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叠断桥》的历史渊源
(一)《聊斋俚曲》之《叠断桥》
《叠断桥》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行的俗曲曲牌。最早的使用者是清代的蒲松龄,他于康熙六年(1667年)所作的小曲《新婚宴曲》是迄今为止发现《叠断桥》的最早出处。之后,蒲松龄在小曲《尼姑思俗曲》和《学究自嘲》中也使用了该曲牌。《叠断桥》被大量的使用是在他《聊斋俚曲》的写作中,七种俚曲《蓬莱宴》《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禳妒咒》《富贵神仙》《磨难曲》中共出现了267段,从而成为俚曲中最重要的曲牌之一。
刘晓静教授在《蒲松龄与〈叠断桥〉》一文中指出,《叠断桥》是蒲松龄创始性首用的牌名和词格,在当时音乐文化的背景下,他把传统音乐中“叠”“断”“桥”的曲调发展手法融在一起,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叠断桥》曲牌,并在文章中,用谱例分析的方式进一步说明了蒲松龄创始的曲牌《叠断桥》中的“叠”是来自明代俗曲《双叠翠》,“桥”是来自唐宋时期的佛曲《莲花落》。从而,推翻了《叠断桥》最早来源文献为《百戏竹枝词》的观点[1]。
蒲松龄在《聊斋俚曲》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民间音乐“依字行腔”的创腔规律,精心选择了各种不同的《叠断桥》曲调来表达作品。目前可以看到三首风格各异的《叠断桥》,它们分别是《学究自嘲》第一曲、第二曲中的快板和慢板《叠断桥》以及《磨难曲》第十三回《愤杀恶徒》中的反调《叠断桥》[
2]。《学究自嘲》第二曲《叠断桥》,六声徵调式,四句式。这类《叠断桥》结构上比较完整,速度慢,
山西民歌《叠断桥》的同宗现象研究
王斐
(山西艺术研究
院,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叠断桥》最早是被蒲松龄《聊斋俚曲》所大量使用的,后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
老的民歌联套中都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形式。山西存在着大量的同宗的《叠断桥》民歌,且各
、曲调、词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通过谱例分析它们大都保留了蒲氏“叠”“断”“桥”各部
征。
关键词:《叠断桥》;同宗民歌;徵调式;四句式;“叠”句;“桥”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20)03-0136-08
基金项目:2018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山西小调类同宗民歌现象研究”(项目编号:2018D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斐(1982-),女,汉族,山西新绛人,文学硕士,山西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音乐学。136
叙事性强。旋律平稳简练、情感平和深沉,常被老艺人称之为“叠四平”。
421事件内容其词曰:
七月有七夕,哎哎咳哟,
七月有七夕,哎咳哎咳哟咳哟,
织女本是(呀)织女本是牛郎的妻,哎咳哎咳哟咳,
他两人也有(个)团圆期(呀)团圆期。哎咳哎咳哟咳哟。
可见,第一、二句为五字重叠句,第三、四句为八字句,各句间均有插入“桥”部(衬词腔“哎哎咳哟”等)作为连接。蒲松龄创始的《叠断桥》曲牌,盛行于全国各地,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并形成
了基本固定的结构布局、曲调特征、词格等。三种不同风格的《叠断桥》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在山西各地传唱的同宗民歌《叠断桥》也大都与此类似。
(二)《小慧集》之《叠断桥》
《叠断桥》的工尺谱最早见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贮香馆主缉《小慧集》卷十二第三十八中。《小慧集》是一部保存较好的明清俗曲作品集,它保留了我国音乐资料中作为一个古老歌种和乐种的历史价值。《小慧集》中的“小调谱”是明清俗曲中重要的作品曲集之一,对我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文献价值[3]。
