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
●1986-1987在河南舞阳县贾湖至2000年所发现的骨笛至今已有9000年的可考历
史,这些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有8、7、6、5孔笛,其中以7孔笛居多,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也可能为七声音阶,属于竖吹乐器和斜吹乐器。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这些可以说明中原的河南地区,可能是五声、七声音阶形成和成熟最早的地方。
●夏代音乐是奢乐的范畴;商代的音乐以巫乐和淫乐为主,巫觋。(巫:酣歌狂舞,
漫无节制,华丽多姿,属于民间音乐;淫:靡靡之音,属于宫廷音乐)
●朱襄氏之乐:统治时期遇到旱灾,令乐官制造了五弦琴用来求雨。阴康氏之乐:统
治时期遇到涝灾,阴气重做健美操来强健身体。
●原始音乐的形式氏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原始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就可以产
生,最初氏乐舞的形式。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等。
●《弹歌》是黄帝时作的古歌,反映狩猎生活,原始音乐与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葛天氏之乐,原始乐舞,三人操牛尾,投足一歌八阕,八阙《载民》《玄鸟》《遂草
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地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氏族部落首领祭祀时唱的词叫蜡词,唱的歌叫伊氏之乐。
●舜的《韶》乐,一是三月不知肉味,二是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尽美尽善”是古
人最早提出的评价艺术作品的准则,美指形式或外观,善指作品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
●古乐器:鼓(土-木-铜,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打击乐器)、磬(石器时代的产物)、编
磬、钟、编钟、骨笛、埙(陶土制成的吹奏乐器)龠(排箫的前身)龢胡慧中照片
●礼乐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等级制社会,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
●礼乐制是西周时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又不断增补才形成一种十分严格而又繁琐的
制度,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规定所实行的礼乐。规定:乐队排列方面,如王的列队成为八
佾,乐舞的规模大小,繁琐的典礼。春秋时期形成“礼崩乐坏”,原因是王子朝奔楚---文化下移现象出现;音乐等级制被破坏;雅乐衰落新乐的兴起,郑卫的地方音乐保留了浓郁的商族音乐风格。
●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音乐机构,最初是春官中的官职,负责音乐教育,向贵族子
弟传授乐德、乐语、乐舞,是中国第一所音乐学校。
●六代乐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分别是:黄帝
时的《云门》尧时的《大咸》舜时的《九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大武》是为庆祝伐纣胜利而作。
●《诗经》共305首,分风(民歌)、雅(贵族文人的作品)、颂(祭祀和舞曲),秦
国在焚书坑儒后没有了乐、舞,《诗经》自然就成了文学藉著。
●《楚辞》南方民歌,作者是屈原。《九歌》是其中一部重要的代表作,原来是出国
南部民间祭祀时唱的一套歌曲,屈原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含11首歌曲,有不同的标题。
●《成相篇》:战国时期,最早的说唱形式,相是打击乐器,一种7尺长的竹筒子。
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他们改变作风,实施开明的政治。车太贤儿子
●八音是周代乐器曾按制作材料的不同而分,这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乐器科学的分
类方法,为8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曾侯乙编钟:编钟艺术到了战国时期到达了历史性高峰。湖北随县曾侯乙编钟的出
土,显示出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达到了惊人的成就。共64枚,不包括“镈钟”,分3层,上层为钮钟(19),分三组排列,中下层为甬钟(45),也分三组。
这套钟总音域达5个8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其间中部音区可以演奏12个半音,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生律法。钟上刻有铭文,为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
●周代半音结构的十二律: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
钟吕簇钟冼吕宾钟则吕射钟
●《三分损益法》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计算乐律的理论,这个计算法是以弦长卫其计
算基础的,记录在《管子》一书的《地员篇补注》中。
●音乐思想:儒家学派孔子,他积极提倡音乐,注意到音乐能够对人产生精神上的影
