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TANSUO
在统编教材中,古诗文教学成为小学语文
教学的重点。因其文本特殊,用文言写作,诗歌还具有严谨的文体结构,要用最凝练的语汇表达或丰富或深曲或幽微的情绪,这就决定了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这一类“美”而“难以亲近”的文本,音乐资源在教学中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它使抽象的文学审美向直观的听觉审美转化,是不具备丰富人生阅历、没有成熟文学审美经验的小学生体察作者情感的有效手段。正因如此,一线教师对在古诗文教学中选择音乐资源,抱有非常高的热情。
笔者曾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对近百位一线语文教师进行了诗歌教学中音乐资源使用情况的调查,有80%的教师曾经尝试在讲授诗歌时引入音乐资源。然而,在指导教学设计、观察课堂与磨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一线教师在音乐资源的选择与使用上普遍存在问题。本文将以“原则——选择——利用”为线索,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引入音乐资源的原则
语文是一门以文字、语言、文学为核心的学科。音乐资源的使用应以为文本服务、为语言文字服务、为文学审美服务为原则。在“文本”与“音乐”关系的处理上,教师切不可本末倒置。这是本文探讨古诗文教学中音乐资源使用问题的前提。
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因此,选择什么样的音乐,如何有效利用音乐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是一个须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笔者在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时,发现经常出现这样一类内容:
城门 陈浩民“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播放音乐,朗诵诗歌”
美女热舞下载“舒缓深沉的乐曲”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音乐起),再次去感受诗人那依依不舍的感情吧!(生齐诵古诗)”
以上对音乐资源的描述都是非常笼统的,也反映出一线教师对音乐资源使用的基本认识:一方面肯定了音乐资源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作用,能有意识地对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忽视了音乐资源的选择与利用是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不是一个笼统的、可以用“配乐”模糊概括的概念。这种认识实际上意味着音乐资源的选择与利用是
65
2020.12
不须要着意设计的,这就导致了音乐资源选择的随意性,也就更不可能顾及音乐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音乐资源的使用是低效的。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一旦确定要使用音乐资源,那么就要保证资源的使用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积极意义。至于这种积极意义如何产生,要涉及如何对音乐资源进行选择与利用的问题。
二、音乐资源的选择
1.审慎利用与古诗文审美旨趣有较大差异的音乐资源
笔者曾以“您是否尝试过把音乐、歌唱与古典诗歌教学结合起来”为题,对校级以上语文骨干教师进行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81份。其中,选择“用纯音乐(器乐)烘托气氛”的有54位,选择“以诗词曲为歌词的流行歌曲或儿歌”的有45位,选择“以诗词曲为歌词的京剧或地方戏”的有27位,选择“古琴及琴歌”的有20位,选择“昆曲”的有9位,选择“没有
使用过”的有16位。可见,器乐是一线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教学资源,在声乐类中,流行歌曲和儿歌较受一线教师青睐。
先说声乐,结合教学观察情况可以发现,儿歌、流行歌曲固然对记诵诗文、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些积极意义,但是它们是立足于当前文化、语言环境的歌曲,包括所谓的“古风歌曲”“戏腔”等现代音乐形式,体现的是现代音乐人对诗歌的理解,其音乐表达方式也是现代的。因此,除少数优质资源外,其审美旨趣常常与诗歌本身不能吻合,甚至不少作品有浅显化、碎片化、庸俗化的倾向,这对学生体会诗人情感、体察诗歌文体之美起到负面作用。
再论器乐,在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选择中,应以民族乐器为主,这并不是盲目“排外”,而是从文化传统和文化生态角度而言,西洋乐器与古诗文的审美旨趣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偏差,这样的音乐很难与文本产生关联。如在一份《送元二使安西》的
教学设计中,有教师选择了萨克斯曲《送别》,这与诗歌本身的审美旨趣大相径庭,由音乐产生的联想与基于文本的画面想象也有较大偏差。
