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春天里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
    黄梅戏是安徽省黄梅地方剧种之一,中国戏曲文化艺术之乡。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黄梅地区,是中国戏曲中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安徽省汉族地方剧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悠久。黄梅戏为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其唱腔以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一带民间故事为基础,发展形成黄梅调,是中国戏曲文化艺术中最为古老、最有历史底蕴和最具代表性者。黄梅戏与徽剧、越剧并称为中国戏曲四大剧种,“四大地方剧种”成为中国戏曲的三大经典流派之一。黄梅戏,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另两个为梅花奖)。它发源于安徽省黄梅地区(今安庆),并于明清时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国闻名、影响深远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中国戏曲文化艺术之乡。黄梅戏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但又因是以黄梅地方民间文学艺术和传统戏曲艺术之精髓为基础创作而成,故在演出时也以“黄梅”二字命名,这是对黄梅戏最准确最全面地揭示。
微笑苏小妍啪啪门    1.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首先是由于黄梅方言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流行地区,而这个地区的方言又是以“黄梅”二字命名的,故黄梅戏与流行地区的方言有着很深得渊源关系。现在所说的黄梅
戏最早发生于清朝乾隆时期(1736-1789年)中国徽州地区,在安徽省西南部,主要分布在安庆、池州、芜湖、宣城、铜陵等地。安徽方言发源于明代中后期,流行于安徽北部及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据明代著名学者徐光启(1506-1647)对安徽方言资料记载:“余在安徽中北部之六安之北,有黄梅、弋阳腔)、庐江调)、采茶戏、皮影戏等剧种。”乾隆时期因时、地、族文化不同及艺人创作能力不同而产生了很多不同流派剧目;后来又因为地域和风俗习俗差别等原因有所差别,但各地在吸收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风格及演唱艺术等多种风格和流派。这些都为后来黄梅戏演员和演出形式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戏曲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之重要作用。到晚清时期,黄梅戏已经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比较著名的一个剧种且具有较大规模的演出和影响。
    2.产生
    道光元年(1821年),《黄梅戏集成》一书初具雏形。乾隆三年(1749年),安徽调黄艺人李正学和徐绍泉来到了黄梅县的麻城镇、陶营乡一带(今属黄梅),发现这里有许多民间故事和唱词、演唱格式与其它地方戏曲剧种迥然不同。经过他们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入了解和反复思索,他们用当地一种土话演唱了一种通俗、诙谐、幽默、轻松、活泼、风趣、幽默等曹格新专辑
词语。同时他们还写了一首《黄梅调》,唱词《黄梅调》就是“黄梅调”。这首“黄梅调”就是现代黄梅戏歌曲、唱腔与传统戏曲唱腔相合而形成。而这首诗“黄梅调”后来经李正学、徐绍泉发展而形成一种新戏曲曲调:用押韵小调演唱“黄梅调”也叫“黄梅调”。从此,从麻城开始有了“黄梅调”这一名称。从明代中期到清代末期(约200年)间,“黄梅调”与“麻城调”在安庆地区流行并逐渐融合而形成两种唱腔组合体;并以“麻城调”作为唱腔标志;而它还一度作为地方戏剧剧种受到地方人民众喜爱。
范伟的老婆
    3.发展
宋慧乔身高    黄梅戏自清朝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开始,历经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萌芽时期到发展壮大时期(1760-1780年)。这个时期是黄梅戏蓬勃发展、蓬勃壮大的时期,它为以后黄梅戏走向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清代乾隆年间,黄梅戏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时黄梅戏艺人已达到4000余人)。它逐渐成为全国闻名、影响深远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次是从兴盛时期到衰落期(1860-1949年)。这一时期是黄梅戏发展壮大阶段。从清乾隆年间到辛亥革命后约300年间,黄梅戏得到长足发展和兴盛。此后不久,由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和政府对戏曲政策逐渐趋向保守而导致黄梅戏发展停滞或衰落。
温岚资料
    4.影响
    黄梅戏是个地方剧种,影响不只是在中国,而是全世界。从其前身黄梅调发展至今,早已成了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优秀剧种。它影响最大的就是著名小生演员黄鹤楼对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黄梅戏产生于湖北,所以黄梅戏在湖北有“小昆曲”之称,即以湖北人多为中心,在鄂东南各省产生各种流派和各种形式。清末至民初期间,许多优秀演员都深受黄梅戏影响!如张维屏曾把“六子三姊妹”这一大段黄梅戏唱腔演绎得很成功;“五凤朝玉图”这一经典剧目,也被称为“徽派经典剧目”;刘兰芳将此剧目改编为“黄梅调”;黄梅戏大师黄鹤楼也是由黄梅戏艺术造诣较深的黄梅戏老艺人(原名王天祥二位先生)和黄氏三妹合演。除湖北外,各地剧种对黄梅戏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著名剧种如湖北白皮等也曾为黄梅戏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其中以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为最佳”黄梅戏大师“诞生之时。正如张维屏先生所说:”黄梅调是中国唯一能与徽剧、越剧并称为“中国三大戏曲声腔之一”,有“中国第一调曲”之称……除了以上影响外,我们知道:一个地方剧种不仅要有艺术成就,还要有一定的历史发展演变规律。
    5.贡献
    黄梅戏进入中国后,迅速成为全国闻名、影响深远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在全国各大城市、乡村演出时均有广泛影响。在国家大力扶持、帮助下,黄梅戏于1984年获得第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黄梅戏在继承传统黄梅戏艺术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为繁荣和发展中国传统戏曲事业做出了贡献。黄梅戏在改革创新中,形成了以民歌为主要演唱形式、以戏曲声腔为主要表演手段、以传统剧目为主要表演形式、以新剧目创作为主、以民间音乐为主要伴奏音乐、以舞蹈艺术为主要舞蹈形式及注重艺术与思想交流等一系列独具特、丰富多样,具有鲜明民族特与地域文化特、较强艺术感染力和较强观赏性的民间戏曲艺术体系。自1982年开始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83年至1985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4年12月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戏历史悠久、艺术独特、魅力独具、风格独特、受众面广、影响力巨大,曾被誉为“神州第一剧”、“中国戏曲文化艺术之乡”、“戏曲皇后”。成为国家重要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