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卷  总第 146 期Vol.30 Sum No.146
2021 年第 2 期No.2,2021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HE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
【摘要】自2006年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潮剧相关研究备受关注。研究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潮剧研究文献为分析对象,从研究文献时间分布、期刊来源、研究重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潮剧的后续研究应关注潮剧发展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培养高素质潮剧从业人才、改革创新传播方式、加强英译力度等方面内容,探讨促进潮剧发展与传播的有效策略。
all i ever wanted
【关键词】潮剧;文献统计;研究梳理;研究重点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2X (2021)02-0023-05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潮剧海外传播与交流研究”(GD20CYS29)、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 一带一路’背景下潮剧译介流变研究——基于生态翻译视角”(2020GZGJ291)、2020年度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第三批) 社科类项目 “基于生态翻译视角的潮剧译介研究”(2020SK13)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1-03-16
【作者简介】黄映雪(1978-),女,广东海丰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统计的潮剧研究梳理与分析
黄映雪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83)
潮剧是主要以潮汕方言进行演唱、流行于潮汕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潮剧表演内容丰富、剧目众多,享有 “南国奇葩”之美誉。潮剧以优美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闻名海内外,是海内外潮人心系家园、情牵故乡的文化纽带,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关注与研究潮剧,但是关于潮剧的综述性研究文献几乎为零。基于此,本文将运用文献统计分析法对中国知网所收录的潮剧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提出潮剧研究的创新点,以期对潮剧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潮剧研究情况
学者们关于潮剧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1],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着潮剧溯源、表演艺术、唱腔与音
乐创作、潮剧传承与发展、潮剧海内外传播情况等方面进行。在中国知网,以“篇名=潮剧”+“主题=潮剧”进行高级搜索,可得1957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潮剧相关的研究文献共381篇,去除26篇不具有研究价值的宣传报道、演出简介、会议信息等,其余355篇文献(中文期刊
354篇,英文期刊1篇)是本文的分析研究对象,其中期刊论文347篇,硕士学位论文7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因中国知网所收录的潮剧文献是1957年之后的,故1957年以前的潮剧研究文献不计入本文分析研究范围。
(一)潮剧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some say love it is a river
文献数量的年度变化可反映出研究受关注和重视的情况。对355篇潮剧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中国知网上最早收录的有关潮剧研究的文献是来自于1957年5月刊登在《人民音乐》上的《潮剧音乐中的“重六”——一种稀有的新异的抒情调式》。但是1957年至1992年的35年间,潮剧相关的研究成果甚微,共计10篇。之后潮剧的相关研究呈逐步增长的趋势。具体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在1993年至1997年期间,潮剧研究增长速度最快,在这4年期间发表的研究文献共计52篇。究其原因有两方面:首先归功于第一届潮剧节。1993年广东汕头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潮剧节,据统计,在第一届国际潮剧节,参加演出活动的团体有29个,来自海外的团体11个,参加人数逾千,共演出大剧目47出[2]。潮剧节的举办不
24
2021年第 2 期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第 30 卷 总第 146 期)
但加强了海内外热心潮剧人士的联系、交流与合作,而且提升了学者们关注和研究潮剧的热度,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潮剧热”。再次归功于从事戏剧研究工作的陈骅(原名陈祖明)先生,他在1994~1997年期间共发表了潮剧研究文献12篇,从海外基地、海外传播方式、剧目及编演方式等方面对潮剧进行了详细研究,为后续潮剧的海内外传播研究奠定了基础。1998年开始潮剧研究有所回落,直至2006年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潮剧研究文献数量才趋于稳步增长,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知网共收录潮剧研究文献243篇。2006年之
后,潮剧研究文献的研究主题不再只局限于关注潮剧从事人员对潮剧的感想与思考,而是多点开花,围绕着潮剧溯源、唱腔与表演艺术、潮剧文化、潮剧传承与创新、潮剧海外传播创新思维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潮剧的发展与传播。
