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3卷260期2021年4月
大众科技
Popular Science&Technology
Vol.23No.4
April2021科普艺术的发展、创作传播
—以健康科普歌舞艺术创作为例
蔡羽满陈斌冠龙玲陈芯语
新世纪音乐网(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信息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的科学素养、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对科普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普的创作和传播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创新发展。长期以来,因受文理分科、重理轻文思潮的影响,我国的科普创作缺乏人文艺术的滋养,科普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欠缺,导致传播度有
限。将科普和艺术汇通融合,通过艺术的形式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形式多样、众喜闻乐见,且兼具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的科普艺术作品,使大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获得科学思想的熏陶和科学常识的受用。科普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顺应了新时代的潮流,于繁荣科普创作、创新科普模式、拓展科普渠道、壮大科普队伍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科普艺术;创作;传播;健康科普;民族艺术孤芳自赏歌词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21)04-0145-04
Development,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Art
------Take the Artistic Creation for Healthy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Song and Dance
as An Example
Abstract:Wit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literacy,educational level,and artistic cultur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higher requirements were put forward for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creation,th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should continuously create and develop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Fora long time,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rend of dividing arts and sciences into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emphasizing science over literature,the creation of sci
ence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lacks the nourishment of Humanities and art,and the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qualit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s is lacking,which leads to the limited dissemination.By integrat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art,scientific knowledge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art work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ith various forms,which are popular with the masses and are artistic,entertaining and interesting,so that the masses can enjoy art and get the edification of scientific thoughts and the use of scientific common sense.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pular science art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the new era,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 the prosperity of popular science creation,innov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mode,expansion of popular science channels,and expansion of popular science team.
Key words: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art;creation;dissemination;healthy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ethnic art
引言
科学的普及与传播是一门艺术,需要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闪。随着人民的科学素养、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的提高,科学普及和传播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创新发展,而传统的宣传展板、讲座、广播、传单、海报等冋形式已无法满足广大人民众日益丰富、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社会需求,不能
发挥和彰显科普的效果。故此,科普艺术的创新发展和创作传播成为大众所关注的焦点,值得广大的科普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积极地研究探索与努力开拓。
1科普艺术的现状和意义
所谓科普艺术,即面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宣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具有明显艺术属性和特质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收稿日期】2021-02-14
朴龙河 自杀【基金项目】广西科普作家协会2020年度立项研究课题“科普创新与发展能力建设”。