响,所以具有教育作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真正代表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著作是《乐记》(23篇现仅存11篇)。它以客观艺术实践为依据,总结出音乐的原理及其艺术规律。其一,就音乐的产生,提出了“物动心感”的命题。其二,系统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荀子是先秦儒家集大成者,吸收其他学派说法,记录下来,发展儒家。
与儒家学派的音乐观相对应的就是战国初期墨家的墨子,他反对一切享乐,也包括反对音乐。“非乐”观点主要载于《墨子》一书的《非乐》、《三辩》两篇中。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也是反对音乐的。“大音希声”(可解释为做盛大之乐是无声的)
●乐府中重要的音乐家是李延年(协律都尉,善歌唱,作曲,有组织才能)受汉武帝
的赏识。
●秦汉时的名并发展起来的鼓吹乐,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乐
器合奏形式。在西汉时,根据乐器配臵和用乐场合的不同,吹鼓乐又分为鼓吹和横吹。
●汉代,北方兴起了一种承作“相和歌”的歌曲形式。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
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又发展“但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歌”。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等七种,它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汉魏时的多乐章,多乐段的相和大曲。这种大型的歌舞套曲。
●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见,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
之总称,与南方音乐相结合。今存清商曲辞,保存在吴歌和西曲。
●汉代的百戏承周代散乐,是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了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民
间艺术形式。南北朝末年兴起了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唐人称之为“歌舞戏”。它重要的节面有《大面》、《踏谣娘》等
●嵇康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他曾作有琴曲《长清》、《短清》等。并著有
《琴赋》,他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声无哀乐论》一文中。《声无哀乐论》全文约有7000字,通过“琴客”和“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反复论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即“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型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
亲爱的小孩歌词●乐府是古代音乐机构,始见于秦,汉武帝时建,以收集、整理、改编民间歌谣为主
要职能,经历百余年,至汉哀帝衰败。后来,人们把汉代乐府官宦采制的歌谣以及魏晋到唐代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或模仿音乐风格的作品称为乐府。
●秦汉时期器乐:笛、羌笛,笳,角;筑作为流行的击弦乐器,锣、钹、星;箜篌,
琵琶,古琴;七弦琴的形制在两汉时逐趋成熟,纯律实践始自于七弦琴的弹奏。琵
琶:形制和名称有多种,一类共鸣琴箱有多种呈圆形,直径;另一类与颈相连呈梨形。魏晋时期,琵琶类音乐出现了曲项琵琶、五弦琵琶,东晋305年经印度传入我国。
●东汉末年出现了古琴艺术重要专著《琴操》(蔡邕)
●《酒狂》传为阮籍所做,他是竹林七贤之一。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最初是东汉末年产生于广陵地方的一首琴曲,曲谱
经历代传授,后来保存在明代朱权辑的《神奇秘谱》中。almost lover歌词
●《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卷子谱,现存日
本。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琴谱。它属于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碣石调是它的曲调形式,幽
兰是指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京房十六律:汉代的十六律是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利用第一律与第十二律之间
寻在的音差,继续损益推算,将一个八度分成六十律。
●南朝宋人何承,他的是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创造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
律的“新律”,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世界律学史上十分重要的成就。
●笛律:晋朝荀勖创立,是管律的一种,他制成十二支用于定音的笛,每笛一调,由
于运用了“管口校正”,发音大体符合三分损益法的准确性。
●燕乐: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又称宴乐,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宫廷燕乐起初是完全承袭隋代燕乐体制,至唐太宗贞年间,废除“礼毕”,
