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与意境
1、气的概念界定
气的本义指自然界存在的有别于液体、固体的细微流动体。《说文》曰:“气,云气也。”而后,气衍指社会现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赵简子问礼,子大叔引子产语作答,谓:“气为五味,发为五,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
“气”在艺术批评上,是指基于创作主体生命精神和内在活力之上的气质个性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气韵”中的“气”,主要就是指生命的原初动力,并且主要指的是自身的生命原初动力;其次,是用“气”来泛指称表现出人的生命状态和生命活动的性格、情感以及气质、风度等。
2、韵的概念界定
韵的本意,《说文》释:“和也。”《玉篇》曰:“声音和曰韵。”《文心雕龙·声律》:“同声相应谓之韵。”“气韵”中的“韵”,并不仅仅是要求审美对象的意象或形式有气,同时还要具有使人感受得到因开与合、放与敛、张与弛、疏与密、虚与实、动与静等而产生的生命的律动。
气韵作为审美形态,首次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是在南朝画家谢赫的绘画六法之中。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一般“是指作品和意象拥有的综合的、整体的神气和韵味,与其生命精神和灵妙的动态相关,即使是以凝固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也能给予观照者生机流荡、含蓄隽永的感受。”(《原创在气》涂光社)
袁冰妍
“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美学》教材)
二、气韵的审美特征
1、气韵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生成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富于生命自由精神的审美境界状态。
2、气韵表现为审美对象具有整体性的生命精神。
3、气韵表现为审美对象呈现出浑然天成、完整浑一的结构特点。
1、气韵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生成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富于生命自由精神的审美境界状态。
元代画家倪瓒曾经针对自己画竹说过一段审美体验的理解:“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倪云林集》)
2、气韵表现为审美对象具有整体性的生命精神。
气韵意味着在审美对象上,蕴涵有一种郁勃健旺的“生气”,在古文论中,古人要求于文要有生气。“诗文者,生气也。”朱庭珍《筱园诗话》:“盖诗以气为主,有气则生,
无气则死,亦与人同”。
中国古代美学史围绕气韵是构成审美对象的生命精神,提出了一系列的美学命题。为此,古代文论深入提出,作品要有正面的“生气”、“正气”,愤气、怒气、清气、逸气、豪气、英雄气、英气、奇气、反对作品那种负面之“气”,如昏气、邪气、虚气、衿气、伧气、村气、市气、霸气、滞气、匠气、腐气、浮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俗气、孱气等。其中,生气、生趣、生机、生动等比较突出。而最为有代表性的则是”气象“。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唐代李德裕提出“以气贯文”、韩愈提出“气盛言宜”、白居易提出“粹精气”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精神》中提出”生气远出,不著死灰“等都是对这一问题的展开的认识。
“然气不可以不贯,不贯则虽有英词丽藻,如编珠缀玉,不得为全璞之宝矣。”(唐代李德裕《文章论》)
3、气韵表现为审美对象呈现出浑然天成、完整浑一的结构特点。
气韵作为审美对象显现于外部的总体特点不是各种零碎因素的机械拼凑,而是血肉丰满的有机整体,具有不可分割性。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道:“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三、气韵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的体现和发展
(一)气韵在春秋时期上处于不自觉的萌芽状态,表现为淳厚、朴素的形态。
(二)汉代是气韵的胎动阶段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气韵这一审美形态正式形成,并在理论上达到较为成熟的地步。
1、气韵与风骨、文气
迟志强专辑
2、气韵与老庄、自然、人物
3、气韵在绘画理论中正式确立为成熟的审美形态
(四)气韵在唐诗中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峰
(五)气韵的消解
一、意境内涵的历史生成
“意境”的基本内涵是随着中国古代关于“意”和“象”,以及“境”与“境界”的内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而最终形成的。
1、“意”的概念内涵
“意”较早表述的是一种哲学的内涵。《周易·系辞》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
2、“象”的概念内涵
第一,“象”是表天象的:《周易·系辞》上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韩康伯注曰“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
第二,“象”是表象征的:《周易·系辞下》所谓“八卦有列,象在其中矣。”“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这里的“象”,用《易传》的作者的理解就是“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设卦观象······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境”、“境界”。“境”是佛教用语,所谓“境”就是指心所攀缘的外物;作为“境界”就是指人
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佛家觉悟境地。“境”和“境界”都不是指客观物象和环境,而是指人的主观对客观的感受、体会、认识。
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我国的文艺论著中多涉及与意境相关的艺术品评术语,如诗境、词境、画境、神境、胜境、奇境、极境、事境、真境、实境、初境、拓境、写境、造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
关于意境的理论研究的综述
关于意境的审美内涵的探讨、阐述、解释,从历史上来总结,主要有三大界说: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
意境的基本内涵:
“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教材)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
1、主客统一
2、情景交融
3、时空转换
4、有无相生
5、言有尽而意无穷
6、辩证的哲理智慧
1、主客统一
主客统一是意境的最基本的审美内涵。这里的“主”是指处在一定的审美关系中的主体的人。这里的“客”是指处在一定的审美关系中的审美对象。
而所谓意境的主客统一,就是说作为主体的人——包括人的全部情感、意志、认识——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中的统一。
李宇春什么歌好听主客统一的极致是“物我两忘”。
物我两忘所呈现的意境的极至状态,我们做何理解呢?