【作者简介】蔡羽满(1984-),女,吉林通化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信息研究所编务,从事医学期刊编辑出版、医学信息传播、科普研究工作。
paula cole【通信作者】陈斌冠(1962-),男,湖南攸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信息研究所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从事医学期刊编辑出版、医学信息传播、科普研究工作。
红灯记mp3
-145-
1.1科普艺术的正名
目前,中国科普界对“科普艺术”一词甚少提及,更没有明确的定义与阐述,只对“科学文艺”和“科普文艺”有所论述,将科普艺术当成''科学文艺”或“科普文艺”,或笼统地概以“文化”,或将科普文艺当作文学艺术的一个门类眄有的甚至将科普创作的艺术性当成写作技巧。在中国科技部著的《中国科普统计》(2019年版)⑷中,未见提及科普艺术;在《科普创作通览》固一书中,亦未将科普艺术作为一个主题或专门的类别。科普艺术与科学文艺(或科普文艺)有质的联系,同时也有类的区别。艺术早己成为人文学科中发展成熟、门类齐全的学派或专科,而文艺仅是艺术中的一个分支。并且,现代艺术包括了语言(含文学)、美术、表演(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影视)等固,毫无疑问科普艺术也是现代艺术中的一大门类。而且现代艺术的创作与科学思想密不可分,许多以理性手法表现非理性主义的抽象艺术,就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在科学技术主导社会发展、科学普及取得社会共识的时代潮流中,科普艺术更应得到彰显和发扬光大,而“科普艺术”未能名正言顺地忝列艺术家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厘清科普艺术的定义、概念,确定其基本定位与范畴,为其树标帜、立牌坊、张声势,赋予其新时代的功能和动力,可以为科普事业的创新发展和不断壮大奠定基础。
1.2科普艺术的拓展
在现实中,科普作品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和传统,科普创作缺乏深度和广度。而科普艺术创作的天地甚广,凡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方法的阐明等,无不可以用艺术去展示和呈现,故当今艺术界的所有学科与门类,如雕塑、绘画、歌曲、摄影、音乐、舞蹈、戏剧、相声、小品、设计、
影视、书法等均可成为科普创作和传播的极佳载体,并且我国从事艺术专业的人才极富、学科极专、门类极全、技艺极精、品质极优,这是一个极其庞大而专业的潜在的科普艺术宝库,科普若能与艺术融合发展、互相“加盟”,必能成就新时代科普创作的大格局和新局面。故将科普艺术作为一个专门的大类(或学科)进行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发掘运用,这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繁荣科普创作、开辟科普领域、拓宽科普渠道、架起科普与艺术的桥梁、打破科学与艺术的壁垒、乃至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都有着重要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1.3科普艺术创作的短板
长期以来,人们将科普工作标定为科学共同体的责任和功能〔切,狭义地将科普理解为科学本身,故从事科普活动及科普创作者几乎是清一的科技人员,绝大部分科普作品以文字形式呈供;而作为人文艺术工作者,认定科普是科学界和科技人员的事情,与自己所从事的艺术专业无关,没有科普的责任和义务。科普创作与传播没有艺术界的共振和鸣与深度参与,忽视了艺术在科普创作和传播中的价值和影响;同时长期存在的文理分科、重理轻文的教育弊端,造成了广大科技人员人文艺术修养的欠缺,科普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创新性不强,影响力不大,传播度有限,成为了科普创作和传播的短板,这也是造成科普作品未能充分体现出“三性”[8](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根本原因。而当今时代的普罗大众,更喜欢的是既有科学含量又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双馨”作品。
1.4科普与艺术的融合
随着智能科技和新媒体的迅猛普及与发展,知识共享时代的来临,国民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科普艺术创作中的文理“鸿沟”得以逾越,其“桥梁”便是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技术。目前,新兴的新媒介学习教育生态已经形成,受众已形成了网络学习习惯,艺术工作者完全可以通过此渠道获取和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提炼其科普价值和意义,升华并进行科普艺术创作。同样,科普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和欣赏艺术,学习人文知识,探索科学与艺术的共性与通途,进而启发创作思维,融入艺术内涵和形式来提高科普作品的艺术含量和传播价值。
当代文化己出现从语言文字主因型向视觉、视听图像主因型转化的趋势,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己养成了更乐于接受短、平、快且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强的视音信息和阅读(听)模式,而新媒介生态的图片化、视频化、音频化和文字简化的特性,更适于舞蹈、音乐、绘画、戏剧、小品、情景剧、相声等更直观呈现的传统类艺术表现形式。故此,在科学技术己深入人心、大众艺术逐渐普及、民众科普意识觉醒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工作者进行科普艺术创作,具有广阔的天地和巨大的价值;而科普工作者在创作中运用艺术思维、艺术表现形式,也必将取得理想的传播和推广效果。科普和艺术的汇通融合式创新发展,顺应了时代的历史潮流。
2科普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探索
艺术作品的种类繁多,歌舞和音乐是众喜闻乐见的最常见的两个重要艺术门类。随着“健康中国”上
升为国家战略,健康科普成为政府关心、大众关注的热点。如何将专业的健康知识以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演绎出来呈献给大众,是科普艺术创作的核心。近年来,以健康科普歌舞艺术为切入点,结合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实践,主要以歌舞艺术中的四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科普作品的创作。
2.1改编流行歌曲
改编作品,又称二次创作或再创作,是在消化吸收或借鉴原作的基础上,重新演绎,抒发新意切。流行歌曲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其结构短小,情感真挚,传唱度广,深受大众喜爱。在文化层面,流行歌曲易使众产生共鸣,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在观念上和内容上又具有广泛的平民化和世俗性。流行歌曲对青年一代的影响颇为深远,作为当今社会中坚力量体,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向下可以影响到少年儿童,向上可以传递给中老年。因此,流行歌曲对社会的影响力是蔓延式铺开的。歌曲优美
-146-
