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王隐传》翻译注释
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人也。(家世)寒素(贫寒)。父(quán),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著=述:撰写,编著)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履历,事迹),未(完成)而卒。隐以儒素(儒家的素质。指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自守,不交(权势)(作为援助),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谙:了解、熟悉。究:研究、探求。谙究:熟悉)。   
建兴中,过江,丞相军谘(zī。相当于后世军队的参议、参谋祭酒∕涿郡祖纳(素常,向来)(动作偏指一方,此处指王隐)(了解,赏识)(看重)。纳好博弈,(隐)(常常)(使停止)之。纳曰:“(姑且)用忘忧耳。”隐曰:“盖古人遭时(遇到好时代,则(用)(功业)(达到,引申为实现)(方向,志向。例:志同道合);不遇,则以言达其才(使他的才能通达。意译为:使他成才)否泰(pǐtài 世道盛衰运气好坏(人)不穷也。(所以无论世道盛衰,人都不会陷于困境。)当今晋未有书,天下大乱,旧事荡灭(毁灭,消失),非凡才所能立。君少长(于)五都,游宦外出求官或作官(于)四方,华夷汉族与少数民族成败皆在耳目,何不(记述)
删除,削减)之!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行于世,便(wéi是)没(mò)而不朽野花(死而不朽)。当其同时,人岂少哉?而(却)了无(全无,毫无)闻(使知道),皆由无所述作也。故君子(痛恨)没世而无闻,《易》(称许)自强不息,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更何况国史能知道得失的踪迹),何必博弈而后忘忧哉。”纳喟然感叹、叹息貌叹曰:“非不悦子道,力不足也。”乃上疏(上奏)荐隐。元帝(因为)草创开始兴办;创建(众、多),未(形容词,急迫)(于)史官,遂(搁置)(答复,批复)。   
太兴初,典章(法令制度)(逐渐)备,乃召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令撰晋史。(参与)(平定)王敦功,赐爵∕平陵乡侯。时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shuò)访于隐,并借隐所著书窃写之,所闻渐广。是后∕更虞祎杰(憎恨)隐,形(表现)于言。预既豪族,交结权贵,共为朋党,(来)斥隐,(隐)(最终)暗恋 陶喆(因为)(被免官),黜归于家。贫无资用(钱财费用)中国星跳跃弦子,书遂不(完成,成功),乃(就)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纸笔,书(才)得成,(到)(宫阙)(献上)之。隐虽好著述,(但是)文辞鄙拙(粗鄙,拙劣)芜舛(芜=舛:错乱)不(没有)(条理,顺序)。其书∕次第(次序,顺序,条理)可观者,皆(是)其
父所撰;文体文章结构混漫(杂乱)义不可解者,隐之作也。年七十余,卒于家。 
1. C  是后更疾隐,形于颜。形:表现  例句:喜怒不形于。
2. D  ① 写的是王隐的父亲,王铨。“父铨,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之志。”
      ③ 写王隐性格耿直。
3.D  A 王隐到了江南(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的祖纳一向了解他,也很敬重他(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雅相知重),彼此间的谈话也无芥蒂,直言不讳(纳好博弈,隐每谏止之)。
    B 王隐认为晋朝自己没有史书(第二段第二行:隐曰:“……。当今晋未有书),时局不太平(天下大乱),史实资料多有丢失(旧事荡灭),只有有志的人才能在著述史书上有所建树(非凡才所能立)。
    C 王隐认为祖纳年少时生活在都市(第二段第三行:君少长五都),又有丰富的官宦经历(游宦四方),耳濡目染胜败兴衰之事(华夷成败皆在耳目),具备著书立说的优越条件(何不述而裁之?)。
    D 王隐承父遗志(第一段: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潜心求学,官至著书郎(乃召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后虽历经挫折,终成心血之作,成为知名的史学家。(“知名史学家”在原文中不到根据。)
4.  (1)古人碰上好时代,就以功业来实现自己的志向;未碰上好时代,就用言论来发挥自己的才学。所以,(不论世道)盛衰,(古人)都不会演员白凡困顿
    (2)元帝认为刚刚创建朝廷事务还很多forever friend,在选史官这件事上,并不着急,就搁置起来未做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