静静地finale在审美活动中,处于积极活跃之中的审美主体,通过联想、想象、情感、理性、直至非理性等心理因素的参与,将审美对象转化为一定的审美虚象,从而使自己入而化身其中,就是这种显在的审美现象表现。
对于这种现象,有的美学家还把它称之为“无我之境”、“全人格震动”等。
2、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的实质是什么?
对情景交融的实质的认识,清代王夫之的论述非常精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姜斋诗话》卷上)“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姜斋诗话》卷下)“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中情也。”
情景交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情与景的互相发现、互相激发。
情景交融要上升为意境,就要求“情”与“景”的相互升华。
意境中的包含着各种情与景的交融。
3、时空转换
女性在线
时间和空间本来是人们在世界上生活所面对的既定客观条件,此时与彼时或此地与彼地的空间是不能相互转换的。但是当人们处在审美活动的条件下,则能实现突破时空的制约,得到审美的心灵的自由,即把此时、此地的情和景跟彼时、彼地的情与景融合在同一意境中,这就是意境的时空转换。
4、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史中是由道家学说提出来的。
在老子的思想中,,天地万物都是“有”与“无” 的统一。而且,“无”更能体现“道”所具有的那种无限性的浑然整体。因此,相比之下,老子非常重视“无”。“无”是“大美”、“至美”、“全美”。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提出:“大美不言”、“至乐无乐”的看法。
对于意境来说,“有无相生”就是“实”与“虚”的结合。不过,这里不是强调无借助有来表现自身,而是强调无味胜过有味,无胜过有,无声胜过有声。它强调了“无”之美是存在于想象中的无限之美。这无疑道出了审美活动的重要的规律。论诗,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极至之美,论画,有“须明虚实。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也。有详处必要有略处,实虚互用,------画自奇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
中国画讲求一个虚字。所谓虚,就是笔画间和作品的周围的空白处。所谓实,就是点线在作品中落脚处。中国画讲求的虚,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讲求含蓄美:画不应一览无余,应画外有画,由有限伸向无限,要“留白”,要“水中看月”,让虚处比实处更富韵味,更有空灵之美。
以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为例,有无相生的意境美得到了具体应用和体现。
曲折萦纡,能造成深邃美的境界,恽格《南田画跋》说:“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在园林建筑中,曲、幽、深互补共生,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特有的意境风格。例如苏州园林的幽深景致的掩映:花木掩映、山石掩映、建筑掩映,就集中体现了意境的有无相生的神脉。
墙壁、门窗、游廊、桥梁的建筑掩映。
美学第三编审美形态论
第一章审美形态概说
教学重点: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如何界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教学难点:如何界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
一、审美形态的性质
二、审美形态的特点
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
一、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和历史根基
二、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三、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
动了情伤了心dj四、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第三节如何界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一、流行的说法
二、应有的标准
本章考点:
1. 审美形态的性质是什么?
2. 审美形态的特点是什么?
3. 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4. 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有什么关系?
5. 如何界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本章参考文献:
1.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2.宗白华著:《美学散步》,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3. 宗白华著:《意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徐德青著:《趣味美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第二章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
教学重点:悲剧与喜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
教学难点: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与人生实践;丑与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教学内容:
第一节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
二、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与人生实践
第二节崇高与优美
一、美学史上的崇高与优美
二、作为两种审美形态的崇高与优美
第三节丑与荒诞
一、丑的产生
二、荒诞的产生
三、丑与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本章考点:
1.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与人生实践有什么关系?
2.结合实践谈谈审美形态的崇高。
3. 结合实践谈谈审美形态的优美。
4. 结合实践谈谈审美形态的丑。
5. 结合实践谈谈审美形态的荒诞
本章参考文献:
1.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2.宗白华著:《美学散步》,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3. 宗白华著:《意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徐德青著:《趣味美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教学重点:中和、神妙、气韵、意境
教学难点:中和、神妙、气韵、意境的审美特征与现实人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