在《小慧集·小调谱》中,用工尺谱的形式记录所收的作品共有七首,其中第四首歌曲为《红绣鞋》。《红绣鞋》的曲牌,最早出现在元代散曲中。冯光钰先生在其专著《中国同宗民歌》中称《红绣鞋》为《叠断桥》[4]。
扒胸门
下面是张仲樵先生,根据这首《红绣鞋》工尺谱翻译的简谱
与上例蒲氏《叠断桥》详细比对后,发现也有个别不同之处。首先,从旋律和词格的基本特点看,前两句“荷花透水开”“春风阵阵来”的骨干音相似,也同为五字,但第二句却被填上了新词。其次,“桥”部在蒲氏《叠断桥》各句间均有出现,而在这首歌曲的第三、第四句间却被拆去了。尽管如此,仍可看出两者之间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发展。
此外,《叠断桥》的其他文献还见于乾隆年间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清代华广生编述《白雪遗音》(1828年)等。
二、山西同宗民歌《叠断桥》的基本特点
《叠断桥》在广为流传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的称谓,如《跌断桥》《截断桥》《红绣鞋》《十二双红绣鞋》《尼姑思凡》《铁断桥》《接断桥》《祭断桥》《岭断桥》《边关调》《满舟》《穿心调》《迭断脆》《双迭萃》《鼓儿天》《西调鼓儿天》《茉莉花》《鲜花调》《扫边关》《守边关》《平西调》《川心调》《十二重楼》《七香车》《河南艳》《两句半》《串心调》《重重续》《鸳鸯嫁老雕》《采茶儿》《蛤蟆调》《永清歌》《蛮舟月》《独柳歌》等。在山西大量的同宗民歌《叠断桥》也有着不同的称谓。
(一)山西同宗民歌《叠断桥》在各地的不同称谓
《叠断桥》在山西有着较为广泛的流传区域,
爱太累
137
各地结合自己的地域环境、风土人情、语言特点等有着不同的表现内容,唱词也较为丰富,有的偏于哀思怨诉、缠绵悱恻,有的讲述历史故事。山西同宗民歌《叠断桥》常见的题材有盼五更、思夫、尼姑思凡、合钵(唱《白蛇传》的情节)等。
根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中“山西民歌歌种分布图”所示,山西可分为晋南、晋东南、晋中和晋西北四个民歌特区[5]。《叠断桥》在各特区的称谓是有所不同的,在晋南特区的运城叫《捎书》,稷山叫《情调》《升官调》,襄汾叫《状元游街》《接妈妈上楼台》《光棍苦》;晋西北特区的阳高叫《十双》《小姑房听》,朔县叫《回关南》,广灵叫《盼要妻》,定襄叫《骂媒人》,兴县叫《正跌断桥》和《反跌断桥》,静乐叫《听房》;晋中特区的左权叫《跌断桥》等等。
在山西各特区中,同宗民歌《叠断桥》调以“五更”为歌名的也有不少,如晋南特区的永济和襄汾叫《五更劝夫》,万荣叫《五更调》;晋东南特区的沁源叫《听房五更》;晋西北特区的离石叫《不断桥五更》《杨柳青》,临县叫《闹五更》;晋中特区的太原以及和顺叫《盼五更》,文水叫《闹五更》等等。
此外,在晋中特区的左权也有叫《南得乐》和《打樱桃》的;晋南特区的侯马也有叫《闹元宵》《花鼓调》的。
(二)山西典型的同宗民歌《叠断桥》
冯光钰先生在《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变迁与“同宗”现象》一文中将我国的同宗民歌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了六类,《叠断桥》则属于第四类“框架结构相同而词曲各异的同宗民歌”[6]。笔者认为,这里的“框架结构相同”指的是组成《叠断桥》的“叠”“断”“桥”各部之间的基本结构布局是相同的。
流传在山西晋中民歌特区左权县的《叠断桥》即为四句式结构,加清角的六声徵调式。第一、二句“一更鼓儿敲”为五字重叠句,每句后有“哎嗨嗨哟呀么”的“桥”部作为过渡。第四句“大炮响人都来瞧”为七字句,“大”字后的停顿,体现了传统《叠断桥》中“断”的要求,旋律进行中有连有断,之后以衬词腔“桥”部“哎嗨哎嗨哟嗬嗬”结束全曲,最后落徵音。句中和句尾“桥”部共出现四次,顿挫有序,它承袭了蒲氏《叠断桥》传统的词式结构,
体现了浓郁的北方音乐特。谱例如下:
山西各地传唱的《叠断桥》有其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晋西北特区的离石,同样也传唱着《叠断桥》调,但它与左权的《叠断桥》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离石的《叠断桥》为加清角的六声徵调式,选自弹唱套曲《审录》中的第十五曲。《审录》由近二十首曲调组合而成,是根据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玉堂春遇难逢夫》而编
