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元恺《炎黄风情》四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作品分析
蔡梦
【摘 要】鲍元恺在交响乐创作上努力探索西洋管弦乐技法与传统民歌旋律“中西交融”的创新和实践.《炎黄风情》正是这样一部在国内外引起共鸣并得到广泛传播的佳作.作曲家采用了“中西交融”的创作手法,将我国不同地区原汁原味的民间歌曲融入管弦乐,用西方音响王国的“油画彩”(管弦乐技术)描绘简易古朴的“民族母语”(民歌旋律).这在组曲中的《对花》《小河淌水》《走绛州》《蓝花花》中,均有突出表现.
【期刊名称】《艺术探索》
【年(卷),期】starless2017(031)002
【总页数】鞠婧祎八卦10页(P96-105)
【关键词】鲍元恺;《炎黄风情》;管弦乐技术;民族母语
【作 者】蔡梦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100048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痴情冢歌词J605
1990~1991年间,作曲家鲍元恺选择我国河北、云南、陕西、四川、江苏、山西等六个省份共二十四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旋律为基础,对其进行管弦乐体裁的再创作,完成《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基于六省民歌选材的六个组曲分别为《燕赵故事》《云岭素描》《黄土悲欢》《巴蜀山歌》《江南雨丝》和《太行春秋》。
作品于1991年10月在天津首演。作曲家采用了“中西交融”的创作手法,将我国不同地区原汁原味的民间歌曲融入管弦乐,用西方音响王国的“油画彩”(管弦乐技术)描绘简易古朴的“民族母语”(民歌旋律),从而赋予流传久远的传统音乐以新的面貌和新的生命,走出一条当代中国交响音乐雅俗共赏的艺术道路。www.vvvdj
“让中国听众通过自己熟悉的旋律了解西方音乐形式,同时,也让西方听众通过自己熟悉的音乐形式了解中国音乐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1]82这是作曲家的艺术创作理想。《炎黄
风情》正是这样一部在国内外引起共鸣并得到广泛传播的佳作。以下,选择《炎黄风情》中四首民歌主题管弦乐曲进行分析。
《炎黄风情》第一组曲《燕赵故事》包括《小白菜》《小放牛》《茉莉花》《对花》等四首作品。《对花》为该组曲最后一首。此首管弦乐曲选取《对花》与《放风筝》两首河北民歌进行音乐发展和管弦乐构思。
(一)河北民歌《对花》和《放风筝》
民歌《对花》原名《献花》,由河北传统小调《反对花》曲调填词而成,流行于抗战时期。民歌情绪欢快,生动地描绘了当地众向八路军英雄献花的情景。(谱例1)
独自去偷欢开始两乐句承载了全曲的种子音调,其后部分以此为基础,运用重复、裁截及综合、变化等手法进行音乐发展。其中,附点、切分节奏富有活力,音调活泼欢悦,加之富有特地使用衬腔进行气氛渲染,更增强了生动活跃的情趣和欢快热烈的气氛。
民歌《放风筝》是河北南皮的民间小调。它原为江南曲牌,后流传北方并用于表现当地的民俗生活。冀东南地区是京杭大运河的流经地,这里不仅是经济贸易的枢纽,也是文化交
流的通道。民间艺人把北方的民间艺术带到江南,又把江南的传统音乐播迁于北方,后结合当地的语言表达习惯,使之成为南北交融的风俗之唱。《放风筝》的音乐体现出七声宫调式清乐音阶的写作特征,音响基调婀娜婉转,柔媚多姿。(谱例2)
(二)民歌主题管弦乐曲《对花》
管弦乐曲《对花》使用了西方双管编制的乐队,并增加锣、颤音琴、木琴、竖琴等彩性乐器及木鱼等民族乐器。乐曲由三部分连缀,之间有快—慢—快的速度对比。第一部分“快板”,基于民歌《对花》主题的呈示与变奏;第二部分“慢板”,基于民歌《放风筝》主题的呈示与变奏;第三部分“快板”,是《对花》主题的减缩再现。结构图示:
1.引子(第1~8小节)
乐曲开场,热烈欢快的音响先声夺人地烘托出一派热闹、红火场景:F宫—羽调式;非完整的片段式旋律语汇与铿锵有力的节奏型交替贯穿;快板速度;音乐使用了十六均分、十六—八逆分、半拍时值三连音等颇为紧致的音型;节拍在此间先后经历4/4、3/4、7/8、4/4等变化,突出不同拍点的重音;不同乐器构成多重八度线条,音响浓密。这些都重在渲染