的旋律能丰富人类的感情,带给人们全方位的听觉享受。歌曲的歌词与旋律相结合,两者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而歌曲主要是通过歌词来表达其中心思想,其对受众进行科学普及的过程中发挥着首当其冲的作用。在进行科普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借助流行歌曲所特有的广泛性、浅易性和已经形成
的影响力,打造出传播度更广、影响力更大的科普艺术作品,是一种事半功倍的科普方式。
歌曲《思念》(谷建芬谱曲)是一首抒情歌曲,原歌词内容围绕“蝴蝶”这个关键词述说情愫。人体中的甲状腺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位于人类颈部喉结的下方,左右各一叶,形似蝶状,因此也常常被比喻成美丽的蝴蝶。甲状腺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提高人体代谢能力,同时对人体还具有调节功能,甲状腺合成与分泌不足就会导致全身疾病。在歌曲改编的过程中,蝴蝶代表着梦幻和美好,将人体器官进行拟化,并在歌词中具体化呈现,再将深奥的专业名词转换为朗朗上口、简单易记的歌词。伴奏编曲风格方面选取了轻快活泼的版本,由两位抒情女声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将科学普及内容娓娓道来,科普了甲状腺器官的功能、重要性及如何保护好甲状腺等内容。通过这样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科普歌曲作品,减少了阅读式学习的枯燥无味及疲劳感,熟悉的优美旋律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并随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该作品在广西新闻网、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等主流媒体网站上展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2制作音乐短视频
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时长一般在5分钟之内,主要流通于新媒体平台。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网络的提速,短平快的大流量传播内容口°]逐渐成为信息流通的主流方式。短视频不但丰富了内容的表现方式,更能明确地提炼核心要素,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网络平台打破距离和时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网络视听用户
规模突破9亿。随着短视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普工作者和爱好者通过新媒体平台分享、普及科学知识。短视频的优势在于能将知识点浓缩,以形象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人们且互动性极强。2020年初,在举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期,涌现了许多以“战疫”为主题的科普艺术作品。《云端瞭歌壮乡情》是我们创作的“抗疫”诗歌,内容以壮族重大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因疫情而无法开展为背景,宣传政府号召民众居家、网上过节、学习抗疫知识等。我们以此为创作背景,探索如何将富有地方特的宣传作品更具像化,以跳脱传统的形式而更广泛地传播,对该科普宣传作品进行了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配乐选用《壮族敬酒歌(农礼生谱曲)》,再融入音乐短片制作加工而成为音乐短视频。诗歌前段部分重点呈现与节日相关的具有壮族特的文体活动和传统习俗。歌曲前奏悠扬,配以视野开阔的画面以及具有壮族原生态特的唱腔,刻画了一幅祖国幅员辽阔的画面,营造了千家万户欢快的节日气氛。诗歌中段部分突然转换了演唱方式,运用低沉男声演绎,突出了剧情的转折。随之而来的音乐节奏加快,视频画面跳转紧凑,从多个角度渲染当前疫情的严峻形势和科学防控画面。随着男声再以铿锵有力的演唱方式出现,演绎出了壮乡人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满怀情义、齐心协力支援湖北人民抗击疫情的场面。诗歌后段部分主要向抗击疫情的勇士们致敬,鼓舞全国的抗疫斗志。女声以悠扬的演唱方式演绎,展望了疫情过去以后的美好景象,同时凝聚抗疫必胜的信心。将该作品进行了艺术处理后升华为科普文艺作品,再融入新媒体的制作手法,制作成为音乐短片。通过此方式制作的科普艺术作品,注重了观赏性的同时又起到扩大传播范围的良好宣传效应。该作品于2020年5月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同期在“广西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展播。2.3创编科普艺术歌舞作品
可视化的科普传播形式更直观生动且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⑴]。经过多次尝试,我们探索如何在改编歌曲的基础上再将音频作品与音乐短视频做深度的融合,促成更深厚的影响力。为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2008年我国卫生部制定颁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内容涵盖了中国公民应知应会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流行歌曲《青春修炼手册》是男子组合TFBOYS于2014年发行的一首流行歌曲,一经发布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将两者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汇通融合,把富含科学性的健康科普知识在言辞表述上进行反复斟酌、打磨,做到歌词与歌曲旋律在内涵、结构、节奏、音调、韵律等各方面相吻合,最终促成了健康科普歌舞作品《健康修炼手册》的创作。为更好地实现易于记忆的目的,舞蹈编排时配合歌词内容创设了具有指向性的舞蹈动作,尤其突出一些重点内容,如预防高血压、预防近视、安全驾驶等。最后再将歌舞作品摄制成为音乐短视频,会集视、听享受为一体,从受众最初的跟随哼唱,到一起舞动,以一种极易让人产生共鸣的呈现方式使大家轻松牢记《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中的主要内容。该作品荣获第一届广西健康科普技能大赛最佳创意奖,并应邀在广西广播电视台演出且面向公众全网直播。2020年10月,该作品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同年11月该作品受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自治区教育厅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健康中国行暨健康八桂行主题宣传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表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欢迎,取得了明显的健康科普成效。
2.4创作民族特的健康科普情景剧