(二)潮剧研究文献期刊来源情况
以355篇潮剧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文献期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不仅有助于确定潮剧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和核心期刊,也能为后续潮剧研究资料的收集提供指导和依据。笔者对刊登潮剧研究文献篇数大于或等于10的期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刀剑如梦dj
从图2可知,广东省级期刊《广东艺术》从1994年至2010年间刊登了潮剧研究文献共82篇,占研究文献总数的23.1%,是当时潮剧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期刊,但是中国知网2010年11月以后就没有该期刊的收录记录。在1957年5月至2020年8月期间,刊登潮剧研究文献10篇以上的期刊分别是《戏剧之家》(35篇)、《中国戏剧》(核
心,30篇)、《大众文艺》(22篇)、《潮商》(17篇)、以及《汕头大学学报》(11篇)。潮剧研究核心期刊文献共有32篇,占全部文献的9%,其中《中国戏剧》在1991年至2019年间收录潮剧研究
文献30篇,2020年《四川戏剧》和《民族艺术》各收录1篇。由此可见,核心期刊《中国戏剧》对潮剧相关主题研究的文章接受程度比较高。
(三)潮剧研究重点分析
一篇文章虽然只有3~5个关键词,但它们除了方便检索外,更能简单明了地突出文章的研究主题[3]。因此,通过分析潮剧研究文献的关键词来确定潮剧的研究热点,对后续的潮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将355篇潮剧研究文献导入GooSeeker(集搜客)的分词和分类检索平台,将分析对象设置成“关键词”,滤除英文﹑数字﹑单字,勾选名词和动词进行分词检测,可得到按关键词词频排序的数据分析结果,并生成关键词云图(图3):
通过潮剧研究文献关键词云图分析统计发现:学者们关于潮剧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
面:一是潮剧演出剧目研究;二是潮剧音乐与唱
1 潮剧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2 潮剧研究文献期刊来源分布
图3 潮剧研究文献关键词云图
25南粤视点
腔研究;三是潮剧保护﹑传承和发展研究;四是潮剧溯源研究;五是潮剧海外传播与英译研究。
1. 潮剧溯源研究
关于潮剧溯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潮汕地区素传“正字母生白字仔”的俗语,但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最早对潮剧与正字戏之间关系进行探讨研究的学者是萧遥天先生,他认为潮剧起源于“关戏童”“秧歌戏”等本土乡戏。1958年,潮剧学者张伯杰在《潮剧源流及历史沿革》一文中推测潮剧源于弋阳腔。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李国平﹑陈历明﹑林淳钧为代表的潮剧学者们提出了潮剧源于南戏的观点[4]。2015年,吴国钦与林淳钧在他们合著的《潮剧史》一书中指出:“潮剧并非起源于关戏童、弋阳腔、正字戏,而是来自于潮泉腔。南戏在福建发展勃兴后,流传到江西并形成了弋阳腔,然后南下泉州和潮州,最后形成了潮泉腔。因此,潮剧是南戏的支脉,具有十分鲜明的潮汕文化特。潮剧与南戏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潮剧艺术。”[5]这一观点终于打破了“潮剧未立史”的局面。
20世纪40年代至今,潮剧溯源研究成果已有力验证了潮剧起源于南戏,融合了潮汕当地艺术特,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地方戏曲,其历史至今已有580多年。但相比于黄梅戏﹑昆曲等其他戏剧,潮剧戏文的古剧本相对稀少,相关研究不足。研究资料的进一步搜集和整理、潮剧戏文资料的发现和挖掘、研究角度与方法的多元化等都将对潮剧源流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推动作用[6]。
2. 潮剧演出剧目研究许嵩的照片
潮剧虽然发源于农村、流行于农村, 但潮剧并不是一种通俗艺术。潮剧唱词注重本又具文采,唱腔则轻婉低回,生、旦表演轻歌曼舞、优柔俏丽,丑行分工细密、程式丰富。这些艺术特使潮剧可毫无愧地登上高雅的艺术殿堂。1957年潮剧首次到北京演出,《扫窗会》《陈三五娘》《苏六娘》等剧目轰动京城。1959年潮剧再次进京演出,《辞郎洲》《芦林会》这些灿若锦绣的剧目使得著名戏剧家田汉和老舍大赞“潮音今已动宫墙,潮剧春花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潮剧新编剧目更是艳竞千枝,花团锦簇。1987年,剧目《张春郎削发》在北京首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化部纪念奖杯[7]。
关于潮剧演出剧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针对个别剧目的研究。其中《陈三五娘》《张春郎削发》《芦林会》《德政碑》等优秀剧目出现在潮剧研究文献中的频率比较高。二是对潮剧剧目的溯源研究。潮剧著名学者吴国钦先生在《潮剧剧目研究的丰碑——谈“潮剧剧目汇考”》一文中对林淳钧、陈历明编著的《潮剧剧目汇考》给予了极高评价, 他认为该书是一部重要的潮剧文化史料,
是潮剧剧目的集大成者[8]。三是潮剧海外演出剧目研究。1996~1997年潮剧研究者陈骅先生围绕着演出剧目和编演方式两方面对海外潮剧进行研究。他认为海外潮剧在演出剧目上是广搜,而在演出内容方面是包罗万象。长期以来,潮剧通过不同的生存传播渠道形成不同的剧目编演方式,大致有广场演出、戏院演出和临场坐唱等三种主要的编演方式[9]。
3. 潮剧音乐与唱腔研究
通过潮剧研究文献的分析统计可知,潮剧音乐与唱腔研究不仅是潮的相关研究的主要部分,而且贯穿潮剧研究从起始至今。潮剧音乐包括潮剧伴奏音乐和潮剧唱腔。潮剧伴奏音乐有锣鼓经、弦诗乐曲、唢呐牌子等。潮剧伴奏音乐由文、武畔乐队构成。文畔管弦乐包括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文畔伴奏乐队有多种组合,如二弦组合、提胡组合、唢呐组合等[10]。潮剧唱腔有曲牌体唱腔、板腔体唱腔、滚花曲牌唱腔等种类。曲牌体唱腔又称南北曲,是由宋元词曲歌唱演化并在南戏中形成的曲腔。南曲是主要的潮剧曲牌体唱腔。现存的潮剧曲牌体唱腔有200多种,如序曲散板、过曲二板等。潮剧音乐伴随潮剧产生,经过一代又一代潮剧艺人的努力,潮剧音乐不断吸收其他艺术门类和外来剧种的音乐养分,并结合具有当地特的潮音、潮调,最终发展成了具有潮剧艺术特的地方声腔曲体[11]。
4. 潮剧保护﹑传承和发展研究
