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布亚新几内亚岛和所罗门岛地区音乐为例
毛一帆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洋洲美拉尼西亚地区地理、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了解,分析概括美拉尼西亚地区的音乐
特征和音乐风格,进而感受大洋洲地区民族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美拉尼西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门岛 人文特征 音乐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9-0044-03
在世界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下,各民族、各国家文化 交流已经成为常态,文化是流动的,了解和研究其他
族的文化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减少对固有文化“边界”的 认知,有利于用更加融合的观念来看待世界各民族音 乐文化,并且达到对跨国家、跨民族,甚至跨文化的音 乐探索。本文将对大洋洲美拉尼西亚地区的音乐、历史 和人文风情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感受不同地区民族音 乐文化的魅力,了解和关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一、美拉尼西亚地区的音乐概况(一) 地理位置信息
美拉尼西亚岛位置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大 部分是山脉,这些山脉上覆盖着热带原始森林,这里气 候炎热,并且有着丰富的降水。
(二) 人文风俗
美拉尼西亚居民依靠农业、狩猎、捕鱼等手段谋 生,他们使用的工具非常简单,主要使用带抛光刀片的
灰轨迹吉他谱
石斧、铁锹、竹竿和动物牙齿等O 因为处于热带气候区, 他们的衣着非常简单,甚至有些地区的人们完全不穿 衣服O 由此,也可以看出美拉尼西亚地区的人文风俗和 音乐风格受衣着影响,都是奔放热烈的,平时女人穿草
编的裙子,男人腰间系着做工精良的腰带,饰品上镶嵌 着五颜六的首饰;颈、胸、头的装饰物是用贝壳和各 种动物牙齿、象牙做成的,手镯是用植物纤维编织而成
的。同时,羽毛流行装扮饰品,华丽的服饰和珠宝也体
现了美拉尼西亚地区的民族特,这种特也体现在
音乐中,美拉尼西亚地区的音乐是热情、奔放、华丽且 充满自然气息的。
(三) 音乐特
在美拉尼西亚地区,音乐常为舞蹈伴奏,有时也单
独表演。传统音乐的特征是声乐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器 乐,体鸣乐器的重要性也超过其他乐器,并且,舞蹈与 器乐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往往一起出现,器乐为舞蹈 伴奏,人们常将身体作为敲击乐器来拍打,或吹奏海 螺号以发出信号。美拉尼西亚地区原住民的音乐风格 显著,他们的歌曲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的,通
常音乐节奏很强烈,常常用击掌、拍打身体、赤足跺地 或击棍来制造类似来自于大自然的声音。他们在唱歌
时常常发出嗥叫声、咕噜声、喊叫、大笑、哭泣以及高 音区的假声等,并从唱转入说话,超过八度音程的无 词、纯粹装饰性的旋律也是它的特点之一。美拉尼西 亚人热爱音乐和舞蹈,一种流行的乐器是舞鼓,它的 形状像沙漏,有蜥蜴皮或蛇皮覆盖其上。除了用嘴和
鼻子吹奏的笛子,还有小鹿管、葫芦、贝壳角、口琴和牛 吼等乐器。
(四) 自然环境与音乐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
44
蒋劲夫家暴Yi  Shu  Ping
Jian
I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一
境类型孕育着不同的人种和民族文化,各民族使用的乐器可以看出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比如,在湿润的东南亚雨林气候区,多用竹子制作笛子等竹制乐器,雨林气候适宜竹子生长,因地制宜,
所以东南亚的乐器多用竹子制作;而在气候干燥的阿拉伯地区,多用木材制作乐器,西亚、北非地区气候干燥,无法种植竹子,只能用苇杆代替,而在东亚地区盛产木材,可以提供大体积的木材,用于制作琵琶等乐器;位于干燥地区的游牧民族,会使用羊的肠子来制造琴弦,而在东方盛产蚕丝的地方则会用蚕丝制作丝弦;鼓鸣乐器的鼓面制作材料一般也是就地取材,当地自然环境下饲养的动物皮则是鼓面材料的来源。
二、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音乐概况
(一)地理位置信息
巴布亚新几内亚位于新几内亚东部,由北部的新几内亚和南部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两部分组成,包括新几内亚岛东部和若干岛屿,如布干维尔岛、新不列颠岛和新爱尔兰岛。
