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中国音乐
    摘要:首先对中国音乐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接着着重就戏曲及民族音乐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包括音乐产生背景、特点、用途及感官感受;最后,谈谈自己在学习这门课后的收获及感受。
关键字:中国音乐简史、戏曲、民族音乐、音乐特点、感官感受
中国素号“礼仪之邦”,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先圣孔子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学习步骤,同时古代的“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中也包含了音乐这一技艺的学习。由此可见,音乐修养和音乐鉴赏能力是从古至今都不可缺少的能力,也是我们发现美、感受美的敲门砖。而中国音乐是我们在培养音乐修养的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风景。
中国音乐不仅指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也指中国人按照西方的理论创作和改编的音乐,其中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及新音乐。而广为人们熟知的国乐指的是从古代流传下来,在近代又有所发展的属于“国粹”的音乐,因此“国乐”的创作时间指的是中国古代。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
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而在中国音乐中,戏曲及民族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我最感兴趣的音乐。
中国朝前走合唱一、中国戏曲
1、概述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而京剧、评剧、豫剧、越剧及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2、发展时期
少女时代 说出你的愿望
2.1、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2、繁荣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2.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戈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2.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陶三春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3、戏曲的四大特点
3.1 、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3.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哼一首歌等日落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
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无波涛之江河。 二炮手插曲
3.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4、代表剧种
虽然中国戏曲剧种繁多,但就我而言,我还是对京剧、黄梅戏感兴趣。接下来,我将谈谈我对这三个剧种的认识与感受。
4.1京剧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他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京剧的脸谱。京剧脸谱是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和命运,并且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简单来说,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如关公;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这些脸谱使得原本虚拟化的人物形象生动化,让我在观看时保持兴趣并意欲跟随剧情一探究竟。
4.2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的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它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代表作有《天仙配》、《女驸马》、《慈母泪》。
相比与京剧的恢宏大气、韵味无穷,黄梅戏显得要清新明快、活泼欢乐些。如果把京剧比作雍容华贵的贵妇人,那黄梅戏则好比小家碧玉的婉约少女。并且黄梅戏大多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更易于被大众理解,而这也是我喜欢黄梅戏的原因,它让我觉得戏曲离我并不遥远,对戏曲的赏析也并不是困难重重。
二、民族音乐
1、概述
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便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展的态势,不断吸收周边少数民族音乐的精粹。同时,它又不断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互相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品种纷繁的音乐体裁。和汉族一样,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从表演形式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戏曲音乐。接下来我将会着重谈谈我对朝鲜族音乐、蒙古族音乐的理解及感受。
2、朝鲜族音乐
朝鲜族音乐按民族的传统分为民谣、歌乐、舞乐、器乐、板嗦哩(说唱乐)、唱剧等6类。其中民谣按体裁分为农谣、抒情谣、风俗谣、童谣、长歌等5种。而在民谣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阿里郎》。初听这首歌,你便会被他带进一种忧伤的氛围中,细听下去你会感受到姑娘心中的委屈、忧伤及哀怨。虽然语言不通,但音乐是无国界的,你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歌唱者想传达的意思并感同身受。
    3、蒙古族音乐
蒙古族音乐一般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其中长调民歌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而短调民歌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我初听蒙古族音乐时,就被它宏大雄厉的声音、高亢悠扬的曲调给震住了,而在进一步的学习之后,我知道了蒙古族的民歌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包含感情的民歌生动的反映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通过学习中国音乐简史这门课,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中国音乐的知识,也欣赏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各具特的曲目。我觉得这门课对我的意义就是在对我进行中国音乐的扫盲,让我具备赏析中国音乐的基本常识,以便让我能在今后更好的欣赏中国音乐。同时,老师也寓教于乐,播放了如现代京剧《沙家浜》、《刘三》等经典剧目,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戏曲音乐的魅力。虽然这门课结束了,但我却从这门课中获得了对中国音乐的兴趣,特别是对中国戏曲的兴趣,我想这种兴趣将会为我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乐趣。
北川景子 向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