写的歌唱苏三与王金龙的爱情故事。谱例如下:
138
这首歌曲属于一男一女的表演唱,两人分别扮作王金龙(男)和苏三(女)来演唱,常常是有乐队伴奏的。从“叠”“断”“桥”的结构布局、词格上看,它与《小慧集·小调谱》中的《红绣鞋》是类似的。前两句的“叠”句唱不同的词,第三、四句间拆去了“桥”部使之紧密相连。离石《叠断桥》在旋律上经过了个别音的装饰,如第二句唱词中“双膝跪流平”的这个“跪”字,以及第四句中唱“谁有三心并二意苍天有报应”的“谁”字,都采用字前或字后下滑音的装饰,这样就可以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内在、细腻。另,第三、四句中“人”和“并”字的后面,明显有两处“断”的成分。
型男索女接下来,请看一首晋南民歌特区的永济民歌《五更劝夫》,虽称谓不同,也同属于山西同宗民歌《叠断桥》
因你而在歌词这首《五更劝夫》为四句式结构,燕乐七声徵调式。晋南民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加入了4、降7而形成的燕乐调式,这是受当地戏曲剧种蒲剧、眉户、线腔以及曲艺中晋南道情等长期影响的结果。外来的很多民歌在流传到晋南一带后都会受此影响而被同化。婆婆也是妈主题曲
该曲虽已被当地同化,但同时也保留了蒲氏《叠断桥》的基本结构布局和词格特点。第二句是第一句“叠句”,唱一样的词“一更鼓来浅”,两句间
分别用了“哎咳哎咳哟”“呀么呀”的“桥”部作为过渡。第三、四句中明显有两处“断”的使用,“我劝丈夫”的“夫”与“你若是再耍钱”的“是”字后都用了休止,显得歌曲张弛有度,增加了感染力。同时第三、四句间的“桥”部用第三句“莫要再耍钱”的“钱”字后的衬词“呀么”所代替,这也是蒲氏快板《叠断桥》中较为常用的手
法。
离石民歌《不断桥五更》为典型的《叠断桥》调,加清角的六声徵调式。和上例的晋南民歌相比,没有了“降7”这个特音。从布局上看,第二句“谯楼上打一更”为第一句“叠句”,字数是六字。两句间均有“呀哎哟”的“桥”部作为连接。同上一曲相同的是第三、四句为表现“细吹细打迎回来新人……”欢快喜悦的情绪,曲中加入了几处十六分音符,拆掉了“桥”部,使句与句之间连接更为紧凑,增添了内容与情绪的贴切度。最后一句落徵音,在“桥”部“呀哎哟”中结束。
蒲松龄的《叠断桥》其基本是四句式结构。第一句是四字(或增减一、二字),第二句往往是第一句的重复(称作“叠句”)。在不断的发展中,后来打破了完全重复的叠句,越来越多的改用新词,第三句是八字(或根据具体情况增减字数),第四句一般在十字以上。“叠”“断”“桥”三个部分,其实是曲调发展的一种手法。
139
流行于山西晋北民歌特区的阳高民歌《盼五更》为加清角的六声徵调式。从词格上看,完全符合蒲氏的基本特征,是比较规整的《叠断桥》。第二句“一更鼓星天”是第一句的五字重叠。第三句为八字句,第四句为十字句。四句间各有“桥”部“哎嗨哟”穿插贯穿其
中,但是,“断”部没有明显的表示。
2.生的实实好(哎嗨嗨哟呀么)
,穿的实实好(呀哎嗨哎嗨哟嗬嗬)
,红丝绸裤前(呀么)落下一乘轿(呀哎哟儿),点胭脂呀小奴才上轿(呀哎嗨哎嗨哟嗬嗬)。3.二更鼓儿陪(哎嗨嗨哟呀么)
,二更鼓儿陪(呀哎嗨哎嗨哟嗬嗬),一街两巷(呀么)人都齐来到(呀哎哟儿),大炮响呀新人才下轿(呀哎嗨哎嗨哟嗬嗬)。
这首左权民歌《跌断桥》为加清角的六声徵调式。从前三段来看,是基本符合蒲氏词格特征的。共四句,每句字数分别为:五、五、九、九;五、五、十、九;五、五、九、九。除第二段前两句唱词不同以
外,第一、三段均为“叠句”。第一段第三句“十字街前落下一轿”是全曲的一个高潮句,音区较高,之后呈下行的趋势落到了宫音。第一段第四句唱词中“断”出现了一次,在“大”字的后面,最后落“徵”音上。“桥”部较为明显,在每句后均有“哎嗨嗨哟
呀么”“呀哎哟儿”“呀哎嗨哎嗨哟嗬嗬”
的出现。晋北特区的阳高民歌
《十双》也是山西同宗民歌《叠断桥》中的“一员”,清乐七声徵调式。这首歌曲速度较快,力度较强,情绪欢快、热情、愉悦、轻松,符合蒲氏快板《叠断桥》
的基本特点。各句间均由“桥”部连接,“桥”部虽由虚词腔构成,但它有着承前启后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仅为歌曲起着疏导和桥梁的作用,而且在一些戏曲唱腔中,往往还是与其他曲牌连接的重要枢纽。另外,歌曲中“嗨哎嗨”“呀”“衣呀”“哈哈”“呀哈”等衬
词的使用,增添了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
这首晋东南特区的沁源民歌为加变宫的六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