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修辞学2021年第2期(总224期)
动素名词的概念转指及语义演变路径,
贺天琪〃刘美君1何洪峰2
(1.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香港999077 ; 2.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武汉430074)
提要词汇语义是修辞的重要考量,也是建构语篇的基本要素。词的语义构成往往牵涉到语素相互结合的互动演变。动素名词,是指由两个动语素组合而成的名词,其组构成分与整体结
构异质。本文从认知概念结构角度,探讨动素名词的语义演变路径及动因。其词义形成包括3个
阶段:语素义组合或融合为动词义;动词义经事件概念结构转指为名词义;名词所指范域变化。动
香蕉之歌转名是其中的核心步骤:在语篇建构过程中,基于事件概念结构所产生的转指是动转名的认知理
据,又分为事件指涉及参与角凸显两类。事件本身可基于指涉需要而名词化,成为指涉对象或
事件名称;不同“事件”结构带有不同的显著论元(语义角),也可能凸显为名词义。动素名词大
多倾向于转指其事件结构中的显著成分,这些成分在句法上与动词高频共现,在语义上表达侧重
属性。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概念结构理论,辅以框架语义学原理,对动素名词的语义转变作出深
入剖析和解释。
关键词动素名词语义演变路径概念结构角凸显
—、弓I言车胜元主演的所有韩剧
1.1研究背景
词汇是修辞的主要工具,词汇语义是修辞上的重要考量。汉语复合词由语素结合而成,结 合后词汇语义也往往发生变化。语素义转化为词汇义,是多种认知、修辞机制作用的结果。
动语素是词汇的核心,构词能力强。一个动语素对应一个事件框架,天然包含施事、受事 等框架元素(参与角),很容易转指这些元素,形成新的词义。因此,动素复合词的语义、语
»本文为参加2020年12月04—0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中国语文》编辑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一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暨纪念朱德熙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视频讨论会”会议论文。感谢《当代修辞学》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细致、精 到的意见,本文修改稿承宋亚云老师的雅正,谨此致谢=
法有其独特性,值得深人研究。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动构词过程,特别是动语素间的语法关系:主谓、偏正、并列、述宾、述补(朱德熙1982;杨锡彭2001),构词中牵涉的语义类型及演变:比喻 义、彩义、下位义、区别义、代表义(徐烈炯1995;王艾录、孟宪良1996),以及构词过程中的生 成及范畴转移机制:句法、语义、认知机制(贺天琪、何洪峰2019;周光磊2019)。还有学者聚焦 特定类型的动素复合词,如:连动式(李星歧2012;武文杰、徐艳2016)、动结式(帅志嵩2009;程工、杨大然2016)、偏正式(饶勤1996;史维国、王婷婷2018)。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动素复合 词的构词关系、语法结构及词义生成机制,但对动素名词这一特殊类型缺少聚焦式、系统又 细致的研究;且之前著作多从传统构词法的角度,对复合词的语法语义特征加以分类描述,较少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释其构词理据及词义演变动因。针对动素名词,值得探讨的问题 是:动素名词经历了哪些语义演变过程?动语素义是如何构成整体名词义的?二者之间的 关系是什么?从动词范畴转移到名词范畴,可能转指不同的语义角,这一转指偏好的认 知动因和句法分布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厘清。本文将结合词义演变(符 淮青2004)及概念结构(Jackendoff 1983)理论,辅以框架语义原理(Fillmore1982;Fillmore &Artkins1992),来探讨双音动素名词的语义演变路径,并重点分析其事件概念结构中的转 指偏好与句法动因。
1.2语素性质判定
本文拟以动素名词为研究对象,首要任务就是对语素的性质进行判定。如何判定语素性 质,是词法研
