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训田《阿鼓》的分析和演唱研究
作者:薛莲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
    [内容提要]《阿鼓》唱片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训田先生历时三年之久,亲赴西藏完成的一部心灵巨作。该唱片于1995年在56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行,成为国际唱片史上第一张全球发行的华语唱片,它将迷人的东方情调与人文的真善关主题完美融合,赢得无数国际赞赏。《阿鼓》的巨大成功体现了其深邃的音乐价值,本文以主打歌曲《阿鼓》为例,对其音乐价值及音乐创新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关  键  词]何训田/阿鼓/国际/音乐价值/音乐创新
    中图分类号:J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1)04-0166-2
    由何训田作曲,朱哲琴演唱的《阿鼓》唱片,开辟了音乐创作的新领域,是国际唱片史上第一张在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被称为“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有影响的一张中国唱片”,赢得无数国际赞赏。《阿鼓》在世界流行乐坛产生的出人意料的卖座,被媒体称为:“为进入90年代以后日益落寞的中国流行歌曲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为始终困斗于内陆的中国流行歌曲”走向世界“架设了一条高空索道且为中国音乐进入国际市场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是一张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唯一能打动西方人的中国人自己制作的新音乐专辑,这是一张让全世界对中国音乐甚至中国文化开始初步认识的专辑。《阿鼓》代表了中国唱片观念上的一种突破,一种更新。正是这种突破与更新,使它走上了国际的舞台。因此本文以此专辑中的主打歌曲《阿鼓》为例,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
    一、创作思路的分析和研究
思恋歌曲    1音乐创作者一贯坚持独创的创作风格
    《阿鼓》是由一直提倡前无古人可以开宗立派的原创音乐创作者何训田先生所作。何训田先生从小酷爱音乐,8岁就开始作曲,并为自己制定了作曲的终生目标。在他步入大学的那一刻,便确立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我喜欢用自己的音乐语言来描述我自己的思想”。身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教授不满足于“目前中国所有的音乐学院都是按照西方的方法来进行作曲教学”,因此他提倡并主张独创性。“学是为了不学”是何训田先生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他指出:“艺术需要
学习才能掌握,作曲需要学了才能作,绘画需要学了才能画,但掌握了这些方法与技术之后,就要抛弃这些东西,回自己,自己的方式,自己的个性,而并非共性的艺术创作文本。”为了突破传统作曲法的局限,为了这句“学是为了不学”,他发明了RD作曲法,将音乐词汇和“原材料”从12个音扩展到无限,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语言。除此之外,何训田先生还经常自制乐器来达到创新的目的。在他创作的室内乐《天籁》中有39件乐器是他自己制作的。
    何训田先生一直强调“自己是自己风格真正的源泉”。《人民音乐》评论他1997-2003年创作的室内乐《声音的图案》“是建立在何训田的‘不是此地,不是彼地;不是过去,不是未来;没有主要,没有次要;不是东方,不是西方’的理念上”。何训田先生是一位不断追求变化与创新的音乐创作者,他始终坚持在推动音乐历史发展的进程上,他要用无限地音乐材料,崭新地结构音乐的方式,创作出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而属于自己的音乐。因此产生了这一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歌曲《阿鼓》。
    2音乐创作者对音乐形式的独特定位
    在一次视频采访中,何训田道出了他创作《阿鼓》的最初想法。他说:“一直以来,就想创作一个不属于美声,不属于民族,也不是通俗的一个声乐作品。”这一想法可以说打破了当时国内自80年代起就已公认的三种唱法的界定,如此的想法可谓大胆且前卫。带着这种想法,何训田先生走进了西藏,这个世界的屋脊,神奇的雪域高原。
    正如何训田所说:“我去西藏不是为了寻西藏,而是为了寻西藏中的自己。”因为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讲过这样一个关于西藏的故事:我十三四岁就到西藏去了,后来哥哥也去了。他们回家的时候,总要讲述许多西藏的事情。有一次,讲起一个“阿鼓”的故事:“这个鼓,用的是一张少女的皮,她本身是愿意做奉献的,所以就选中了她作这个鼓。”源于儿时的记忆,何训田带着创作的动机,走进了蕴涵独特文化和神秘宗教的西藏地区。面对湛蓝的天、多姿的云、雄伟的山、秀丽的水;注视着转动的经桶、飘扬的经幡、圣洁的哈达、庄严的宫殿;欣赏着西藏人黝黑的皮肤与鲜艳的配饰;感悟着博大和深邃的西藏文化,何训田到了他在这片神土上自己的音乐所要表达的东西。阿鼓到了,阿复活了,复活在何训田的心中,他听到了阿的声音,看到了阿的形象,《阿鼓》诞生了。
    3音乐创作者对歌曲题材的诗意美化
    西藏是一充满神奇彩的地方,它的彩与神秘吸引着众多诗人及艺术家采风创作。“阿鼓”的故事是曲作者听哥哥所讲的以少女的皮做的祭祀用的鼓,即“人皮鼓”。这个早已被现代西藏所废除的酷刑在何训田先生1993年赴藏走访寺庙,深入藏民基层,仔细观察雪山、草地、飘扬的经幡和五体投地朝圣的藏民之后,又以现代人对这个传统的超越死亡的审美化的圣洁崇高的精神感应来重现,用升华的心灵的超越抹去了一切血腥的蒙昧,阿圣女的形象重现了。歌曲题材的大反差转化,题材意境的诗意美化,为歌曲提升了无限的情感释放空间,也极大的迎合了现代人唯美地审美品位,成为《