(二)音乐特点
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大多数乐器都是男性演奏的,体现了男人在巴布内新几内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巴布亚新几内亚音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多数与宗教相联系,他们把演奏所用的乐器视为超越个人的神圣存在。宗教信仰世代传承的各部落普遍认为祭祖、祭祀神灵等祭祀活动是获得超自然力量的重要方式。因此,音乐在祭祀仪式、节日、宴会、葬礼等活动中必不可少。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音乐节
奏极富特,土著人用空杜鼓等打击乐器击打节奏,并伴随人声的无调性喊叫,没有旋律性歌声伴随,这样的节奏决定了舞蹈的节拍。整体音乐风格欢快跳跃,力量感强,富有贴近原始大自然的天然韵味。
(三)乐器
空杜鼓:通常作为唱歌和跳舞的伴奏表演,表演者大多是男性。在一些地区,也有女性演奏空杜鼓,表演者用手持鼓,随着音乐起舞唱歌,同时用鼓来配合不同的节奏型。
加拉木特开口鼓:这是一种经常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看到的大型打击乐器,它是由一种又厚又硬的树制成的,这种树被称为威特克斯克发瑟斯,生长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许多地区。在制作这种开声鼓的整个过程中,当地原住民必须配合一些宗教礼仪。
弦乐器塔嘎兰嘎乌:塔嘎兰嘎乌是新几内亚伊阿特姆尔族的一种弦乐器,这种乐器是用西米椰子的叶柄和细原木制作的。首先在削皮做弦之前,要在两端绑扎细绳作加固,防止两端受力裂开,然后要把皮削开并在其间插立两根小木棍,将叶柄皮作琴弦使用,最后调整木棍的高低位置,得到三个不同音高的乐音。塔嘎兰嘎乌和大多数弦乐器相似,通过改变弦长产生不同的振
动频率,从而发出不同的音高。其演奏方法是用两根细
棒打奏,左、右手分别演奏,右手控制两个音,左手控制
另一个音,两只手交替敲击琴弦,从而产生旋律。由于
这种乐器体积较小,声音共鸣小,需要放在地面上或裂
缝鼓上演奏,增强共鸣,扩大音量。
口弦:口弦是把一个竹片切成细长的薄片,一端放
在嘴里固定住,同时用手指敲击薄片的另一端,使薄片
振动,在口腔内产生共鸣,增大音量。口弦音高的改变
是通过改变舌位、口腔嘴唇形状、呼吸法等来达到的,
从而带来音高、音的变化。新几内亚地区的口弦有1
个人演奏的,也有2—3人同时演奏的。口弦还常常用
来模仿鸟鸣声、自然界的声音和自然旋律。
竹制乐器包括竖笛和排箫。
(四)歌舞形式
在举行大型节日庆典等活动期间,巴布亚新几内
亚许多岛上的当地土著人的音乐舞蹈表演是必不可少的。土著人戴面具演出非常普遍,这类舞蹈宗教意味很浓。土著人的音乐舞蹈表演中最具特的就是音乐的
节奏,它引导着整个舞蹈过程,没有歌唱,只有一些有
节奏的喊叫声,完全配合着节奏进行舞蹈,有些地方还
用鼓伴奏,以统一舞蹈节奏。
三、所罗门岛地区的音乐概况
(一)地理历史信息
所罗门岛位于美拉尼西亚岛中部,大约3000
年前人们就生活在这里。16世纪中,西班牙人发现了
这个地方,并命名为所罗门岛。后来荷兰、德国、英国、
法国、美国等殖民者相继而来。1893年,英国宣布所罗
门岛南部为英国保护地。1978年所罗门岛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员。
(二)音乐风格
所罗门岛北部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相连,所以音
乐文化的相互渗透对所罗门岛北部部落的音乐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不仅在一些部落中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有相似的生活习俗和音乐活动。一方面,所罗
门岛西北部明显受到密克罗尼西亚音乐文化特征的
影响;另一方面,东方波利尼西亚歌曲表达的唱法也与
本土所罗门岛人的唱法有很多相似之处。所罗门
岛的东部和南部是瓦努阿图岛,在那里用贝壳制成
的乐器和加拉玛鼓非常受欢迎。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
美丽在唱歌音乐风格相比,所罗门岛的音乐所用的乐器更加丰富,使用“竹号”“海螺号”“木头号”等击打节奏,声音层
次更具特。除此之外,当地土著人用吹口哨和击打身
体各部位体现音乐节奏,展现出原生态的音乐舞蹈形态。后来吉他的传入也使所罗门岛地区的年轻人开
始接触吉他乐曲、吉他弹唱和流行音乐。
(三)乐器
童谣 章子怡Yi Shu Ping Jian 45
排箫:只有男人演奏O 排箫的竹筒有两种,大多数 是由8到10根不同长度的竹筒组成O 横向排箫一般由 两平行排组成双排排箫,另一平行排箫是将多个长短
不同的竹管捆绑成圆形。在表演上,排箫的独奏表演是 一种,但更多的是乐队形式,音乐织体多为多声部,有
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等O
空杜单面鼓:只由男性演奏O 它在所罗门岛不像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那样受欢迎,只在少数地区部落中 演奏,且作为大型节日和宗教仪式的工具。
