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讲学稿(教师用)
15.孙权劝学
课型:讲读  传奇 歌词主备:  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姓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⑵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⑶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能力目标:⑴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⑵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2、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韵味。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散读,分角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描写,最终实现美读课文。
2、文言文五步阅读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文章背诵思路;品读课文,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悟读课文,体验反思。
3、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卿(qīng)    岂(qǐ)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邪(yé)更(gēng)
2、多音字辨析
更:更新(gēng)      为:治经为博士(wéi)     邪:邪恶(xié)
    更加(gèng)        为了(wèi)                琅邪郡(yá)
遂:遂拜蒙母(suì)                                为博士邪(yé)
半身不遂(suí)
3、形近字辨析
谓(谓语)    博(博士)    猎(涉猎)    孤(孤独)卿(爱卿)刮(刮目)
渭(渭河)    搏(搏斗)    腊(腊梅)    狐(狐狸)鲫(鲫鱼)括(包括)
4、词语解释
吕蒙曰(告诉)                  蒙辞军中多(用)(事务)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孤谁(比得上)
以为林正英死了吗大有所益(认为)              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乃始就学(才)(开始从事)
鲁肃寻阳(到了……时候)(到)    见事之晚(认清事物)
5、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同“耶”,语气词)
6、解释下面成语的意思
【刮目相待、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7、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乃:乃不知有汉(竟)  见:见渔人(看见)
    蒙乃始就学(才)    见往事耳(知道)
mp3歌曲试听8、辨析下面词语的古今异义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济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
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常为“孤单”“孤独”)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
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零壹乐队/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例: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
关于陈浩民的电视剧
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东风破简谱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三、问题探究
1、文章中心既为劝学,为什么不详写吕蒙学习的具体情况和通过学习后他的论议的高妙?
文章的中心在于表现通过学习使人发生巨大变化,只要能表现出这种变化就能突出促进这一变化的动因——学习的巨大作用。文章没有铺叙吕蒙学习的具体状况和他的论议,但通过鲁肃的“大惊”、评价、做法,已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吕蒙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正是学习促成的。这已能突出学习的重要和功用。
2、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从劝解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权首先要求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既表现出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带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孙权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不要求吕蒙“治经为博士”,而是要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又联系自己在学习中所受的教益劝解吕蒙:“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层层劝解。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谈。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他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屡立战功的吕蒙的素质,而谆谆教导。他具有王者的风范。
四、《伤仲永》与《孙权劝学》对比
《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含义正好是一个对比,《伤仲永》里说的是天才少年仲永最
后没落的故事,说明的是先天的天赋再好,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最终还是 “泯然众人矣”;而《孙权劝学》则通过昔日一介武夫的吕蒙最终通过学习成为吴国首席谋士的故事告诉我们,先天的不足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弥补
方仲永是“不使学”,吕蒙是“就学”。方仲永是父亲不让学,吕蒙是孙权劝学的。方仲永是想学也学不了,是因为那个贪钱的父亲。吕蒙是不想学也得学,为了国家,为了吴国。方仲永是先天有余而后天不足,而吕蒙是先天不足但有后天教育,说明光有天资是不够的,还要有后天的教育。吕蒙没有天资,但他有后天的学习,所以才没有成为“吴下阿蒙”。方仲永虽然有天资,但没有后天教育,所以到最后才会“泯然众人矣”。真是: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仲永幼时不学,学无所成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
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吕蒙        鲁肃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才
善劝          勤学、刻苦          敬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