笔者建议一线教师选择使用古琴和昆曲等音乐资源,它们与古诗文一样,都是典型的文人文化。首先,古琴、昆曲、诗文同为“文士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旨趣。古琴和昆曲生成与被记录的各个环节,或由文人直接参与,或由文人引领其审美风尚。因此,古琴、昆曲与诗歌的审美精神高度一致。其次,琴歌、昆曲是诗词曲歌唱的活态遗存。“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等唐诗名篇都留下了传唱的记录,由于中国记谱方式晚熟,这些歌唱的样
爱难求情难断原唱貌早已湮没无闻。琴歌与昆曲是目前较容易听到的“中国传统声音”,其潜在的文化附加值是非常突出的。其中,昆曲以文字为本位,有着以文化乐的特点,符合在语文教学中音乐资源为文本服务的原则。
2.音乐资源不能与文本出现明显的冲突在音乐资源选择的基本范围确定之后,就要选择具体的曲目了。教师应坚守音乐资源不能与文本出现明显冲突的底线。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有文言文《伯牙鼓琴》,其中,“琴”在中国古典音乐史上并没有歧义,但是,在各种音乐平台上搜索《高山流水》,数量最多、排在前面的常常是古筝曲,所以一线教师在音乐资源的使用过程中频繁地出现知识性错误。比如,有的老师误认为“古筝”与“古琴”是同一类乐器。还有的一线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提到了“古琴”,但是使用的音乐资源却是“古筝”,或者忽略了乐器属性的问题,直接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与文本对应。更有甚者,教师讲解的文本是琴,配合的图片是筝,但是播放的音乐却是琵琶曲《琵琶语》。琴与筝作为古典弦乐器,在外观上确实有相似之处,一线教师有所混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琴
66
****************探索TANSUO
所承载的文化传统是筝无法比拟的,其音乐的审美风范也是完全不同的。《伯牙鼓琴》所涉及的《高山流水》,《送元二使安西》所涉及的《阳关三叠》,都是琴文化史上的重要符号。《伯牙鼓琴》一课,音乐资源的使用还涉及对关键词“琴”的理解,这种音乐资源的选择明显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正确解读。这种情况下,音乐资源的使用就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画蛇添足”了。
在保证音乐资源的选择不与文本冲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其一,选择高质量的音视频文件以对接小学生的欣赏习惯;其二,尽量选择学养较高的艺术家的作品;其三,截取长度合宜的片段,以1~3分钟为宜,时间过短不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时间过长则容易冲淡教学的逻辑。
三、音乐资源的利用
1.以没有知识性错误为底线
语文教师的专长在于对语言、文字、文学的把握,其对音乐史、音乐文化了解不够深入是很正常的。
一些一线教师在音乐资源的解说上,常常出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比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时,有位教师曾有这样的教学语言:
口哨舞曲在《送元二使安西》的音乐传唱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版本,我们今天比较容易获得的琴曲《阳关三叠》出自清代琴学文献,而非唐代的《阳关三叠》和《阳关曲》,因此,在课堂上是无法“感受穿越千年永恒之美”的。
教师一旦选择使用音乐资源,就一定要像对待文本一样审慎地对待音乐。除了可以查阅网络资料之外,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等,都是经典的音乐史著作,教师可以查阅其中的相关内容。
2.以音乐资源实际支持古诗文教学为目标
教师在没有知识性错误的基础上,还可以对音
乐资源的使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笔者研读过的涉及音乐教学资源的古诗文教学课例中,音乐资源的使用方式普遍比较简单,或是放在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是在朗诵过程中作为背景音乐,或是放在结语环节以“升华”情感。比较典型的例子如下:
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以典雅的琴音浸润学生的心灵,再在《高山流水》的温婉凄美中诵读全文,
收获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以上音乐资源使用的课例是没有具体教学活动支撑的,是浮于教学内容之外的。还有一类情况,音乐资源支撑了教学活动,但是与文本脱离了关系,比如:
拓展延伸,歌颂知音……学到情深处,播放《高山流水》的琴声,当学生如痴如醉的时候,问学生:“伯牙仅仅想到高山和流水吗?还会想到什么呢?”学生一时回忆不起来,指指窗外,学生马上反应过来: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海里游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高山流水》的使用就与文本没有关系,甚至带偏了文本研读的重点。《伯牙鼓琴》重在理解琴背后的“知己情志相通”,至于音乐能表达多少具象事物并不重要。
那么,除了导入、结语、配乐朗诵这些一线教师已经很熟悉的教学设计方法之外,还要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将音乐资源真正嵌入课堂教学呢?