加拉木特开口鼓:只由男人演奏O 由十多个加拉木
特开口鼓组成的打击乐队也是所罗门岛常见的乐队 演奏形式O 乐队的开口鼓大小不同,所以各个鼓的音高
也不同O 在乐队各部分的混合节奏中,鼓乐合奏的混合 音雄浑、洪亮、有力O
音乐弓:主要由女性演奏。弓是用一根竹片制成,两 端用一根或两根金属弦将长竹子拉成弓状O 弹弓弦时, 用嘴咬住上下牙齿之间的弓弦,同时用手指弹放松的弓 弦,配合牙齿和嘴唇的动作,使音和音高发生变化。
吉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吉他从其他太平洋 岛国传入所罗门岛,当地的年轻人很快被这种乐器 吸引。当时的吉他音乐和吉他伴唱的歌曲都是从巴布 亚新几内亚的电台和美军驻太平洋军队的电台播出, 所罗门岛当地居民从电台音乐中学到了很多吉他歌 曲和音乐。
(四)歌舞形式
舞是所罗门岛土著人民最常见的舞蹈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聚会”形式 的歌舞在所罗门岛的许多地方出现,至今仍是岛 上流行的音乐和娱乐活动。
战争舞是一种舞蹈,所罗门岛的男人用这种方 式显示他们的勇敢和无畏。几十个人组成一个舞蹈队, 他们左手拿着盾牌,右手拿着斧头靠在右肩上。在队长 的指挥下,大家唱起鼓舞士气的战斗歌曲,舞蹈队左转 弯,右转弯,踢腿整齐,斗志高昂。
四、经典曲目赏析
(一)巴布亚新几内亚音乐欣赏
游行音乐:parade  of  the  niyl  mask
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wilkili 村的一种面具游行庆 典的行进音乐,总共能听到三种声音:空杜鼓、哨声和 人声。开头可以听到中音和高音的空杜鼓在按照步伐 进行有节奏的敲击,配合规律的哨声,随后有低音的空
杜鼓加入,人声有节奏的呼喊,以男人的声音领导,妇
女儿童的声音应和,十分热闹。
力口拉木特鼓演奏:Timbunke  Garamut  Drums
这首曲子由一高一低两组加拉木特鼓演奏,由高 音加拉木特鼓作为领奏,开始两组加拉木特鼓一起演 奏一个滚奏,随后高音鼓给出4/4拍的节奏型,低音鼓
作为伴奏跟上,只演奏主干音。后半部分转为4/4拍与 5/4拍结合,节奏更为多变复杂。
(二)所罗门岛排箫合奏:Pan  Pipes  of  Buma
这首乐曲中的乐器有一个独奏的排箫和两个伴奏
回忆的沙漏 歌词的排箫,还有沙锤作为打击乐器。全曲由一个简单的切 分动机贯穿至尾,伴奏排箫与独奏构成一个简单的三 度和声,沙锤规律的打着四分音符节拍。我们能听到排
箫的音律和我们熟知的平均律、纯律等存在一定差异,
在这样的音律下构成的和声效果非常奇妙。
五、结语
通过对大洋洲美拉尼西亚地区音乐文化的探究与 学习,笔者深刻感知到大洋洲地区民族音乐文化及其
鲜明特征,认识了很多之前不认识的乐器,同时对世界 不同文化区的音乐文化差异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民族
音乐文化不仅仅包含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也包含了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璀璨而不同的各民族文化,而每一 种文化都代表不同的民族精神,独属于这个民族。我们
需要去感知各民族音乐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意 志,感受民族音乐的强大力量。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 虽然目前更多的是学习西方古典音乐,但是笔者认为
了解世界民族音乐,关注世界民族音乐发展都是我们 必须做的,不仅应该关注本民族音乐,更要放眼世界, 因为世界是多元化发展的,民族文化更是多元的。我们 应该建立这种多元化的音乐发展观,广泛的学习世界 各地民族的音乐,不能过于局限的只学习本民族音乐 和西方古典音乐。正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 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 化共同屹立于世界音乐舞台,是全民族、全世界、全人
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i wish you were here[1] 王琨.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岛音乐文化综述[J].齐鲁 艺苑,2007(02):63-70.
[2] 倪建林,建文.大洋洲美拉尼西亚艺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1989(03):69-74.
[3] 严永福.国际视野与本土特——国际音理会亚洲大洋洲地 区音乐学会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
学报),2016(04):148-151.
46
Yi  Shu  Ping
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