又将“燕乐”列为首部,废除“天竺乐”,又奖扶南乐建立了乐部,于是形成了唐代的“九部乐”。唐太宗贞观14年统一高昌,16年将“高昌乐”专立乐部,形成“十部乐”。隋代的“七部乐”“九部乐”和唐代“九部乐”“十部乐”无论汉族乐舞或外来乐舞多数保留了原有的传统形式,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和乡土气息。
●“坐部伎”和“立部伎”:晚于多部伎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二部伎以演出形式为
区分标志:堂下立奏,谓之立部技;堂上坐奏,谓之坐部技.为唐代的创作乐舞,奠定与武则天时期,坐、立部伎共有十四部乐舞,立部伎八曲,坐部伎六曲。坐部技最多12人,少则3人,优雅抒情,表现细腻,注重个人技巧;立部伎则规模大人数多,最少64人多达180人,伴以擂鼓,气势磅礴。
●《秦王破阵乐》:是唐代宫廷宴燕乐钟的一部着名乐舞,属于燕乐,创作于初唐时
期,秦王李世民所作。
●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还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也代表着隋
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大曲的结构分为三大部分:散序、中序、曲破。《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代最着名的歌舞大曲,1186年宋代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十八阕,均有谱无词,于是选择其中一段填词,名为《霓裳中序第一》,保存再《白石道人歌曲》中一直流传至今。
●法曲: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法曲又名法乐,是指乐器演奏形式,因用
于佛教法会而得名,至隋成为“法曲”。
●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佛
教途在宣讲教义时利用讲故事方式进行宣传,这钟方式就称“俗讲”,所用的讲唱本子叫“变文”。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形式,内容多为讲说佛经故事,1900年再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
●隋-虞世南《北堂书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类书
唐-元万顷《乐书要录》是一部通俗性的乐律理论专著,原有10卷,目前日本存有
5、6、7三卷
唐-崔令钦《教坊记》一部有关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
唐-南卓《羯鼓录》轶闻趣事,是古代具有乐器专史性质的一部著作
唐-段宏节《乐府杂技》有关唐代音乐的见闻录
●宫调理论成果体现在隋代八十四调和唐代燕乐二十八调。八十四调由隋代万宝常、
郑译再龟兹音乐家苏袛婆的“五旦七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七声“和“十二律”旋相为宫。建立了我国古代宫调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体系;常用八十四调里的二十八调称燕乐二十八调。
●记谱法:主要有古琴字谱和燕乐半字谱两大系统,有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由唐代
曹柔完成的。减字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弹奏手法的标记。它的出现使得晚唐时期的陈康士、陈拙得以据此整理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使之传于后世,这种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现今所见古琴记谱法的最早谱式是文字谱,存留的曲谱唐人手抄本《碣石调〃幽兰》。
●《梅花三弄》近代桓伊所做的一首乐曲,到唐代颜师古改编。全曲共有十段,可分
为两大部分,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梅花的动态与静态,富有高度洗炼的音乐美感。
●燕乐半字谱:是我国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当时有管谱和弦索谱两种谱式。1900
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敦煌曲谱》是五代后唐抄写的一份曲项琵琶用的燕乐半字谱。共有20个谱字,表示曲项琵琶的20个音位。这些谱字由比划简易的半字符号组成,故称半字谱。《敦煌曲谱》共抄有25首曲子。
●(论述)隋唐的音乐机构:隋唐朝是音乐的繁盛时期,正式这样的繁盛时期使隋唐
代的音乐达到了最高峰时期。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太常寺是我国封建时期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太常寺下面隶属“大乐署”和“鼓吹署”两个机构,“大乐署”主管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
考核管理制度相当严格学习音乐标准极高,它是太常寺所属的主体机构;“鼓吹署”则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乃是卤簿和军乐的官署,二者都属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系统;唐代的教坊以从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成为宫廷中教习、管理音乐的场所,并由皇帝直接委派内监任领导职务,集中了高水平的歌曲、器乐人才,教坊专习歌舞,弹家处于从属的地位,均由女性入选;梨园因设于禁苑附近而得名,梨园弟子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的,以“丝竹之戏”的器乐演奏为主。
●宋元时期的音乐没有了唐代宫廷音乐的辉煌,宫廷音乐在这一时期逐渐消退,市民
