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雅香 >>
6
见微知著,美中有情
——潘庆玉老师《湖心亭看雪》课例分析
富豪说周迅是水缸李明珣
the way we are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本文描摹了湖心亭意境阔大的雪景,抒发了路遇乡人的喜悦,突出了作者卓然不的高雅情趣和故国之思。文章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新鲜别致,情感丰富深厚,抒情委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潘庆玉教授这堂课中挖掘文本细节,抓住“与”字,使学生体悟雪景不同层次,又拓展课外资源来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整节课看似平淡朴实,但层层深入,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整合,使学生通过《湖心亭看雪》获得审美感受和理性思考。
关键词:基础知识;文本细节;课外资源;审美创造
一、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文本的诵读
首先,潘老师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常识性知识的理解。在讲解“雾凇沆砀”时,先展示小篆的“凇”字并配合有效的教学语言:“‘淞’是指冰裂了之后形成的冰纹。”字形与字义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之后又展示雾凇的图片,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发展,使景与文字在头脑中相互交融,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
其次,潘老师抓住了“湖上影子”补充课文的时间线索,通过“更”这类常识性内容的介绍,明确作品所处的时间。教师还为学生表演“打更”,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加深印象。这一环节的讲解与表演,填补了常识性知识的空白,也深入文本中将“他我”与“自我”有机融合,学生进一步走进了文本情境。
最后,在整体感知环节,潘老师以两幅图画作比,以白描手法在传统绘画中所表达的意味来体会文章中的内涵,理性的概念由此建立。之后学生去寻文章中的白描句则是一种训练的过程。这种讲解加练习的模式是遵循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
此外,潘老师十分重视诵读,采用了配乐齐读、个人读、评价后再读等多种方式,通过读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节奏,体会阔大的雪景营构的美感,又以符合文本意境的配乐,来营造富有诗情画意且极具美感的课堂气氛,最终达到当堂成诵的目的,使语文课堂落实到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和审美能力培养上。
二、落实文本细微之处,设疑激发想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第四学段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潘老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分别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和“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两个“与”字能否删除,使学生明确了语言的结构,也落实到文本深层次的内核,将文章中的远看之景与近看之影联结起来,体会作品景的不同层次和作者视角的腾挪变换,追寻文本背后隐匿的情感。在第一处“与”字时,潘老师以《天净沙·秋思》来举例,提问“与”是否能删掉,这种选择式的提问使学生有意识的对比,扩充学生的思维,发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
第二个“与”字的赏析是前一个“与”字的拓展深化,学生们从视线转换、节奏变化和形状样貌多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潘老师也尊重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逐渐从作者视角的游移过渡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中。这两个“与”字的提问难度是逐层加深的,教学中也收获了良好效果。
任贤齐歌曲>张歆艺晒袁弘伤照
总之,潘老师抓住了两个连词“与”来引导学生体味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启发学生见微知著,把握精髓,提高学生探求词语运用的深层奥秘的审美洞察力,这也从侧面展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即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个人言语经验的积累。
三、注重课外资源的辅助阅读
badromance歌词
这节课也恰到好处的运用辅助资源来进行阅读,首先老师并未大量的罗列课外的资料,所选择的资料
与课文的主题思想紧密贴合,同时其文言内容也符合第四学段学生的语文水平,呈现给学生的是短而精的真正能够辅助阅读的资料。如在体悟作者情怀时,引入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自序》加深印象使学生深入理解张岱内心的怅惘和对故国的深思;第二,引入的资料又是点到为止,令人回味无穷的。例如在体会张岱观看的视角的不同时课堂走向了美的欣赏范畴,美学层面的阐释学生并不能轻松理解,所以潘老师引入了画家石涛的名言,抓住“迹化”这一关键词,将文中景和中国古代的水墨画相接,使学生从美学层面的观点感受到张岱“物我交融”的至高境界,在理性感知中获取多元的体验,将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在美中探寻语文的真谛。
四、尊重学生独立见解,注重课堂氛围
这节课也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与表达,无论是学生对于“与”字的探讨,还是“痕、点、芥、粒的特点”都尊重学生的见解,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并且以问题来构筑了对话式的课堂,例如“学完这篇短小精致的游记,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不拘泥于标准的公共化的答案来表达观点,教师也对每个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反馈,并最终进行了概括性总结,一问一答中体现了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
谢幕音乐导入环节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风景”过渡到“王岱和西湖”这个话题,将主观的感受与文本内容自然过渡的同时,紧扣文本形成诗意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之初的氛围就是轻松且饱蘸诗意的,也拉近心理距离。紧接着在介绍张岱时,潘老师做了巧妙的心理预设,以幽默诙谐的图片呈现理想和现实中的张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落差感,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五、结语
潘老师这节课以文本为根基,穿透到字里行间中,生长出审美的果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节课无论从教学设计上的层层深入、课外资源的选择与运用,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气氛的调动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去深入研讨和解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1.
[3]义务教育教科书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1.
[4]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