其一,可在到适合的音乐资源的前提下,以音乐为古诗文文学意蕴的讨论材料。如朱复先生所唱之昆曲《阳关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句有委婉铺叙之感,“劝君更尽一杯酒”句情感较前两句更为浓烈,音调更为高亢,但并未作彻底爆发与宣泄,“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再次变得深沉醇厚,音调也更为低沉。歌唱的处理与王维诗歌“惜别意悠长不露”“凡情真,以不说破为佳”的文学意蕴高度契合,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展开课堂讨论,可以更好地实现把握诗歌意蕴、理解诗人
67
2020.12
情感的目标。
其二,可以音乐资源为破解古诗文教学难点的突破口。比如,《伯牙鼓琴》一文,小学生有一个理解上的难题,即为何能通过“了然琴意”而证明“互通心意”?这是一个“准神话传说”,还是能尝试着从音乐文化史的角度对其加以理解?教师首先要理性地选择琴曲《高山流水》,并对《伯牙鼓琴》文本进行解读。琴是中国最为典型的文人乐器之一,其音乐语言的表达是幽微隐曲的,不是直白显露的,这样的表达方式,仅仅用语言描述是非常苍白的,而寓于音乐之感染则会变得较为容易。由此,教师可以进一步解说,以这样幽微隐曲的乐器作为沟通情感的媒介,需要相当水平的琴学修养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以及对彼此的性格、志趣、情操有高度的体认。而俞伯牙和锺子期居然能够在“方鼓琴”“少选之间”就想到“高山”“流水”及其背后寄寓的情志,必然是以上四个方面的高度
契合。这样的知己是难得的,通常也是唯一的,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了。由此可见,琴曲《高山流水》的使用,是与文本的理解非常贴合的,也能破解文本理解的难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入音乐资源,是小学语文教师普遍的做法,而在音乐资源的使用理念、选择范围、使用方法等方面却普遍存在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涉及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实质上关乎语文教学的本质,体现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并最终指向学生的实际获得。对这一问题进行澄清,应从如下几方面考虑:其一,在整体观念方面,应以“音乐服务文本”为根本原则;其二,在资源选择方面,要审慎利用与古诗文审美旨趣有较大差异的音乐资源,并要特别留意音乐资源的选择不能与文本产生冲突;其三,在音乐资源的利用方面,应以没有知识性错误为底线,以音乐资源实际支持古诗文教学为目标。在语文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这一问题上,无论是否与语文教师的知识背景有关,一旦进入“语文课堂”的场域,都应审慎对待、精心设计。
【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百年江苏校园昆曲教育研究”(编号:20YSC006)、202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近代江苏校园昆曲教育研究”(编号:2020SJA06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然,姚铭恩的价值,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教育领域和现代语文教育开创期,他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有启迪意义的。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会学习、能实践、肯钻研、善思考,有国际视野,有母语立场,即便草根出身、
身居小城,也能立于教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作出杰出贡献!参考文献
[1][4][6][7][8][9][10][13][16][17][18][19][20]徐林祥.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2017:6,7,18,34,8,9,11,15,8~9,24,33,16,33.
[2][12][14]姚铭恩.小学作文教授法[J].教育杂志,1915(7).
[3]张心科.20世纪前期小学国文国语教学研究[A].徐林祥.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4.
[5]沈颐.论小学校之教授国文[J].教育杂志,1909(1).[11]民国教育部.《新式国民学校国文教科书》审定批文[J].中华教育界,1916(3).
rain la song[15]李晓,徐林祥.百年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历史述评[J].语文建设,2019(11).
68
何炅睡三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