认得我
    最终,他锁定了终南山向北伸延的支脉——终南神秀南五台。它位于西安城南25公里处,是隋唐佛教圣地。自1997年起,王勇超一边继续征集藏品,一边着手在南五台山风景区征地,从最初的30多亩到80多亩到230多亩,直到2000年征地500亩。
    谁曾料想,打击接踵而至。由于民办博物馆还是一个新鲜事物,王勇超对民俗文物的抢救征集还处在争议之中,有关部门审批项目时迟迟不敢决断,一再拖延。有人竟然说,这个项目搞不好就要犯错误,最好离王勇超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