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乐舞时代
一、原始社会时期
1、原始乐舞
概念:歌、舞、乐“三位一体”
《葛天氏之乐》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昔葛
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措辞》祭歌
《云门》黄帝部族崇拜云图腾的乐舞
《朱襄氏之乐》炎帝部落的乐舞,反映了原始人在干旱等自然灾害面前以音乐娱神、祈求降雨的愿望
《萧韶》舜时乐舞,排箫为主奏乐器,是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作品,“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嘎达梅林钢琴谱2、原始乐器(材质、演奏方式)
贾湖骨笛:能吹奏完整的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距今8000余年。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音高观念、音阶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的乐器。
骨哨、石磬、陶钟、陶埙、鼓、陶响器
二、夏商时期
1、夏商乐舞
《大夏》夏代歌颂夏禹治水
《大濩》商朝初期创作,歌颂正义战争获得胜利,夏桀得到应有惩罚
《雩舞》商民族盛行的求雨舞
《魌舞》商代驱鬼逐疫
《桑林》商代,祭祀祖先、男女相会活动
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1、礼乐制度(等级性、制度化)
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
近和合的通知目的。
“佾”制度: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乐悬”制度:王宫县四面,诸侯轩县三面,卿大夫判县二面,士特县一面
“四夷之乐”:秦、楚、吴、越以及北方地区的民间音乐被收集在宫廷
“房中乐”:周代宴飨宾客(后宫),娱乐性强,采用民间乡乐(江汉流域一代的民
歌)
2、新乐与古乐
古乐:雅乐(有节制、适度的音乐);新乐:郑卫之音(周代黄河流域一带,郑、
卫、宋、齐等地的民歌)起到了加速“礼崩乐坏”进程作用
雅乐最高典范:六代之乐(即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云门大卷》黄帝祭天神云图腾
《大咸》尧祭地神水、鱼图腾
《九韶》舜祭四望鸟图腾
韩国音乐下载网站《大夏》禹祭山川
《大濩》商祭先妣
演员刘汉强《大武》周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的历史性战功,有着宏伟的战争
场面和磅礴的气势
前三部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以歌颂开国元勋的赫赫功绩。
3、音乐机构(周:官学;春秋:私学)“礼崩乐坏”
大司乐(最早记载的具有较为完备体系的音乐教育机构):周朝职官名称,即大乐正,为乐官之长,后作为周朝音乐机构的代称。主要任务是以音乐之事教育
贵族子弟(世子和国子),学习年限从13岁至20岁。
孔子兴办“私学”,主要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张哲瀚事件4、音乐作品
《成相篇》(周代《荀子》一书中的唱词,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
内容: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推行开明政治。
5、乐器与乐器分类
八音分类法(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类)
①金类:编钟
②石类:编磬
③土类:缶、埙
④革类:鼓
⑤丝类:琴、瑟、筝、筑
⑥木类:柷、敔
⑦匏类:笙、竽
⑧竹类:箫、管
曾侯乙墓乐器:65件(64件可演奏,1件为帝王赠),同钟双音,5个八度,3
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
6、乐律理论
①伶伦作律
②三分损益法例:宫徵(宫的下方纯四)商(徵的上方纯五)羽(商的
下方纯四)角(羽的上方纯五),先益后损,15263
③三分损益十二律
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
钟吕簇钟冼吕宾钟则吕射钟
(奇为“阳律”,叫六律;偶为“阴律”,叫六吕;合称律吕)
7、音乐思想和音乐理论著作
儒家:“倡乐”,即提倡音乐和肯定音乐。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充分肯定音乐对于建立正常社会秩序和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孟子在音乐上提倡“王
与民同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对周代“乐悬”制
度给予了高度肯定。荀子的《乐论篇》对于儒家思想有着系统的总结性意
义。
墨家:墨子对于音乐持否定态度,提出“非乐”(有害无益的活动,不仅劳民伤财,搞多了会亡国)
老、庄学派:老、庄学派代表了没落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老子否定人为的声音,
音乐观是“大音希声”,提出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声之乐。庄子认为
只有“天籁”才无所依凭,提倡一种自然、神化的音乐。
《乐记》我国最早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
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
