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之张掖城区的古建筑
关键字:张掖  古建  民俗文化  丝路文化  张掖大佛寺  万寿寺木塔  镇远楼  西来寺
·家乡概述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面积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侃侃照片万。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等26个少数民族。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六个县区。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工业有煤炭、机械、纺织、酿造等10余个部门。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土特产品有元葱、苹果梨、乌江米、红枣、发菜、丝路春酒等。张掖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东邻武威和金昌,西连酒泉和嘉峪关,南与青海省毗邻,北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改为甘州。隋恢复郡制。唐初设州。元置甘州路。明设甘州卫。清为甘州府。1927年置张掖县,1985年撤县设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
开放城市。
张掖饮食以面食为主。比较富有地方特的有搓鱼面、糍耳子、羊肉粉皮面筋、香饭、小饭、煎血肠、羊头汤、鱼儿粉、灰豆汤、油糕儿、梗粉、凉粉、凉糕儿、臊面、孙炒炮、鸡肉垫卷子、山丹油果子以及糊饽、豆腐脑儿等。肉食类中除手抓羊肉和清汤羊肉外,腊羊肉也久享盛名。酒有黄酒、南酒、烧酒,当地素有“无酒不成礼”之俗。在位于张掖市民主东街的甘州小吃一条街上,你可以品尝到当地的各种美味小吃。小吃街一般从清晨六时开张到翌日凌晨三、四点收摊。整个街道两边是一字排开的小吃摊,花样繁多,价格低廉,在小吃街两端还有拔地而起的仿古牌楼,古朴别致,再现了昔日张掖风貌。
·张掖大佛寺
大佛寺创建于古夏崇永安元年(1098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据记载,一个叫嵬咩的和尚出外云游,一日间隐约闻有丝竹之声,循声寻去,却不见演秦着,疑为“天乐”,后在天乐响处掘得碧玉卧佛一尊,于是便在此建寺,遂为大佛寺创建之始。此寺原来规模宏大,是由牌楼、山门、宠物店男孩
大佛殿、万圣殿、藏经殿、 配殿、僧舍和佛塔组成的完整建筑,并有双眼井、木爪树、金塔六角亭鼎等。万石洪钟重两千余斤,声透九霄。殿宇巍峨壮观,古木参天,是一个清静去处。元、明时期,大佛寺的影响远及欧亚。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留居甘州游览名胜,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里,对大佛寺规模宏大的建筑、精美的卧佛塑像大加赞赏,推崇备至。古哈烈国沙哈鲁王使臣亦曾游览大佛寺,在他的记载中说;“雕刻功夫精致,故诸像皆与活人无异。”寺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赐“宝觉寺”,后又改“弘仁寺”。清朝乾隆年间重建。到本世纪阿宝的演唱会40年代,寺内建筑大部已毁。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殿和土塔三处。1985按布局迁建了牌楼、山门,又迁建了三座散存的殿堂。
大佛殿为全寺主体建筑,坐东西面,为两层楼结构,重檐歇山顶,高20.2米,宽48.3米,进深24.5。面阔九间,进深七间,总面积1370平方米。四周木构廊庑。殿檐下额枋上雕有龙、虎、狮、象等。正门两侧嵌各用古筝菊花台50块方砖拼成的浅浮雕两幅,每幅4.6米见方,刻工精细,富丽浑厚,是砖雕艺术的精品。殿内彩塑现存31雕。正中佛壇上,塑释迦牟尼涅槃像,身长35米,肩宽7.5,佛手指中可睡一人,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泥塑卧佛。像为木胎泥塑,中空。金妆彩绘,面部贴金,右胁而卧。造像丰满端秀,怡静安详。大佛身后塑迦叶、阿汉等十大弟子,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间隔得体,彩胁调,神熊各异,栩栩如生。
大殿四壁和二层板壁上绘有壁书,约530平方米,内容有佛、菩萨、弟子、诸天神将、佛经故事及《西游记》人物等,线条流畅,泽清丽。
大佛殿后面是藏经殿,木质结构建造。内藏明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朱祁镇敕书颁赐给大佛寺的一部佛经,是明正统五年官版印制的,经籍名目每繁多,集佛教经典之大成,共计350种,6853584卷,其中有明正统初年镇守了陕甘御马监兼尚宝监鲁安公贵集士用泥金书写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花严经》、《胜王经》、《报恩经》、《大唐西域记》等,殊为珍贵,是全省现存最完整的经藏。
大佛寺中轴线上最后部建一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为喇嘛式塔,通高33.37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建于文形台基之上,四周有两层木构塔廊。塔座之上有两层须弥座,其中一层须弥座上有八座小塔。第二层座上是覆钵形塔身。塔身之上又一层须弥座,座四周各开五个小龛,龛内供佛像。座顶有相轮。1921年因地震塔顶毁坏,1986年修复。
大佛寺还保存着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1966年在卧佛腹内发现石碑、铜佛、铜境、铜壶、佛经等,还有一块铅牌,记载了明成化年间在河西发生的一次地震,是供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资料。1977年在大佛寺附属建筑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银币,则是古代中外贸外贸易
往来的见证。此外,该寺碑有明宣宗《敕赐宝觉寺碑记》、明通政使穆来辅《重修宏仁寺碑记》等。寺中藏有《大藏经》等众多佛经。
张掖大佛寺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大佛寺巷步行街,可乘坐1rap音乐、1113路公交车在大佛寺文化广场下车即到。