情景剧是来源于西方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场景设置单一,无需频繁切换,且极其贴近日常生活,因此作为科普艺术作品创作的素材之一,其可及性较高。情景剧具有喜剧性,剧本对话内容幽默有趣,主要以此来吸引观众并留下深刻印象;剧本话题具有贴近性,与平民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且是大众所关心和关注的内容;背景具有地域性,创作要立足于本土。情景剧顺应时代的发展,从电视屏幕时代走出来,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展播,可以让人们在短暂休闲的时间状态下观看。如何将卫生健康知识与情景剧相融合,相关创作思路如下:(1)在故事背景、知识内容及演员形象上首先做好定位。受众对作品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了科普的效果,因此故事背景的定位从受众出发,贴近生活,
-147-
带有地域特,内容易引起共鸣。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其中壮族占总人口的32%,壮族山歌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劳动中,流传至今,是中国传统少数民族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同时也代表着壮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特征,以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为蓝本,融入现代的元素,是时下流行的一种创作手法。故事背景围绕壮族特有的抛绣球、唱山歌相亲的方式展开剧情,作品取名为《健康相亲》。(2)剧情主体内容紧扣国家正在向全民推广普及的“三减三健""健康素养66条”等基本健康常识和健康理念,台词以轻松、有趣的词汇为主,紧扣青年人"相亲”的主题,将健康常识、健康生活方式与幸福生活贯穿其中。故事内容幽默有趣、通俗、简明,易于理解,照顾到各个层
次的人,引导公众自觉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3)演员形象的定位,立足于地方特,演员着装设计契合少数民族主题,以壮家传统民族服装为基础,综合考虑作品整体视觉呈现的效果,以活泼青春、赏心悦目为目的再加以修饰。⑷语言表现形式选取广西地区通行范围最广的壮族特桂柳方言,配乐及唱腔融入广西山歌的艺术特点,演员运用适当夸张的表演方式演绎。从故事背景的选取、语言表现形式的定位、背景音乐的搭配、演员上镜的装束,均立足于广西特有的民族特来面向大众做健康科普宣传,既起到了推进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又进行了卫生健康知识的科普。《健康相亲》在"健康中国”APP网络平台公开展播2个多月,得到了高度的好评和广泛关注,点击量达8.6万次,在105个全国同类节目作品中排名第三。在第一届广西健康科普技能大赛中得到专业评委的充分肯定并进入复赛,并于2019年7月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2020年4月在"广西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展播。
明星走光图3科普与艺术融合的思考
科普的生命力和创新发展,在于科学与艺术的汇通与融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普艺术创作就是要将这一体两面中的真(科学真理)、善(科学精神)、美(科学方法和人文情怀)、慧(启发觉智)用各种艺术形式和手段影响大众,艺术的科普是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的天然之选和本真之道。
原中国科协主席、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曾指出科普创作的方向:“质量好的作品,必须是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作品,必须是科学与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从创作过程来讲,科普创作和艺术创作的路径和轨迹是相似相通的,都是运用艺术的手段(就科普创作而言就是发掘或表现科学美的创新技巧)[12];并且,真、善、美、慧是科学和艺术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和境界。许多艺术作品是从科学发现中到灵感,而科学创造(创新)也可从艺术中得到启发,它们的相互汇通、融合、渗透和促进,是科普创作和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达•芬奇,就非常明确地主张绘画是一门科学的艺术(技术),他的艺术作品是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去创作的,其艺术成就来源于他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完美地诠释了科学与艺术的同源性。尽管在学术理论上科普与艺术两大文理阵营应融合发展,但是实践中科普界与艺术界之间依然存在难以逾越学科差异的“鸿沟”,两大阵营仍然各遵传统轨道而各自运行,依旧是“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将科普创作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的科普艺术创作毕竟属于两种文化形态的边缘交叉学科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更需要造就科普素养和艺术素养兼具的复合型人才,以架起沟通科普和艺术的桥梁。
4结束语
目前,创建科普艺术体系的时机己经成熟,基础条件己经具备,天时(国家对科普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和地利(民众对科普的需求)均处优势,唯缺“人和”一一即文理融合的平台与载体等。为科普艺术树名定标、立门户、搭平台,可以促进科普与艺术两大阵营的融合发展,繁荣科普创作,壮大科普
队伍,提高科普作品艺术性和传播效应,真正地让艺术为科普插上翅膀,让科学惠及更广大的百姓大众。
【参考文献】
[1]郑永春.关于鼓励青年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的建议[C].
科普创作通讯,2016:4.
[2]程晓光,王炳彦,董海原.艺术多媒体与医学科普相融合—
—以《西游健康新传》为例探讨走出健康教育瓶颈的途径[J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1):143-144.
⑶董仁威.科普创作通览(上卷)[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
社.2015:134-152.
[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9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5]文一.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起源[J].美苑,2003,(1):66-70.[6]李醒民.科学共同体的功能[N].光明日报,2010-11-23(11).
[7]莫扬,彭莫,甘晓.我国科研人员科普积极性的激励研究[J].科普研究,2017,68(3):26-32.
[8]刘友良.健康新时代下的医学科普图书创作[J].出版广角,2014(7):40-41.
[9]张洋.民间文学艺术再创作问题研究[J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7(2):47-51.
[10]马思遥.短视频“真风口”还是“炒冷饭”?[EB/OL].
baike.baidu/item/短视频,2016-10-04.[11]薛红玉,刘茜.浅谈数字媒体技术在科普内容创作中的应用[JJ.中国传媒科技,2019(11):109-111.
[12]汤寿根.试论科普美学[J].科普研究,2014,9(5):83-90.[13]尹怀勤.弘扬科学精神代表先进文化——科普文艺作家的历史使命[J].科普纵横,2000,15(10):29-30.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