盖鸣晖阿鼓》的成功创作的必然。
    二、朱哲琴演唱特点的分析和研究
    1心怀梦想不断追求
    朱哲琴祖籍湖南,出生于广州。7岁时就瞒着家人考取了广州“小云雀”少儿合唱团,13岁灌录儿童演唱教材,用她自己的话说“每一个样板戏我都能倒背如流,每一个角我都会唱”。1991年,朱哲琴以一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青年歌手大赛的第二名。但她没有像其他歌手那样程式化地进入歌舞团成为一名职业歌手,而是走入四川音乐学院进行学习。她认为做职业歌手无法和她理想的生活相融合,“我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可能会不成功,但是那东西很珍贵。我的梦想是寻好的音乐”。
    在四川,她认识了何训田,从此开始了她音乐上的转折。朱哲琴与何训田的相识可谓天赐良机。朱哲琴因为音乐,因为想做好的音乐而抛弃了“大奖赛”的光环与各种走穴性质的演出,遇到了具有巨大音乐天赋且创新精神与动机极强的何训田,使何训田的音乐到了最恰当的展现载体,二者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使他们擦出了最美丽的火花。
    2不拘一格的演唱风格
    朱哲琴曾这样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总以为该有一个独特的即跨越已定的所谓通俗、严肃、民间、
技巧和非技巧规范的声音回荡在芸芸圣像之林,而这声音是人们久违或是渴望已久的音响。”何训田把朱哲琴的人声比做一种乐器,一种自然的毫无技巧痕迹的发声乐器。朱哲琴是走在声乐时代前沿的歌唱家,在举国上下众多歌手跻身于民族、美声或通俗之行列,并且为争那凤毛麟角的殊荣辗转不定之时,朱哲琴早已拓出新境,走出了自己的音乐之路。她的声音时而甜美,时而灰暗,时而真实又时而遥远,在她的歌声里听不出一丝发声式的痕迹,在歌曲《阿鼓》中纯净、清透的歌声伴着那来自遥远的长节奏的人声伴唱渗透人的心田,亲切自然的中声区诉说给人精神以无尽的升华,伴随着高潮鼓声的融入,朱哲琴肆意的歌声及情绪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毫无修饰之痕的天籁音乐。
    三、歌曲《阿鼓》所具备的世界性
    1创作动机的世界性
albumversion
哥已不是当年的哥    世界性就是开放性、互通性和融合性,使各族人民站在同一个层面上平等对话。它是音乐领域中的世界语。一种能与世界相沟通的音乐语言,一种能令全世界人类超越语言的障碍引发心灵共鸣的音乐。即以世界性开放的创作视角,创作普遍被大家所理解,能够与世界相沟通且让世界真正了解我们的音乐。
    何训田一直是立足于在音乐欣赏角度达到雅俗共赏的创作者。雅可以立于专家案头,俗可以进入寻常人家。何训田在创作《阿鼓》时就有创作世界性音乐的想法,他的自信告诉他,《阿鼓》肯定
会是占领世界舞台的歌曲。他的创作思路与创新精神证明了这一切。正值国内一致宣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之时,何训田却提出了“不能由民族性走向民族性做封闭式循环,而应是开放性地同外部世界交流并走向世界,不是东方的,不是西方的而是自己的论调”。他力求音乐技法、音乐风格上应远离任何民族音乐的特征,音乐可以源于某个民族,但经过作曲家的精心提炼和再创造从而使世界各民族普遍都能够欣赏它、接受它。《阿鼓》正是扎根西藏民族的特有风情,用西洋大小调的作曲技巧,以中国民族乐器鼓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融东方之美与西方之精华的作品。
    2音乐作品所具备的时代性
    在全世界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功能层次阶段进入具有满足精神消费、享受和发展消费的高层次功能阶段。单一音乐元素中规中矩地创作方式已满足不了现时代人类的欣赏需求,思想容量大、艺术形式新颖、艺术表现手法丰富的作品吸引着不同文化层次、年龄阶段及受教育方式的人悉心聆听。现时代的音乐创作应当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及大众精神的理解与追求。应当深刻表现其哲学观念、情感体验及精神诉求。《阿鼓》的创造构思及题材理念简练的传达着现代人的思想隋感及观念,并能引人入胜地让你忘却形式本身,进而揭示背后的意念和精神指向。此首歌曲在冲击人的听觉感受的同时,还启发听者用心去理解,感悟其超乎歌词表面意向的一种最高层次的人类思想情感,具有超强的时代性。
    3演唱风格的世界性
    华人歌手朱哲琴凭着自已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抛弃唱法的界定,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演唱风格之路。在歌曲《阿鼓》中,她的声音时而恬静自然,似对人们亲切地诉说;时而穿透力极强,将隋绪直线拉起,给人以无限地情感撞击;时而将声音完全地还原,还原至最无共鸣及位置可言的口腔音,但却转换地如此天衣无缝,令人在欣赏之余倍增亲切自然之感,整首歌曲聆听下来毫无声音与技巧的炫耀,在亲切自然之中将西藏的风情、格调及现代人对歌曲赋予的崭新升华的思念,憧憬之意表达淋漓。《阿鼓》走上世界的舞台无疑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总结了成功的经验,也为中国音乐在竞争空前激烈的全球陛时代行动中指明了开拓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士昭近访何训田[J]视听技术,1999(9)
    [2]武凯朱哲琴访谈录[J]音乐天地,1998(1)
happy ending    [3]苏摩风格是自己真正的源泉——何训田访谈[J]书城2003(3)
    (责任编辑  张宝华)飞儿乐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