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         
这一时期从公元907年至1368年。位于北方的辽、金、元三政权先后与两宋并存,到我爱北京天门歌词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定国号元,1279年元灭南宋,建立统一的元王朝,各民族间的关系进一步融合。
   
辽、金、元这先后不同时期的政权,分别是以契丹、女真、蒙古这三个少数民族执掌的政权。其基本生活范围,在中国的北方。这三个朝代的民风民俗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承袭了前代的习俗,又各具民族特。
   
辽的男子发式别具一格,按其契丹族习俗,多梳髡发。据史载此发式早在前年前就为部分地区少数民族所采用。妇女发式则较前代相接近,一般都梳高髻、双髻、螺髻等,但有少数披发者,额头处以巾带结扎,谓之帕巾。另有一种佛妆,是用金或黄粉沫涂在脸面上,又称为黄妆。
   
金代男子,好以辫发为时尚之式,男辫垂肩,女辫盘髻,这是男女辫发的不同特点。
   
元代虽与金代同好辫发,但辫发样式则大相径庭,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梳理成一种名为婆焦的发式。这种发式,我们在现存的众多元代人物画像中均可见到。
   
髡发:其发式梳理,先将头顶部分毛发全部剃光,在二鬓或前额部位留下少量头发。还有在前额保留一排短发,耳边的鬓发则自然披散。更有将二边头发梳理成各种随意的发式,作自然下垂状。髡发式样目前从《契丹狩猎图》等古代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另外从辽代的一部分壁画中也能见到这方面的描绘。
   
婆焦:其样式如同汉族儿童梳理的三搭头发式。梳理方法,先将头顶正中处用剃刀修成二道交叉线,并将后脑一部分头发全部剃去,前额保留一小撮短发自然下垂,左右二侧头发分别结成对称的辫子,环绕于耳后,下垂至肩即成。
 
元代女子的男式发型
元蒙古族髡发
四种典型的髡发式
元代孩童扎巾发式

       
唐灭后,经历了五代十国,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建立宋朝,史称北宋,恢复了中国的统一。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封建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纺织、造纸、印刷都是当时十分兴盛的产业。此后由于国内矛盾的激化,相继爆发了
一系列农民起义,北方女真族乘机征服北宋,自此中国又分裂成宋、金二个对立的政权,历经320年,至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时为特髻冠子假髻。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可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
   
除此之外,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
卓君稻草人   
朝天髻: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见到此种发髻的典型式样。其做法: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二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前额。另还须在髻下
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前部高高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别具一格。
   
包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彩塑中,我们还能见到一种别具时代特的发式——包髻。《东京梦华录》载,中等说媒人者戴冠子,黄包髻。它的制法是在发式造型已经定型以后,再将绢、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将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
   
双蟠髻不:又名龙蕊髻。髻心特大,有双根扎以彩之缯。宋代得此髻名,苏轼词有绀绾双蟠髻句。我们在宋人所绘《半闲秋兴图》中可以见到双蟠髻。
    邓莎八卦
三髻丫:将髻发分成三髻至头顶,或梳理三鬟亦可。范石湖歌:白头老媪0.篸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宋李嵩《听阮图》中有所髻式。
   
面饰:宋承前代遗风,好在额头和脸颊粘贴花钿。这是一种用极薄的金属片和彩纸做成的小花、小鸟、小鸭等花样。用通常粘合羽箭的胶水粘贴。因用此胶来粘贴花钿,只须用口呵嘘就能溶解贴用,故得名为呵胶。以后又有用黑光纸作团靥妆饰面部。还有一种鱼媚子是用鱼腮中的小骨来做妆饰物的。《宋徽宗宫词》所述寿阳落梅妆则更为传奇,引以为时髦,以至相互仿效。
 
宋代宫女朝天髻发式(山西晋祠彩塑)宋代宫女高髻发式,并扎巾及金花钿饰品(山西晋祠彩塑)
宋代女子髻发戴高冠(河南偃师沟砖刻)西夏女子髻发式,戴金花冠插步摇
宋代女子髻发式
宋代女子低髻发式宋代女子双蟠髻发式饰花钿
宋代髻发式戴花冠艺人
宋代女子高髻发式
宋代女子髻发式簪花
宋代女子高髻发式
 
宋代女子髻发盛妆
宋代女子髻发扎巾簪花宋代女子髻发式戴花冠
 
宋代女子布包髻发式 刘忻颜
宋代女子髻发式
宋代女子布包髻发式
宋代女子髻发式

       
公元郑中基台湾演唱会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明朝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讲求实效的措施,以利恢复生产。由于生产力获得了提高,市场进一步扩大,新型工业不断涌现,一些工业城于是随之形成,统一后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从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夺取政权后,注重对不符合汉族习俗的礼仪进行了整治,多采用和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和习俗。从所收集的资料看,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
   
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某个男人过了三
   
假髻: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此类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为先用铁丝编圈,再盘织上头发即成为一种待用的妆饰物。明末清初特别时兴,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现成的假髻出售。
   
头箍:又名额帕。明代无论老妇、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说头箍是从原包头演变而来,最初以粽丝编结而成为网住头发而已,初时尚宽而后行窄,其实用性为束发用,并兼之装饰性,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此装饰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头: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发式高大,实际约七寸,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