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观后感300 音乐之声观后感300字nicky romero
音乐之声观后感300(一)
  《音乐之声》观后感
  在今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中,我欣赏到很多好的音乐,而且学到那些音乐所带给我的精神。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和最令我获益良多的是《音乐之声》这部音乐电影
  《音乐之声》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天真活泼好动有尤其热爱音乐的修女,于是院长决定让她去冯·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师。然而来到顾主家的玛利亚发现这家的七个孩子都过着军事化的生活,呆板而没有生气。家里的孩子极讨厌家庭教师。但是她凭借自己的爱心和对于生活音乐的热爱改变了他们生活中的风气,使军官从丧妻之痛中解放出来,并且吸引了他,最后成婚。后来由于纳粹的占据他们只好借由一次家庭演出成功的逃离。这是一部以音乐为主的家庭片,并且在戏剧舞台上长盛不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家庭片。
  电影最能激励我之处,是玛利亚在去特拉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准备。玛利亚是特拉普上
校家的第十二个家教,但她对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数字里,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给信心,她对信心更有信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困难、挫折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过于脆弱,树立一定自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前提,看过很多关于增强自信心的文章却收效不佳。但是在《音乐之声》的这个场景中,听着从玛利亚嘴里泊泊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就那么跨步之间被制服了。 严正花 招待
  而最令我难忘的是冯·特拉普上校上,他的爱国之情令我难忘。当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时看到期望祖国美好的希望破灭,不禁哽咽得无法继续唱下去,这让我们看到了上校高尚的爱国情怀。冯·特拉普一家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惜抛下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地位以及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奥地利的行动让我非常的感动。
  确实,《音乐之声》最具魅力地方源于那深深的爱国情怀和自信.相信看过 音乐之声 的朋友都会知道奥地利当时由于纳粹的占据,为了不成为纳粹的奴隶, 上校一家抛弃了原来富有安逸的生活, 借由一次家庭演出成功的逃离多难的祖
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
  国。而这次演出是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雪绒花》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唤起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
  他很爱国, 只是爱得很无力. 事实上, 奥地利很多人都有上校的心情. 这仅仅源于他们对自己国家那份深沉的爱。
石家庄之歌第二部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久久不能平息我的心情,脑里不断浮现出电影里上校的爱国之情和玛利亚的自信心,他们在不断鼓舞着我向前,将让我学会坚强,不畏惧困难,时刻对生活充满信心,快乐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
  音乐之声观后感300(二)
  音乐剧《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原是百老汇舞台上作为保留节目的音乐剧,从一九五九年公演后一直盛况空前。该剧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纳粹时斯奥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户富家当家庭教师。由于他们看不惯纳粹的所作所为,逃到美国并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各地巡回演出,事迹
十分感人。这些真实人物事件都被移植到影片里。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各具清晰性格特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 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影片中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歌曲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又耳熟能详的《do re mi》;以及七个可爱的孩子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在我国广为流传。 我们都不应该孤单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各具清晰性格特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
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并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 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翰墨斯坦(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1965年的电影版也获得过5项奥斯卡大奖。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永远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
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 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
ohmylove
  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 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
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以上就是我对《音乐之声》这部影片的感觉,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译名叫《真善美》,我想影片的译者大概跟我也有相同的感觉,就是音乐的美妙就在于音乐宣扬的是人生的真、善、美,就跟影片所表达的思想一样,音乐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词。《音乐之声》是以歌舞为主题的一部电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这样的电影,用心去感受爱,让爱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音乐之声观后感300(三)
  畅想杂谈《音乐之声》
  简析《音乐之声》人物性格的音乐特征(由于不能贴上谱例,所以文中很多处的谱例都没有)
  《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II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写而成的。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人物和二战背景下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展现,细节组合,表现出艺术与娱乐最成功的平衡之作,是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