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绿万枝一点红动人春不须多
——浅析语文教学中音像资料的合理使用
黄梅县第一小学邓小娟
一、案例引入:
这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的语文公开课,课题是《长城》。新课的引入是长城的录像片断,课中播放《孟姜女哭长城》的剪辑画面,课的结尾处呈现歌曲《长城长》。音像资料的大量使用,课堂庄严而激越,带给学生极大的视听震撼,但这堂语文课让学生收获了多少语文本真的东西?
二、音像资料如何合理的使用呢?
1、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上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开头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运用录音、录像等现代教育技术,可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活跃的教学情境,可极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发展,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例如《荷花》一课,教学伊始,教师借助于录音和录像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技术,
将一池婀娜多姿的荷花呈现于学生眼前,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赏着、叹着,仿佛已置身于荷花之中,随着微风的吹拂在翩翩起舞……就是在这美的境界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
新恋爱时代片头曲2、巧设疑点,激起学生主动控究的欲望。
如何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热情变成一种主动探究的行为,也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处理的成败,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如何使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持续下去,并转化为一种探究的行为,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丰碑》一课,课的伊始教师借助录像将云中山的恶劣环境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到红军是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冰雪覆盖的云中山进行艰难的跋涉……这种特定的环境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为使这种热情延续下去,使它变成一种自觉探究行为,教师将军需处长牺牲的壮烈场面投射到大屏幕上,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在他的身上覆盖上厚厚的白雪。启发学生思考:“一位负责发放棉衣的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在冰天雪地之中呢?”“什么称他为晶
莹的丰碑呢?”这样巧设疑点,为学习铺设了一条主动探究的道路,他们就是带着这个问题,结合录像所展示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深入的研究。从而真正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高贵品质。这种学习绝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而是一种自发的、主动的探究行为。
3、升华情感,实现语文课堂的情感熏陶和价值引领。大众健美操音乐
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更要熏陶情感,培养人文素养。语文课堂恰似一个充满情感的磁场,它以饱绽的激奋或悲凉的哀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这一特别的磁场中感受、体验,内化情感。“激情唤发生命”,在课堂中采取适宜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使学生接受、体验并升华情感。多媒体教学,以它特有的图像、声音、彩以及化静为动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文道统一的目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这节课的情感目标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制作了多幅内容各异的多媒体画面。
讲授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概括出圆明园的中式建筑和西洋景观各具风采、大而美的特点,然后我就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诗人笔下的“蓬莱瑶台”以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朗诵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
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代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接着镜头一转,转到了圆明园被大火焚烧的情景,激起了学生对无耻野蛮的侵略者的仇恨,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借助多媒体渲染情感,以达到陶情的目的,更好地完成情感教学目标。
baby对不起
三、反思现状:
1、以视听代替朗读。
萧亚轩整容前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有了多媒体,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鲁迅先生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所描述的那位老先生读书入境时“……将头拗过去,拗过去……”不能不说是读书的一种最高境界。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况且,有时语文教师声情并茂、充满个性化的示范朗读,是多媒体课件所无法替代的。
2、过度使用,游离语文教学之外。
我曾听过这样一节《田忌赛马》课。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之后,播放《田忌赛马》的课件。课件很完整地再现了整个事件。学生个个睁大好奇的眼睛,聚精会神地欣赏精彩的剧情。十分钟后看完了。师问:“田忌赛了几次马?每次结果怎样?”有了刚才的观看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师又问:“田忌为什么第二次赛马能反败为胜?”学生愕然,接下来进行小组讨论。六分钟后全班交流汇报。学生没有充分的阅读文本,理解课文内容,甚至有人游离课本之外主观臆测,学生的回答始终触摸不到问题的核心。纵观整节课,我们的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能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获得哪种思想的启迪?受到何类情感的熏陶?
我以为音像资料引进课堂成为一种教学手段,应更好地辅助教学,根本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促进学生更积极地主动学习,培养语文能力,不断获得发展。如果过度的依赖,挤占学生阅读的时间,脱离文本,将语文课上成了欣赏课,游离教学之外,就丧失语文教学的本真。
李宇春普通disco王崧舟曾说过: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也就是失去了“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音像资料的使用,终归属于辅助,千万不能喧宾夺主,让语文课堂丢掉了“语文”。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要做到用得及时,用得必要,用得恰到好处,用得切实有效。既不要喧宾夺主,也不能因噎废食。韩国女星潜规则事件
浓绿万枝一点红,动人春不须多。语文课堂上音像资料的使用,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