潮剧的“保护”“传承”“发展”以及“创新”是潮剧相关研究的另一个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潮剧传承与发展的策略研究。杨晓青提出应该采用普通话演出,内容要与时俱进,曲调要融入新元素,并且要多方位多途径培养潮剧演员[12]。陈子洋、曾艺烘指出潮剧的传承与保护要注重具体性与实效性,要成立专
黄映雪: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统计的潮剧研究梳理与分析
262021年第 2 期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第 30 卷 总第 146 期)
门的传承保护机构,根据剧目排演选出人才并培养,并且加大演出力度[13]。二是创新潮剧经典剧目的研究。吴国钦先生以《张春郎削发》《东吴郡主》《葫芦庙》等传统潮剧剧目改编作品所取得的成就为例,提出要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手法整理、改编传统潮剧剧目;或者结合传统与现代特点,重新改编潮剧历史剧,袭古而弥新,赋予传统以崭新面貌[14]。
5. 潮剧海外传播与英译研究
潮剧具有广泛的海内外受众,所谓“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剧”。潮剧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族性、国际性等特征。因此,潮剧的海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据研究文献可知,
最早进行潮剧海外传播研究的是陈骅先生。他在1994年至1997年间围绕潮剧的海外基地、海外传播方式、曲目编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15]。紧接着杨晓青、康海玲、吴国玲等学者通过潮剧史料梳理,分别探讨了潮剧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传播与发展[16][17][18]。陈志民、柳剑文提出新时期潮剧的研究与传播必须要有创新思维,提升潮剧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19][20]。黄映雪提出新媒体时代加强潮剧海外传播应重视创新潮剧海外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方式,扩大潮剧的海外受众,提升潮剧在海外的传播效果[21]。潮剧英译是促进潮剧海外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比较缺乏,355篇研究文献中仅有3篇是针对潮剧英译研究的。学者翁漪柔提出潮剧英译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如何提高海外受众对潮剧的接受度[22]。黄映雪认为潮剧英译应灵活地使用归化和异化、可读性和可表演性并重、“译+释”的综合英译策略[23]。
二、潮剧研究趋势与启示
(一)将潮剧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潮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属于文化范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产业化发展关系密切。潮剧的发展需要以产业化发展为支撑,并以此为突破口,通过产业化发展,拓宽潮剧的题材,为潮剧培育新的观众,从而促进潮剧的传承与发展。虽已有学者提出潮剧影视产业化发展、以及潮剧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但其实际效果仍然需要广大潮剧关注者去积极探索和实践。广东潮剧院是潮剧
的主要传承基地,其周边有许多具有潮汕文化特的旅游景点,如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到汕头参观过的“侨批文化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小公园”。相关部门可以借鉴“蜀风雅韵”的成功经验将广东潮剧院的“周五有戏”项目与潮汕文化旅游景点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出属于潮剧的“潮风雅韵”。再如统计分析数据所显示,每到国际潮剧节举办期间,都会引起一波“潮剧热”,因此如何借助国际潮剧节以更好地拓展潮剧的受众面和提升潮剧的影响力,值得学者们进一步关注。
(二)培养表演型与研究型相结合的人才
关于如何有效促进潮剧发展,有的学者提出要注重培养潮剧相关人才,提升潮剧从业人员的素质。但在相关研究文献梳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类观点几乎都是来自观众的观后感、潮剧从业人员的演后感之类的短文,并未得到客观的论证,无法有效地促进潮剧的发展。因此,潮剧的传承与发展,既要注重培养表演方面的潮剧人才,也要关注培养潮剧学术研究方面的人才。这就急需潮剧院、潮剧剧团、潮剧研究机构以及学校等进行多方跨部门合作。比如广东潮剧院可以尝试与汕头大学合作开设潮剧创作与表演专业,把潮剧引入高校课堂,以期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潮剧从业人员。也可邀请潮剧著名传承人姚璇秋老师到当地高校开班授课或者举办讲座,拓展潮剧在高校的受众面,发展年轻一代的潮剧爱好者。
(三)充分利用传播媒介,改革创新传播方式
现场演出是目前潮剧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现场演出虽然能够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但这种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演出场次有限外,还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信息化时代,媒体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途径,拓展了信息传播的空间。、微博、手机APP等平台,从移动直播到短视频等传播方式的出现,为潮剧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平台[24]。因此如何将现场演出与各种现代传播媒介相结合,改革创新潮剧传播方式,促进潮剧的发展和传播,值得学者们去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四)加强英译力度,提升海外传播效果
潮剧是采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主
27南粤视点