音乐逐渐取代了宫廷音乐。这时期的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也称“瓦舍”
或“瓦肆”,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勾栏是瓦子中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宋元市民音乐活动的场所还有茶坊、歌楼等,被称为“路艺人”。
●南宋时期出现了很多民间艺人里的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书会是指专为说话人、
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社会是准们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
●曲子,隋唐出现,宋元发达,是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音乐部
分称曲子,歌词部分简称词。宋代的曲子主要是继承了隋唐以后的民歌、曲子或大曲、法曲的片段,
其创作方法大多是依乐填词,宋代曲子的另一个来源是自创新曲,称“自度曲”或“自制曲”。宋代曲子的体裁形式主要有令、慢、引、近、序、歌头等。
●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词人,婉约派。他不但工于诗词,并能吹箫、弹琴和作曲,
音乐理论方面也有很深造诣。今存的《白石道人歌曲》是极为珍贵的音乐遗产,其中收词曲17首,旁注宋俗字谱,祀神曲《越九歌》10首,旁缀律吕字谱,琴歌1首,旁缀减字谱,另有《圣宋铙歌鼓吹曲》歌词14首。他的作品大多数是纪游或
张柏芝和谢霆锋复婚
咏物之作,他的自度曲文美优雅,高远清香,《杨州慢》《杏花天影》等是他自度曲中的代表作。
●曲子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鼓、拍板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清唱套曲的一种表演
形式----唱赚,唱赚的躯体结构再北宋时以确立,主要有“缠令”和“缠达”的两种曲式结构。
●继承这宋代曲子的传统,金、元时期又兴起一种新的歌曲形式---散曲,元代散曲
与杂居并称“曲”。
●鼓字词流行于宋代,因主要用鼓伴奏而得名,其结构特点是在一个节目中只重负使
用一个曲牌。
经典老歌打包下载●诸宫调是北宋时期勾栏中有一位民间艺人孔三传创造除一种新的大型说唱音乐形
式,因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由很多套曲牌组成。
●陶真:流行于农村的一种说唱形式。货郎儿:最早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歌曲形式,
后来发展成为说唱形式
●宋元时期戏曲的发展,有杂居和南戏两大体系。宋杂居既是各种技艺的总称,又作
为一种戏剧的艺术形式。杂居兴起于北方,表演结构分艳段、正杂居、散段。进入元代,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杂居到达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元杂居在剧本、表演、音乐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元杂居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可以增加一个楔子。元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曲是歌唱部分,宾白是语言部分,科是动作表演。元杂剧特点:以唱为主的一种戏剧,所用音乐称北曲,音乐结构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关系,一本四折则使用四个套数,有四个不用的宫调布局,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曲牌连缀格式。元杂剧的旋律一般采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健豪放,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和锣等。王实甫《西厢记》、乔吉甫《金钱记》、关汉卿《窦娥冤》、马
致远《汉宫秋》、郑光组《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并称“元曲六大家”。❀南戏是宋元时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后为区别于北方杂剧,又称“南戏”或“戏文”。元中期后,随着元杂剧的衰落,南戏得到重新发展的机会,元末明初,南戏大盛。《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并称“四大传奇”。特点:在宫调使用方面;在演唱方面;在音乐风格方面;在曲牌的运用方面。
●琵琶再宋元时期已经出现很多的“品”,音域较宽,《海青拿天鹅》元代已流行,是
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曲,此曲生动地描述了海青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变现了北方人民的狩猎生活。全曲共18段,运用多种技巧。
●嵇琴:又称“奚琴”,属于拉弦乐器,北宋广泛流行于民间,
●郭汅,号楚望,作品《潇湘水云》借永水光云影,表达了对元兵南侵,民族危亡的
忧思之情。
●宋代的器乐演奏形式相当普遍,南宋时期再瓦子勾栏中流行的小型的器乐合奏形式
有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等。宫廷中的乐器也很盛行,主要有教坊大乐、随军番部大乐、马后乐等,教坊音乐规模最大,随军番部大乐和马后乐均属鼓吹乐,规模较小。
●俗字谱是工尺谱式的一种早期形式。宋代流行的俗字谱,采用十个基本谱字按固定
唱名记谱,《白石道人歌》中的17首词即采用了俗字谱记写。律吕子谱是用十二律名记录音乐的一种记谱法,现存最早的谱例载于南宋所传。十八律蔡元定所创立的十八律理论十按照传统的三分损益法算出十二律作为正律,再继续算出六律作为变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