究的难点,众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展开过讨论。尹斌庸(1984)主张根据语素在 现代、古代汉语中单用时的词性判定其语法性质。董秀芳(2004)认为汉语动词中左边的语素 一般是动词性的,但有不少例外。以往研究并未达成共识,仅指出判定语素性质时,要结合其 现代和古代用法、综合句法语义功能。
为避免莫衷一是,本文中的动语素是依据词法结构中的语素义来确定的。即首先结合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确定语素对应的义项。《现代汉语词典》中标明语法性质的语素 项,则以标注为准。未标明语素性质的语素项,参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和释义对应的词语 性质判定。另外,现代汉语中有一些词语,成词较早,语素义从古至今发生了很大变化,很难直 接对应到《现汉》中的语素义项,需要结合历时语料及文献典故,探究初时的词义及语素义。
1.3双音动素名词的语义演变路径
双音动素名词,指的是由两个单音动语素组合而成的双音复合名词。包括两类:一是只有 名词义项(如:抱负);二是有名词义项,也有动词义项(如:编审)。如下所示(本文词语例证如 无特殊标注,均引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简称《现汉》,仅标明页码):
【抱负】结构:抱+负一动语素+动语素
语义:@远大的志向。(P.50)【编审】结构:编+审—动语素+动语素
语义:①运]编辑并审定。②@做编审工作的人。
③@新闻出版机构中编辑人员的最高专业职称。(P.77)
—38 —
贺天琪、何洪峰(2019)从历时角度,分析了 456个动素名词从动语素到名词的范畴转移机制,认为其经历了动语素 > 动词 > 名词三个范畴。但是,动素名词的语义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实际使用中不断发展而最终确定的。考察历时进程,动素名词的实际语义演变路径包括三个阶段:1)初始阶段(V V—V):语素义组合或融合为复合动词义;2)核心阶段(V—N m l):复合动词义在事件概念结构中转指为初始名词义;3)完善阶段(N d—N m):初始名词义所指范域变化,演变为现存名词义。以“覆盖”为例,其语义演变路径如图1所示:
图1“覆盖”的语义演变路径
“覆”和“盖”相加,为动词义“盖住”,进而由动作转指工具,得到初始名词义“用来覆盖的东西”,该义项曾在唐宋时期广泛使用。最后从泛指到专指,生成现存名词义“地面上的植物”。
下文将结合词义演变及概念结构理论,对动素名词语义演变的三个阶段展开分析论证。
二、动素义组合或融合为名词义
动语素义发展为动词义,是词义形成的第一阶段。符淮青(2004:214-217)将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分为六种类型:1)语素义按照构词方式组合成词义;2)语素义和词义相同或相近;
3)语素义表示词义的某些内容;4)词义是语素义的比喻用法;5)词义是语素义的借代用法;
6)部分语素失落原义。前两种词义等于语素义相加,称为语素义组合。后四种词义不等于语素义简单相加,或发生增减,或经隐喻、转喻引申,称为语素义融合。
动素名词语素义和动词义的关系包括语素义组合和语素义融合两类,下文将分别进行讨论。
2.1语素义组合
语素义组合指两个动语素义按照并列、偏正、支配、兼语、连动等结构关系直接组成合成后的词义,动词义等于动语素义直接相加。共301个(66%),数量最多。如:
并列:保(保藏)+管(管理)—保管(保藏和管理)(P.45)
偏正:立(站着)+射(射击)—立射(站着射击)(P.803)
mc金龙
支配:监(监督)+制(制造)—监制(监督制造)(P.633)
兼语:导(指导)+演(演出)—导演(指导演出)(P.265)
连动:裁(剪裁)+缝(缝制)—裁缝(剪裁缝制)(P. 119)
—39 —
2.2语素义融合
语素义融合指动词义不等于两个动语素义直接相加,而是发生增减,或经过隐喻引申而 来。共155个,占总体的34%。可进一步分3小类:1)语素义部分直接地表示动词义;2)语 素义经隐喻引申为动词义;3)部分语素原义失落。
2.2.1语素义部分直接地表示动词义
即个别语素义只凸显动词义的部分特征。动语素本身只表单一的动作行为,而合成动词 后语义更完整
吴镇宇图片丰富,往往进一步限定施事、受事等。该类词共110个(24%)。如:
【恋爱】男_太互相爱慕(P.813)
—限定施事(主体)【编辑】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
工(P . 76) —限定受事(对象)【犒劳】用酒食等慰劳(P. 734)
—限定方式(工具)加下划线的部分就是词义的限定内容,这不是由动语素语义简单相加得到的,而是在动语