要受众仅限于懂潮汕方言的观众,这大大限制了潮剧的传播范围,特别是海外传播。加强潮剧英文网站建设,对潮剧宣传资料、潮剧剧目简介等进行英译,是促进潮剧海外传播的重要手段。潮剧优秀剧本众多,但是鲜有学者对潮剧剧本进行英译。直至2019年3月新加坡学者李玉云女士对潮剧《情断昆吾剑》进行了字幕英译,助力该剧在新加坡成功上演,有效地促进了潮剧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如何促进潮剧研究部门与高校、海外潮剧剧团、海外潮剧爱好者等多方合作,共同致力于经典潮剧剧目简介、宣传资料以及剧本的英译研究,从而提升潮剧海外传播的效果,值得潮剧研究学者关注。
【参考文献】
[1][4][6]肖惠卿.潮剧明本戏文的整理及溯源研究
综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4):154,149-152,159.
[2]百度百科,国际潮剧节[EB/OL].baike.
baidu/item/%E5%9B%BD%E9%99%85%E6%BD %AE%E5%89%A7%E8%8A%82/13865751?fr=aladd in,2021-01-16.
[3]张巧珍.基于文献计量的黄梅戏研究综[J].安庆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5.
[5]吴国钦,林淳钧.潮剧史(上册)[M].广州:花城
出版社,2015:61.
[7]陈韩星.“潮剧热”探视[J].中国戏剧,1993,(4):55.
[8]吴国钦.潮剧剧目研究的丰碑——谈“潮剧剧目汇
考”[J].广东艺术,2000,(2):49-50.[9]陈骅.海外潮剧概观之七——海外潮剧剧目的编演
方式[J].广东艺术,1997,(2):55-56.
[10]郑俊镔.潮剧音乐综述[J].戏剧之家,2018,(11):93.
[11]王庆苏.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潮剧音乐创新[J].神
州民俗,2013,(206):65.
[12]杨晓青.潮剧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简述[J].北方音
乐,2017,(14):1.
[13]陈子洋.潮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具体性及实效
性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7):56-57.
[14]吴国钦.刍议潮剧编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中
bressanon
国戏剧,2012,(7):61.
[15]陈骅.海外潮剧概观之九——海外潮剧的现状及其
发展趋势[J].广东艺术,1997,(6):54-55.
[16]杨晓青.潮剧在新加坡传播的回顾与展望[J].戏
剧之家,2019,(6):11-12.
[17]康海玲.潮剧在马来西亚的流传和发展[J].戏曲
研究,2006,(11):78-84.
[18]吴国玲.潮剧在泰国的传播与发展[J].中国戏
剧,2017,(3):68-69.
[19]陈志民.论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的创新思维[J].汕
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35-36.
[20]柳剑文.潮剧、潮州音乐海外传播现状、问题及对策
[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8):51-53.
[21][24]黄映雪.新媒体时代潮剧海外传播研究[J].
四川戏剧,2020,(7):19-20,19.
[22]翁漪柔.潮剧英译的现状、研究价值及其可行性
[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6,(6):73-75.最新情歌对唱
[23]黄映雪.潮剧英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应策略探究
[J].艺术评鉴,2019,(10):165-167.
(责任编辑:微风)
Organizing and Analysis of Teochew Opera Research Based on CNKI
Literature Statistics
HUANG Ying-xue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511483) Abstract: Since 2006 after Teochew Opera was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the research on Teochew Opera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Teochew Opera research literature collected by CNKI as the analysis subject, and conduct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from the time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literature, the source of journals, and the research focu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ollow-up research of Teochew Opera should, focusing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ochew Opera development with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ochew Opera practitioners, innovate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improve English translation so as to explor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ing of Teochew Opera.
Key words: Teochew Opera; literature statistics; research organization; research focus
黄映雪: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统计的潮剧研究梳理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