浓厚、欢腾的音响气氛。最后,弦乐与木管乐器联合,以一串十六分音符的上行级进,有力地推出随后呈现的主题旋律。(谱例3)
2.第一部分(第9~45小节)
(1)A段(第9~20小节):首先对三句体的河北民歌《对花》进行完整呈示。每一乐句四小节,前两句为简单重复关系,皆可分出两两对称乐节(2+2),组合为问—答结构。作曲家选择双簧管主奏第一乐节,模拟问句;长笛和大管联合主奏第二乐节,模拟答句。第三乐句,对之前乐句进行结构和素材拆分,分别截取前两句第一乐节第二小节和第二乐节第二小节,对之进行音调自由移位或节奏变化,组合为更为紧凑的问—答结构并反复一次。整个乐段的和声背景主要由竖琴声部和弦乐声部的音型化语汇担当。(谱例4)
双簧管音甜美,多奏徐缓的曲调,它在竖琴这种拥有独特音质的弹拨乐器的衬托和装饰下,更显清丽婉约;长笛音清新活泼,在单簧管、圆号和弦乐等乐器的衬托下,渲染出精致的画面感。作曲家基于《对花》主题并借助音乐力度的变化及不同乐器音的对比,试图更为直观、生动地刻画充满情趣的问答场景。
(2)间奏(第21~27小节):此7小节是对引子素材的变化使用,发挥连接、过渡的间奏功能。
(3)A1段和尾奏(第28~45小节):前12小节是基于A段主题旋律的变奏,后6小节是音乐的顺势延伸再接补充收束形成尾奏。
此段与前段相比,最重要的是变换了主奏乐器。作曲家选择彩性乐器木琴联合短笛和双簧管,模拟问句;第Ⅰ、Ⅱ声部小提琴联合,模拟答句。此外,两支双簧管与两组小提琴之间皆为三、四度音程的平行进行,从而构成纵向多线条叠置,作曲家以此体现此段与前段对相同民歌主题的不同呈现,可视为原型与变奏的对比。与此同时,其他声部将民歌的主要音高材料做短小音型的织体性处理,如颤音琴和竖琴两个声部,以宽舒的二分时值延伸出一条由徵、羽、角三个五声调式骨干音形成的简化旋律,其与主题旋律及十六分音符的双音走句相结合,构成民间风格音乐的多声形态。
3.第二部分(第46~105小节)
河北民歌《放风筝》,2/4拍,慢板,节奏规整,音乐抒情、俏丽,与第一、三两部分形成对比。
民歌主题在此可划分出两大乐句(8+8),每一乐句又可细化为两个分句(4+4)。其先后呈现三次,第一次G宫调域,第二次bE宫调域,第三次B宫调域。(谱例5)
为避免冗长拖沓,作曲家在此部分进行了乐队编制的创新。第一次,长笛与单簧管主奏主题,其与竖琴的琶音音型融汇交织,增添了细腻的情感表达。作曲家在此将交响乐队作精致处理,加入响板和木鱼以显柔和宁静气质,从而模仿出中国室内乐的音响。这种创作构思及获得的音响效果与第一部分的音乐音响似乎构成一中一西的彩对比。同时,在此室内乐化的段落中,作曲家在竖琴声部以G、B、D、E组合为附加音和弦(加六度音的宫和弦),使音乐在和声彩与乐器音的双重作用下更具有了美妙传神的中国韵味。名侦探柯南主题曲
主题第二次出现时,作曲家运用弦乐组内部的音承接,由中提琴、大提琴转至小提琴组,仍然保持了室内乐化的写作特点。
主题第三次出现时,作曲家使用强力度的乐队全奏并将乐队做扩大化处理。其中,整个弦乐组联合长笛、短笛演奏主题,木管组其他乐器与铜管乐器演绎对位声部,低音提琴以简化音调辅助铜管。由此,三层织体相互叠合,创造出饱满、有力的音响氛围,表现了热烈、欢腾的情绪。(谱例6)
此部分的多声结合特主要表现在:(1)和声序进使用阻碍进行。正格进行中的属和弦不解决到主和弦,代之以具有主功能性质的和弦(如下中音和弦),称为阻碍进行。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设计了阻碍进行(如第94、第97两个小节),使“期待之外”的音响获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2)使用附加音和弦。作曲家使用二度或六度附加音(如第49小节),通过改变西方传统和弦彩的方式,将三度叠置和弦附加外音贴合五声性民歌旋律。(3)旋律声部的多重润。作曲家擅长将民歌旋律进行三或六度音程的平行共进,并且这种平行音程与纵向的和弦结构并行不悖,如第85、第89两小节中,两支长笛奏三、四度平行音程,两支单簧管奏八度叠加旋律,多种乐器的平行进行使音响获得了空间立体感,同时也使音响浓度与前后形成对比。
4.第三部分(第110~136小节)
引子之后,仅再现第一部分第二乐段,接简短的尾声,此部分属减缩再现。乐曲在欢腾、热烈的高潮中结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