素义相加的基础上补充限定而来。
2.2.2语素义引申为动词义
即动语素义经过深化或隐喻延展构成新的动词义,共25个。包括两种情况:
1)
动语素,和动语素2都参与深化或隐喻延申。如“怀抱”,由具体肢体动作隐喻为抽象 心理活动:
韩国流行歌曲排行榜怀(腹中有胎)+抱(用手臂围住)—怀抱(心里存有)。
(P.565)根据《现汉》中的义项,“怀”本义为“腹中有胎”,“抱”本义为“用手臂围住”,是具体的身 体动作。二者结合并以具体动作隐喻心理活动,引申出动词义“心中存有”。
2) 仅动语素,参与深化或隐喻延伸,动语素2维持原义,与隐喻后的动语素,结合。如“铭 记”,仅“铭”以具体动作隐喻心理活动,再与“记”结合:
铭(在器物上刻字)—(深刻记住)+记(记住)—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P.916)
“铭”以具体身体动作(在器物上刻字)隐喻抽象心理活动(深刻记住),再与“记”结合为 动词义(深深地记在心里)。
2.2.3部分语素原义失落
该类词一般产生于古汉语,部分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语素义无法确定,共20个。 包括3种情况:部分语素义无义;部分语素义无法确定;全部语素义失落。如:
【动静】动作或说话的声音。―“动”有义,“静”无义
【举丄】举动。—“止”语义无法确定
【夕+】事情,今多指坏事情。—“勾” “当”语义全部失落三、动词义在概念结构中转指为名词义
动词义转化为名词义,是词义形成的核心步骤。以往研究或结合认知理论分析动转名现 象(高航2007;宋作艳2018),或从浮现语法视角分析修辞转类的句法模式(方梅2011),认为 动转名多借由转喻,以动作转喻相关语义角或整体事件。
根据词典查证后发现,动素名词的转指关系主要分为两大类:动作转指整体事件;动作转(P.313) (P. 705) (P. 461)—40 —
指相关语义角。具体分布如下:
类型动作转指整体事件
动作转指相关语义角
施事受事工具地点时间
数量911032044072
例子比赛主持储备包装典当开始总体占比91 / 456 (20%)365 /456 (80% )
表1动词义转喻为名词义的分布统计
爱啦啦歌词
可见,大部分动素名词由动词转指相关语义角,共365个(80%),如,主持”(动作— 施事),其中转指施事和受事的最多。也有部分由动词转指整体事件,如:“比赛”(动作—事 件名称)。同样是动语素+动语素的组合,为什么会转指不同的对象呢?表1的分布差异有无 认知及语言学依据?下文将结合概念结构理论(Jackendoff 1983),分析动词义转化为名词义 的概念转指偏好及句法分布依据。
3.1概念结构理论
Jackendoff (1983:19-22)提出“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理论,认为“事件”(event)概 念结构以动词为核心,天然包含其他与动词相关的事物(thing)论元空位。这些空位对应不同语 义角,如:施事、受事等。“事物”和“事件”都是存在于认知中的实体(entities)。
概念结构可通过对应规则(correspondence rules)映射为句法结构,句法结构也可用概念 结构表示。如77^ /mm 如t o d c m如(他把书放在桌子上)的概念结构如图2:
I施事一THING THE MAN r~受事一
THING
THE BOOK
PLACE
f THING ]
'[t h e t a b l e j^
图2 77^ 办洲/: ow f/ze 的概念结构(Jackendoff 1983 :68)
该句法结构表达一个事件,其词汇核心(le xi ca l head X)是P U T,将涉及的三个概念成分映射 为三个事物,“事件”本身也是一个概念成分,当其指称性凸显时,就成为认知中的实体,句法 中的名词。“事件”概念结构中可以包含“事物”。“事物”在句法层面中对应名词(或名词性 短语),“事件”则对应由动词与其他论元组成的短语或句子。一个动词映射一个“事件”,其中 必然牵涉到一些论元空位,这些空位需要由名词性成分填满。因此,动词在句法上不可能脱离 名词而单独存在,动词本身指称性凸显则转化为名词,这体现了动词和名词交互依存的共构关 系,是动词转指名词的认知语义基础。
3.2框架语义学理论
Fillmore & Atkins ( 1992 )认为:一个事件框架(event frame)是由其框架中的参与角(frame-specific roles)定义的,这与概念结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Fillmore &Atkins(1992)提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