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第乐派宗教⾳乐作品风格简析
2019-10-24
勃⾉第乐派是15~16世纪欧洲⽂艺复兴早期⾳乐创作上的⼀个重要乐派,勃⾉第的作曲家们在多种宗教⾳乐体裁的创作上继承了中世纪宗教⾳乐的创作传统,同时⼜融⼊了⾃⾝乐派的风格特点,创新了创作形式,对基督⾳乐在16世纪以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本⽂试图从勃⾉第乐派的起源与发展、代表作曲家、主要⾳乐体裁等⽅⾯进⾏研究,以分析勃⾉第乐派的宗教⾳乐作品风格。
基督教⾳乐勃⾉第乐派弥撒曲⾳乐风格
⼀、概述
作为世界三⼤宗教之⼀的基督教从公元⼀世纪兴起⾄今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基督教⾳乐是基督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孕育出了灿烂的欧洲⾳乐⽂化艺术,在西⽅⾳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基督教⾳乐已经发展到了⼀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在此前已经出现了最早期的复调⾳乐——奥尔加农,之后⼜相继出现了克劳苏拉、孔杜克图斯、经⽂歌等⾳乐体裁,使西⽅⾳乐从单声⾳乐扩展到了多声部的复调⾳乐。这个时期正值欧洲⽂艺复兴的早期,在⾳乐⽅⾯开创先河的是⼀
批来⾃欧洲⼤陆北⽅,即勃⾉第地区的作曲家,西⽅⾳乐史上称他们为勃⾉第作曲家(Burgundian composers)或勃⾉第乐派(Burgundian School)。
勃⾉第历史上是当时欧洲北部⽂化⽣活最繁荣的地区,通常被认为是欧洲⽂艺复兴⾳乐⽂化的发源地。勃⾉第作曲家们多供职于宫廷,除了为宫廷礼拜堂提供仪式⾳乐之外,也为宫廷的世俗活动服务,为勃⾉第宫廷带来了位居欧洲⾳乐前列的创作技法和风格样式,使勃⾉第宫廷成为了当时欧洲⾳乐的典范及⾳乐中⼼之⼀。
严格来说,勃⾉第乐派中的“勃⾉第”并不能代表⼀个国家或民族的含义,⽽更多的是⼀个时期内的地理以及⽂化的概念。勃⾉第地区由于地域辽阔,⽂化背景复杂,⾳乐家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乐风格⼴泛,再加上⾳乐家们的流动性也很⼤,这就使得勃⾉第乐派的⾳乐具有了开放的国际性的⾊彩风格,成了联接⼗四世纪“新艺术”与佛兰德乐派之间的桥梁。勃⾉第地区的⾳乐作品的主要体裁是弥撒曲、经⽂歌和尚松。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曲家有迪费和班舒⽡。
⼆、主要代表作曲家
1.迪费
纪尧姆·迪费(Guillaume Dufay,1400-1474)是勃⾉第乐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出⽣于法国的
康布雷(Cambrai)地区, 1420年起开始周游意⼤利和法国,先后在意⼤利的罗马、博洛尼亚、佛罗伦萨等地任职,1439年以后的⼤部分时间都在康布雷度过,任康布雷⼤教堂神⽗。他的⾳乐融合了法国“新艺术”的传统,意⼤利早期⽂艺复兴风格,以及当时在勃⾉第的英国⼈邓斯泰布尔的影响。陈少华的歌
迪费是⼀位多产的作曲家,⾳乐创作领域包括宗教和世俗两个部分,以宗教作品居多,主要创作体裁有弥撒曲、经⽂歌和尚松,正是在这个⽅⾯集中体现了勃⾉第乐派的发展⽅向。
⾸先,是尚松(chanson)的创作,这是他保持传统的风格最多的⼀种体裁。他的近80⾸尚松中有近60⾸都是采⽤了回旋歌的形式,内容题材⼴泛,多以爱情诗为主题。结构以三声部为主,⼀般上⽅声部为独唱⼈声声部,下⽅有两个器乐声部。常⽤的伴奏乐器有管风琴、弦乐器、⼩号或竖笛等。受到福布尔东风格的影响,迪费的⾳乐中三和弦的因素有所增加,有着突显的主调⾳乐织体和⼤量的六度、三度⾳响,旋律也更加流畅。就这样爱着你
其次,是经⽂歌(motet)的创作。迪费的经⽂歌⼤部分是等节奏经⽂歌,并且多与宗教庆典仪式有关。他的《最近玫瑰开放》(Nuper rosarum flores)就是为了庆祝1436年佛罗伦萨多莫⼤教堂穹顶的圣祝仪式⽽创作的。
