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
一、前言
幼时不懂古风音乐的韵味,甚至不知何为余音绕梁之感,却也能在听到老人收音机里传出《高山流水》琴音之时,知道这是好听的、美的。年少时再在音乐课上听到这首曲子,才知道竟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还是高自成先生编创的山东古筝名曲,原为山东大板套曲中四首琴曲联缀而成,1955年作者遵照周总理的建议进行了改编,1960年定名为《高山流水》,开始被广泛流传。那时才开始懂得,原来一支真正有韵味的曲子,是真能流传百年,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能感觉其美妙的。而后知晓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千古佳话,更是对《高山流水》有了更高的推崇,遂决定今日选此作为此次的鉴赏曲日,希望能对这一曲《高山流水》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二、出处背景
史书《吕氏春秋》最早记有古琴曲《高山流水》,其由来更是引人入胜。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俞伯牙精通琴艺很会弹琴,他虽为
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初次遇到钟子期是在汉阳江口,钟子期说自己也精通曲谱会弹琴,但俞伯牙看其打扮将信将疑,于是对钟子期提出很多专业的器乐问题试探他,钟子期不仅对答如流,还如数家珍般认真,为了更好的试探钟子期对乐曲的理解,俞伯牙紧拨琴弦,就地演奏了一曲,琴声刚落钟子期就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漏声又继续弹奏一曲,子期忘情沉醉其中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连连施礼告罪:“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负了天下贤士?失敬!失敬!”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异姓兄弟,并相约次年再次相聚,两人虽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即由“知音”而结交为“契友”。这琴,这曲,这故事,这人一直流芳百世流芳百世,被人们传颂着,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而今,筝曲《高山流水》也随着地域的特点被人们改变为很多个版本,比如:山东、河南、浙江等流传的三种异曲同名的乐曲,都属以上三大流派中的代表作。这三首乐曲,虽相差万千,但还是有其共性的,首先是从板体上承袭了传统的老六板、老八板的变体,取材于民间乐曲、戏曲、板头曲,最重要的也是通过弹奏而从中悟出《高山流水》以琴声寻知音、觅知音,传播人世间真情友爱的真谛。
李孝利十分钟mv此文鉴赏的《高山流水》,系高自成先生编创并广泛流传的山东古筝名曲。根据作者口述,此曲原为山东大板套曲中四首琴曲联缀而成,1955年作者遵照周总理的建议进行了改编,1960年定名为《高山流水》,该曲名为自然景物的描写,实则是表现了老百姓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触景生情的感情抒发。
《高山流水》是五十年代创编的一首筝曲,它是继《庆丰年》之后的又一首深受筝界欢迎的作品,是山东筝乐的代表作之一,在各大流派名曲中占有重要位置。被各艺术院校编入教学大纲,新近兴起的全国各地社会古筝考级的版本里几乎都被录用。可见乐曲之深入人心,乐曲对人的启发不完全是仅限于弹弹,掌握山东乐曲特而已,而是升华到一种崇高的境界之中弹奏它,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真谛。
功夫恰恰三、分段详析
《高山流水》的指法操作主要通过包含的“泛音、拂、绰、注、滚、上、下”等指法,来描绘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整首乐曲总共包含十段,每一段都有各自要表达的情怀,以下简单分析各段子所表达的意境:
疯狂迪吧
1、引子部分,俗称第一段: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犹见高山之巅,飘忽无定、云雾缭绕的感觉,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
2、第二到三段:节奏活泼,泛音清澈,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
3、第四到五段:旋律轻快如歌,如同行云流水,扬扬悠悠。
4、第六段:旋律跌岩起伏,上、下滑音大幅度增加。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犹如独坐危舟过巫峡,惊心动魄,目眩神移,此身在激流峡谷中,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
5、第七段:音势减弱,在先降后升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如同轻舟已过激流处,独见平湖自畅游的意境。
6、第八到九段:此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旋律加入了新音乐材料,前面如歌的场景进行变化后的再现,音乐充满着热情,流水之声再度响起,富于激情,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稍快而有力的琴声令人回味,9段末再次出现第4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
上花轿
结束在宫音上。
7、最后,尾声声情并茂,令人们沉醉在思绪中,久久不能自拔。全曲《高山流水》此曲气势磅礴,形象生动,将祖国的壮丽河山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和赞颂,听这首曲子,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为人的义气道理,还有另一种平和心理的启示感悟。
王朔老婆林依晨老公经查寻有关资料,同样可以发现并从中得以启示的音乐原本内涵。如第一乐段“琴韵”,山东琴书中的曲牌,既是曲牌,肯定是要配了词演唱的,据高先生说:早先曾听过用这首曲配了词,唱的是《猪八戒背媳妇》,又如第三段《夜静銮铃》,最早就没有名可叫,只是艺人们从筝的弹奏方法上起名叫《勾搭》,而后又叫《銮铃》、《夜静銮铃》。这个变化,就与早先叫《勾搭》不同了,就直接反映出音乐描写的内容来。不用说,第二段《风摆翠竹》的定名也和第一、三段相同于一理。归根结底得出结论,这三段都是流传在山东民间的琴书乐曲,是民间流传着歌谣唱段,唱什么呢?大家知道,民间歌谣,唱的多以百姓悲欢离合唱情说爱。试把《高山流水》第二段“风摆翠竹”,从标题的立意上,旋律上加以分析,真真切切地可以引讲出一段故事来。旋律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用大指托出,谐和的五声音响,清新的旋律从高音上顺序奏出,左手顺旋律走向上下颤滑,起伏并不很大的
吟揉、按音,增加了几分华丽几分妩媚,情意切切赋予的诗一般的意境,使人眼前显现的远远走来的婀娜多姿,三寸金莲,如花似玉的淑女,在苇河岸边,人面桃花,绣衣在春风中吹拂,显得那样的美貌动人。这诗情画意的景致,如果从音乐上去听、去寻,那就是一种音乐旋律给人的启迪,从音乐美学观点去分析审识,我倒觉得这段乐曲在写情写景,在情与景中得美和爱的意念。第三段《銮铃》,而后又为《夜静銮铃》,则把听觉引向人们心中深处的另一种感觉,是一种爱心的陈述:夜半入静时,妻子久久不能入睡,惦念远在他乡的亲人,聆听着山那边隐约传回的驼铃声响,盼望着亲人早日归来的心情。这便是民间百姓期盼家庭和睦以及对生活美满幸福执着的追求,如同涓涓流水,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