旅游随笔
走进气势宏伟的中国古殿式的大佛殿,一股艺术的灵光扑面而来,涅磐的释迦牟尼佛像,呈头西脚东侧卧于室中,神态自如,端庄怡静,艺术手法十分洗炼。卧佛木胎泥塑,金装彩绘,气贯长虹。我曾拜谒过许多佛像,亦曾站在乐山大佛的面前,赞叹古代艺人的鬼斧神工,但却没有像这次引起我心灵的震动。虽然室内光线幽暗,但挡不住佛像那折射的艺术光环。
佛像不仅是佛教的一个内容,更是博大精深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其深刻的内涵。从佛像艺术的释演中,我们能够窥见到古代社会的时尚、风俗及悠久历史文化的变迁。可以说散落的古代佛像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家乡流传着一个魅力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霍咩的和尚出山云游,走过了千山万水,经过了艰难险阻,这一日走到河西走廊,快到张掖时,一缕缕丝竹声飘然而来,循声而至,却不见演奏的人,才知这是“天乐”,这和尚便在“天乐”升起的地方挖掘,挖出碧玉卧佛一尊,和尚大喜过望,于是便在此地建起大佛寺。名间传说无从查考,却为大佛寺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彩。翻开史书见这样记载:大佛寺创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一零九八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成祖永乐九年敕赐宝觉寺,后改称弘仁寺,因寺内有一尊泥塑大卧佛,民间俗称大佛寺。据当地老人讲,原来的寺规模较大,是一座由牌坊山门、天王殿、过殿、大佛殿、万圣殿、藏经殿、佛塔等组成的完整的建筑。夜深时,我在披览书,也发现过有关卧佛寺的记载:著名的旅行家马克波罗和古哈烈国沙哈鲁王使者在元明时期来我国途径张掖,游览大佛寺时不仅为之感叹,曾著文记述和描写过该寺当时的规模和胜境;寺院整个建筑,气势伟岸,结构精巧,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寺内殿宇巍峨,古树参天,山光塔影,景宜人,可惜后来寺内建筑大部分毁坏,仅存大佛殿及建于寺中的中轴线上的藏经殿、土塔三处。
我的思绪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面对如此巨大的室内卧佛像,我低头沉思,在生产力那样落后的年代里,古代劳动艺人是如何凭借简朴工具,创造出这古朴雄厚的艺术结晶体;佛
像全身的长度有三十多米,一个肩就有近八米宽,光耳朵就有二米多长。整个塑像比例匀称,线条生动。再看佛像背后,塑有迦叶阿难等十大弟子,两侧塑有十八罗汉,组成了释迦牟尼涅磐时举衰的像。他们或老或少,或胖或瘦,或哀或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特别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出神入化,仿佛呼之欲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殿内还有许多壁画和方砖拼成的浮雕,与佛像浑然一体,古古香。
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遗产,我留连忘返,整个身心,仿佛经历了一次炼化。
·万寿寺木塔
张掖万寿寺木塔,又名木塔寺木塔.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县府街广场路西。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有山门、殿堂、佛塔、藏经楼、僧舍等,现仅存建于中轴线上的木塔和藏经楼.
    木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基平面呈正八边形,单边长4.2米,建于高1.5米,边长20.3米的正方形台基上。塔基房对边宽15.1米,塔身共九层,一至七层为砖砌,八、九层为木结构。塔面阔与高度自下而上逐层缩小,隔层辟门窗或设假门窗,门上砖雕仿木结构
斗拱,门边镌刻楹联。一层东门横额“登极乐天”,西门横额“入三摩地”,檐下雕刻十二生肖图。
    木塔高32.8米,塔顶呈八角伞形。每层的八个角都有一个用木雕成的口含宝珠的龙头。最上层原有古钟一口,声闻数十里,所以木塔疏钟成为甘州八景之一。木塔造形优美,结构精巧,塔内设有楼梯,可供登高。(原塔为空心)
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载,“释迦牟尼涅盘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中华震旦有塔一十六座,甘州木塔其一也。”另史籍载,木塔创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唐贞观十三年(639)唐太宗曾令尉迟敬德重新监修。明清时数次重修。最早塔身15层,清末被大风所毁,民国十五年(1926)重修。为张掖市五行塔之一。塔高32.8米,八面九级,每级八角上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塔主体为木质结构,外檐系楼阁式建造,塔身内壁空心砖砌,每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饰,门楣嵌砖雕横额。全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靠差斗拱、大梁立柱连结,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浑然一体。其建筑技巧集世界之木工、铁工、画师技法于一体,制做精巧。登上塔顶,扶栏远眺,全市风光尽收眼底。木塔寺内现辟为张掖市民俗博物馆。
    木塔后为藏经楼,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两层楼,钟檐歇山顶,四周绕木构廊,气势恢宏,保存完好。塔檐各角悬挂风铃玫瑰花的葬礼许嵩64个。塔身空心,内设楼梯,可供游人登临。塔壁用砖垒砌,各层门窗不同:或四面开门,或四面构假窗;或东西无门南北开窗。门窗的建造虚实交替,错落有致。门边镌刻有楹联,内容丰富,书体各异。门楣纸上有仿木结构的砌雕斗拱和花纹装饰。全塔结构精巧,玲珑剔透,是砖木结构塔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塔的最上层原有古钟一口,敲击时钟声悠长,十里皆闻,木塔毓钟为甘州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