对于音乐本质的解释和音乐美感的认识,具有相当的深度;
强调音乐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与社会风气;
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
非常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
对于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第二编歌舞伎乐时代
一、秦汉音乐
1、音乐机构
“乐府”:①采集民间音乐(主要任务)、加工配乐
②创作并填写歌辞、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
③进行演唱、演奏
专人:“乐律都尉”李延年(汉武帝时“乐府”机构的最高领导人,善歌、作曲《摩珂兜勒》)
2、民间音乐
①鼓吹曲:鼓、排箫、茄;中间有歌唱
②短箫铙歌:排箫、铙;一般有歌词,可歌唱;用于军乐
③横吹曲:鼓、角;军中马上奏之
④箫鼓:鼓、排箫;游船上演奏
相和歌: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
①徒歌:清唱
②但歌:一人唱、三人和
③相和歌:丝竹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大曲:含有多段体的大型歌舞作品,为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艳”、“趋”:引子和尾声,多为器乐演奏;“曲”:歌唱部分;“解”:器乐伴奏下的舞
蹈部分;“乱”:全曲高潮
3、古琴音乐
《广陵散》:故事记载于东汉蔡邕《琴操》,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神奇秘谱》;
唐代以前有三十三段,分“大序”、“正声”、“乱声”;是我国现存琴曲
中唯一的一首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
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4、乐律理论
京房(我国律学史上第一个将管律和弦律加以区别的人)六十律:首开“新律”研究之先河的研究(以三分损益法为研究基础)
二、魏晋南北朝音乐
1、民间音乐
清商乐“华夏正声”:我国北方和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总称,但主要成分是南方民间音乐,包括“中原旧曲”(即相和歌)、“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所用乐器
有钟、磬、琴、箜篌、筑等十五种
吴歌:古代江苏一带的民歌,《子夜歌》,风格抒情细腻,多为表现男女间爱情
西曲:古代河北一带的民歌,《莫愁乐》游子思乡
“清商三调”:沿用相和三调,即平调、清调、瑟调
歌舞戏:《拨头》、《代面》(兰陵王)、《踏谣娘》等
2、音乐家
曹植:三国魏时诗人,“改梵为秦”开辟了佛教音乐中国化道路
嵇康: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弹奏《广陵散》最负盛名,创作了《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称为“嵇氏四弄”,和
“蔡氏五弄”《游春》、《绿水》、《幽居》、《坐愁》、《秋思》,合称《九弄》,曾
拜为“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竹林七贤之一;《声无哀乐论》:嵇康
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声讨儒家音乐思想的檄文。文中历数儒家将音乐社会
功能政治化、说教化的倾向,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美感作用,否定了音
乐的教化作用、道德作用。思念是一种痛
阮籍: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琴曲《酒狂》三拍子,竹林七贤之一;
《乐论》是一篇值得加以研究的理论著述。
萧衍:南北朝梁朝的皇帝,世称“梁武帝”,提倡佛教信仰。
沈约:南朝梁文学家,创“四声八病”之说,在《宋史》旧本基础上撰成《宋书》为后世编写“乐志”提供了范例。
曹妙达:北齐宫廷中的西域乐人,“封王开府”待遇,唐教坊琵琶名手(祖父曹婆罗门)。
3、曲谱与记谱法
文字谱: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和弦位(古琴),我国最早的记谱法。
《碣石调•幽兰》:目前最古老的曲谱,我国唯一一首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
北大荒人的歌
三、隋唐五代音乐
1、组织形式
乐部:隋唐至宋朝流行的有系统组织规范、风格属性和器物制度的音乐管理模式
①按固定的音乐风格分部演出,即“分部奏曲”
②具有制度化,仪式性
2、宫廷音乐
㈠宫廷燕乐乐部
①隋“七部乐”“九部乐”:
“七部乐”:
“西凉”伎:甘肃一带的音乐;
“清商伎”:汉族传统的民间歌舞;
“高丽伎”:古代朝鲜歌舞;
“天竺伎”:古代印度歌舞;
“安国乐”中亚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的歌舞;
“龟兹乐”:古龟兹国歌舞,今新疆库车;
“文康伎”,又名“礼毕”:汉族一种面具舞
“九部乐”:
同“七部乐”,但增加“康国”、“疏勒”
②唐“九部乐”“十部乐”(唐“宫廷燕乐”第一阶段):
“九部乐”:同隋”七部乐“,但废除“文康伎”,并将“燕乐”排诸部之
“十部乐”:同唐“九部乐”,加奏“高昌伎”
㈡“坐部伎”、“立部伎”(唐“宫廷燕乐”第二阶段):
“坐部伎”:舞蹈人数少,最少为3人,最多12人,注重个人技巧,表现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