某年某月某一天歌词2.班舒⽡
吉尔·班舒⽡(Gilles Binchois,1400-1460)是勃⾉第乐派另⼀位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的宗教⾳乐作品主要有四部圣母颂歌(Magnificat)、短⼩的三声部赞美诗(hymn)和交替圣歌(antiphon)等,都是为特定的宗教仪式所创作的,⾳乐很少具有装饰性,⽽是以简单的三声部的作品居多,四声部的极为少见。
班舒⽡的⾳乐作品中最有代表性最具特⾊的是他的尚松的创作,这也是勃⾉第乐派的主要⾳乐体裁。班舒⽡的尚松创作⼤多都采⽤回旋歌的形式,主要特点是主旋律位于⾼声部,由⼈声来演唱,下⾯两个声部为器乐声部。班舒⽡的尚松旋律表达了绵绵的幽思,充满了忧伤的情调,富有感染⼒;同时⼜很简洁,没有复杂的节奏,有时会浮现出三和弦的和声轮廓。在歌词的选⽤⽅⾯班舒⽡也⾮常讲究,他所选⽤的歌词⼤多都是由他⼈创作的,使⾳乐家与诗⼈各⾃成了两个独⽴发展的领域。他最著名的尚松作品《越来越》(De plus en plus)等成为流传⾄今的经典佳作,也被后世许多作曲家所引⽤。
三、以迪费的弥撒曲为例分析勃⾉第乐派的⾳乐风格
郑少秋赵雅芝弥撒曲(Mass)是天主教圣餐仪式上吟唱的礼拜歌咏,有专⽤弥撒和常规弥撒之分。勃⾉第作曲家常⽤的体裁是定旋律弥撒
曲(cantus firmus mass)。弥撒曲的各个乐章采⽤⼀个相同的旋律作为定旋律,或取⾃常规弥撒、⽇课的圣咏,或采⽤世俗曲调,以此作为⾳乐统⼀的轴⼼把各乐章联系起来,采⽤四声部织体,定旋
律多位于倒数第⼆声部,定旋律的原有名称⼀般被⽤作弥撒曲的名称,如迪费的作品《“⾯⾊苍⽩”弥撒曲》《“武装的⼈”弥撒曲》。
迪费创作了⾄少9⾸完整的弥撒套曲,他在晚年时创作的4⾸都是定旋律弥撒曲。迪费打破了之前英国作曲家的传统作法,采⽤世俗歌曲的旋律作为定旋律,取代了前⼈所使⽤的格⾥⾼利圣咏。他的《“⾯⾊苍⽩”弥撒曲》(Se la face ay pale)是以他的同名叙事歌的固定声部来作为定旋律的,另⼀⾸《“武装的⼈”弥撒曲》(L’homme arme)则是采⽤了⼀⾸著名的世俗歌曲的曲调来作为定旋律,他在羔⽺经中引⽤了这⾸世俗歌曲的曲调作为定旋律,在整个乐章中多次反复出现这条旋律,迪费运⽤了多种作曲技法来处理定旋律,如逆⾏、倒影、增值等,显⽰出了他⾼超的作曲对位技巧。迪费的弥撒曲⼤多是采⽤四个声部,这也奠定了四部合唱的形式,在这四个声部中,固定声部已不像中世纪传统习惯那样总是出现在最低声部,⽽是被安排在了次低声部,迪费把最低声部称为“贝司”,即现在意义上的“低⾳声部”。他的四个声部⾃下⽽上已固定为:低声部、固定声部、⾼对应声部、旋律声部或最⾼声部。在这样的织体中,固定声部中的定旋律被安排在了内声部,⾳响上更难辨认,但它仍然是统⼀弥撒曲五个乐章的主要因素。
四、结语
勃⾉第乐派在西⽅⾳乐史上属于⼀个承上启下的乐派,它⼀⽅⾯继承了14世纪法国“新艺术”时期的⾳
乐创作传统,同时⼜打破了许多过往的传统,为16世纪欧洲⽂艺复兴时期的⾳乐创作奠定了基础。在勃⾉第乐派的⾳乐中,即兴的作曲⽅式越来越少,⾳乐家们更多的是追求精致的⾳乐技巧,使⾳乐听起来更加柔和⽽⾼雅。勃⾉第乐派的⾳乐风格,标志着西⽅⾳乐史从中世纪晚期向⽂艺复兴时代的过渡。
参考⽂献:
[1] 于润洋.西⽅⾳乐通史[M].上海:上海⾳乐出版社,2009.
[2]陈⼩鲁.基督宗教⾳乐史[M].北京:宗教⽂化出版社,2006.
[3]沈旋,梁晴,王丹丹.西⽅⾳乐史导学[M].上海:上海⾳乐学院出版社,2007.
[4]沈旋,⾕⽂娴,陶⾟.西⽅⾳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乐出版社,2003 .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黄渤老婆小欧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党啊亲爱的妈妈被举报⽂档标题:勃⾉第乐派宗教⾳乐作品风格简析
被举报⽂档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