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陈奕迅只有一个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看不到古代的圣贤英雄, 向后看不到将来的明君豪杰,想到天长地久,宇宙渺远,人生短暂,我感孤独苍凉,凄恻悲愁,涕流满面。
【赏析】这是陈子昂于神功元年(697)随建安王武攸宜远征契丹,在幽州时所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诗的前两句慨叹古代贤德已不能再生,当今世上也不见有贤德之人出现。古今对比,诗人深深为当时朝政的黑暗、万马齐喑、压抑人才而痛苦。由于没有贤君明主,没有志同道合的知音,自己满怀壮志难以施展,诗人不禁无限悲愤。他痛感宇宙茫茫,而人生却很短暂,感到深深的忧郁,不禁怆然流泪。诗人所表达的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崇高感情。这种
感情反映了古今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具有典型意义,因而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它将激励后人珍视人生、积极向上。
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杂诗(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发生的事。告诉我吧,你来的那一天,我家窗前的寒梅开花了吗?
rta 飞【赏析】《杂诗》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1)关于故乡事,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连问了十二个问题,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三口七肛十平方;而这首《杂诗》中的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你觉得这样写合理吗?
答:独问寒梅著花未,表面看出乎常情,但绝非故作姿态。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也自然成了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2)你更喜欢《杂诗》还是《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为什么?
答:更喜欢《杂诗》。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其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杂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秋在古诗词中也并非是愁的代名词,《秋词》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刘禹锡这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菊花
·元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一了百了歌词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 秋丛:一丛一丛的秋菊。 2. 似陶家:像陶渊明的家。陶是东晋大诗人,一生爱菊。 3. 日渐斜:太阳渐渐地落山了。4. 偏爱:在很多事物中非常喜爱其中的一件。       
5. 开尽:花开完凋谢了。   6. 更无:再也没有。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围绕着屋舍开放了,这好像是诗人陶渊明的家。我围绕着篱笆细心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渐渐地落山了。这并不是百花中我偏爱菊花,只因为菊花开完凋谢后,再也没有别的花了。
【赏析】 菊花历来是诗人们喜欢歌咏的题材,或者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品格坚贞;或者是因为菊花芬芳绚丽,气质高雅。而诗人元稹爱菊,则是因为菊花开在深秋时节,历尽风霜后才凋谢,此花开尽,再也无花可赏了。这首诗立意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从平凡的题材中开掘出了不平常的诗意,别出心裁地道出了诗人爱菊花的理由,给人以有益的启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作者简介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阳人。他是白居易的知交,二人并为中唐新乐府诗的主将。其诗描述细致生动,感情真挚朴实。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孟春四月,山下百花多已落尽;大林寺中,桃花却刚刚吐出芳馨。这真是,正惋惜春天这么快就没了踪影;却原来,春天并未归去,它躲进了这山顶的桃林。
【赏析】这诗构思奇妙,以桃花代替了春光并赋春光以人的性格。字里行间,我们可感受到诗人在发现这盛开桃花的那种欣喜的心情和幽默的性格。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著:值,遇。 一任:完全听凭。 碾:轧啐。
【赏析】陆游一生钟情于梅花。他不但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还写了四首咏梅词,词境大都托物言志,是诗人品格的写照。《卜算子·咏梅》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了!它,万树寒无,南枝独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作者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他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生平诗作逾万首。四十六岁入蜀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其后为四川宣抚使幕僚远至南郑(今属陕西) 前线,诗风由此一变。他特别珍视蜀中十年的生活。诗集因此题名为《剑南集》,以志纪念。晚年退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临终犹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其诗以豪迈雄放为主导风格,词则兼备豪放、婉约之长。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幽人:幽居之人,即隐士,作者自指。 ③省(xǐng):了解。漏断:指深夜。漏为古代以水滴计时的器具。漏断即漏壶里的水滴完之意。
【赏析】 此词咏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思。特点是人和鸿两个形象融为一体。上阕写静夜鸿影、人影两个意象融合在同一时空,暗示作者以雁咏人的匠心。下阕写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主要写孤雁心有余悸的凄惨景况和坚持操守的崇高气节。透过孤鸿的形象,容易看到词人诚惶诚恐的心境以及他充满自信、刚直不阿的个性。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元年(1056)进士,主考欧阳修得之惊喜。他是北宋大文学家,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均有杰出成就。文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都列入“唐宋八大家”。词开豪放之风,时谓之“以诗为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有《苏东坡全集》、《东坡词》等。
   
upsex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婵娟:月美好。 
【赏析】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浣溪沙
北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注释】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赏析】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灸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全敏珠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注释】[1]元夜: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2]花市:繁华的街市。
【简析】在那华灯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的花市,主人公与心爱的人在月挂柳梢的黄昏时刻相约赴会。现实是这样的凄凉,月光华灯依旧,然而却见不到去年的情人,主人公伤心的眼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
词以灵光独运的艺术构思,使今与昔、悲与欢互相交织、前后映照,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自唐代起,就有元夜张灯、观灯的习俗,至宋而其风益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灯市景象云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可知,花市灯如昼乃状其实况,略无夸饰。但描写灯市不过是为了展示欢会的时空背景,因而一笔带过,不多着力。
  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再现那令人沉醉的情景。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人约,点出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灯市,而是早有密约。这表明他们即便尚未私订终身,至少也彼此倾心。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正面涉笔他们相会前的心驰神往,见面后的欢声笑语以及分手后时的意乱情迷,而仅用一句人约黄昏后提示, 深得艺术三昧。
  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不见去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 徒忆前盟, 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因何不见,一字不及,或话有难言之隐,或许故意留下悬念。全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
古诗词知识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一些词牌,除了正名之外,还标有异名,或同名异调。
词牌溯源妙趣横生
提到词,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它那韵律整齐、琅琅上口的语言所蕴含的浓厚情感和文化底蕴。而对词牌,大多数人只知它是词调的名称,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然而当我们追溯词牌的渊源时,却发现它原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由古诗词名句而得名。用这种方式而得名的词牌最多。
  [如梦令],我们都知道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名篇,其实,此调原名[忆仙姿],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创,因嫌其名不雅,于是就取尾句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中的如梦而得名。
  另外,如[点绛唇](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人月圆](华灯竞处,人月圆时);[西江月](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鹧鸪天](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江城子](如西子镜照江城)等都是由古诗词名句得名的。
  2.以古代人名命名词牌。用这种方式命名的比较典型的就是[念奴娇]和[河满子]。
  [念奴娇]也是得名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歌妓念奴。传说她唱歌音调高亢,声出朝霞,响遏行云,为玄宗所宠幸。后来苏轼作的《念奴娇大江东去》较早地发现了,关东大汉执铜板铁琶唱大江东去的豪放风格,成为千古绝唱,[念奴娇]这个词牌名也因此而闻名
  3.由民间传说、文学典故而得名。一般由这种方式命名的词牌名其调多符合故事情境,表现人物心境,比较著名的有[鹊桥仙]、[雨霖铃]等。
  [鹊桥仙]当源于古神话与民间传说中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每年七夕,织女要渡天河,使鹊为桥与牛郎相会。当然其直接得名当然其直接得名当是由欧阳修鹊迎桥路接天津一词句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