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黄梅戏乐队的发展(续)
徐锵
【摘 要】由于专业作曲者的加入,有的剧团不仅吸收了扬琴,二胡,中胡,低胡,倍低胡等民乐器,还试用了小提琴,单簧管,双簧管,长笛等西洋管弦乐器形成混合乐队。
【期刊名称】《黄梅戏艺术》
【年(卷),期】2007(000)001
【总页数】2页(P44-45)
【关键词】乐队;黄梅戏;简论;小提琴;单簧管;双簧管;管弦乐;作曲
【作 者】徐锵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J8
四、混合乐队
1、第一次混合乐队的出现
由于专业作曲者的加入,有的剧团不仅吸收了扬琴、二胡、中胡、低胡、倍低胡等民乐器,还试用了小提琴、单簧管、双簧管、长笛等西洋管弦乐器形成混合乐队。第一次使用混合乐队的是1954年移植朝鲜著名歌剧而创作的《春香传》。这出戏是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创作演出。作曲者为时白林、王文治、方绍墀。这三位都是专职的音乐创作人员,他们不仅对传统的黄梅戏音乐非常熟悉,还学习了西方的作曲技术。有这些新音乐工作者的参加,这出戏成为黄梅戏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总谱、第一次用手势指挥的一出戏。
据时白林先生提供的当时演出总谱看:乐队共有十七八个人。其中民乐器有:高胡(即主胡)、二胡、中胡、京胡(部分使用)、笛子、琵琶、三弦;西洋乐器有:双簧管、单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剧中唱腔部分乐队多以齐奏的形式进行伴奏,幕间曲、前奏、尾奏、合唱部分则是按照有织体的配器进行演奏,并且从排练到演出,由
时白林担任乐队指挥。在织体的配写上,有五行谱、四行谱、三行谱等,例如:第一幕的[端阳歌],这是一首女高音、女中音的合唱。双簧管、高胡、小提Ⅰ奏主旋律声部;小提Ⅱ二胡、弹拨奏伴奏声部;笛子奏副旋:中提琴、克拉(即单簧管)奏中音声部;低音提琴、大提琴奏低音声部。谱面除两声部各一行谱外,其它声部也各占一行,共有七行谱。又如:第二幕的间奏曲[爱歌与别歌]。高胡与筹演奏旋律声部;小提琴、二胡、三弦分奏伴奏声部;单簧管、中提琴奏中音声部;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分奏低音声部;另外还有一个打击乐声部。整出戏配器讲究,织体错落有致,一改传统大齐奏的做法,丰富了乐队音响,另外,当时的音乐工作者还脱离锣鼓创作了新的唱腔过门,许多过门直到今天经过整理或改编还在沿用,成为黄梅戏传统过门。据时白林先生回忆,当时演出的效果非常好,观众对这种混合乐队的形式都能接纳,反响很强烈。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可以说《春香传》在黄梅戏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混合乐队的发展
黄梅戏《春香传》的音乐经过初步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争取到了新的听、观众。到了1955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拍摄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时,在乐队配置上又跨上一步:
除保留原有的鼓板、高胡、二胡、笛子、笙、唢呐、琵琶、三弦之外,又增加了洋琴等乐器组成了民乐加西洋乐与木管的混合乐队。虽然在当时文化部领导的干涉下,撤去上海交响团的西乐部分,但在后来舞台演出时仍使用了中西合璧的乐队。这出戏也是由作曲家们写了分声部的伴奏谱,并且创作了一些衬托戏剧气氛的描写音乐。另外《天仙配》几乎撤掉了所有的“锣鼓经”,另设乐队指挥。例如剧中有的地该用一槌锣,被乐器的短促和弦所代替。象这种大胆的尝试在当时引起了争议。“有人提到由于打击乐的减少,影响了演员表演及戏气氛,说是‘打击乐大大减少了,戏曲中的台步与舞蹈身段自然也大为减少。因此整个戏就显得四平八稳,看不出高潮来,拢不住人’。”“还有人提出,丢了锣鼓,首先就使自己的音乐和传统运用锣鼓音响来表现意境失去了联系,如果再用一些西洋的和声,就无怪乎说它象‘歌剧’了⑧”。但是,我认为这种尝试大大加强了黄梅戏的音乐性,对改进作曲技术的运用、丰富指挥的舞台经验,提高演员的音乐水平及演唱习惯等,无疑都起到了难能可贵的促进作用。到了1959年,拍黄梅戏电影《女驸马》时,由于内容和形式的需要,以及当时政治大环境的“反对祟洋”,规定文艺团体要“割洋尾巴”,于是《女驸马》的乐队改成了全民乐(包括打击乐)演奏。
1964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全国上下大肆排演、宣传样板戏。黄梅戏也毫无例外的停演
醉清风歌词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封、资、修”的所有剧目,排演移植样板戏。在这些戏中为了刻画英雄人物或描写战斗场面,模仿京剧样板戏的乐队编制除原有弦乐、木管外,又加进了铜管乐器,如小号、长号、圆号和西洋打击乐等。由于笔者手头资料有限,这一时期的曲谱缺乏,就不一一分析了。
五、近十年来黄梅戏乐队的探索听说爱情回来过吉他谱
“”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梅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国及至世界上都有较大影响。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新观众对黄梅戏音乐的要求,近十年来,音乐工作者在乐队编制方面又做了进一步的努力和尝试,黄梅戏乐队又出现了新的状况。
1、电声的加入
据时白林先生介绍,第一次使用电声乐器的是方绍墀先生作曲并配器的黄梅戏《西厢记》。他们加进了夏威夷吉它,主要担任特旋律声部,起彩作用,八十年代初,受流行音乐的影响,许多作曲者都尝试了加入电声乐器,如安徽艺术学校排演的《喜脉案》,作曲者徐代泉先生在就乐队中加入了电子琴、电吉它、架子鼓等乐器。这种一把主胡、一
把琵琶、一只笛子兼唢呐加上几件电声乐器所组成的文场形式,虽然在刚开始颇有争议,但这种简单的编制非常适合小型剧团及田间农舍的演出。
九十年代,随着电脑在中国的普及,MIDI(即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是一种电脑与电子乐器设备间数据交换的标准通讯协定)也被运用到黄梅戏的伴奏中来。作曲者通常用MIDI事先制作成伴奏带(包括和声背景及需要的西洋乐器及电乐器的音),演出时则用伴奏带再加上现场的民乐器及打击乐;也有用MIDI铺底,再加上几件特乐器,通常是黄梅戏传统伴奏乐器。例如1999年进京演出的黄梅戏《徽州女人》,作曲者陈儒天、尚庭文、董润怀就在配器中运用了MIDI加西洋管弦乐及少量民乐的乐队编制,在刻画人物内心及意境的描写中取提较好的艺术产果,从而使这出戏的音乐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这种形式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这样会使黄梅戏的的传统韵味受到损伤及至荡然无存。但是我认为只有在黄梅戏的肌体中不断引进新鲜血液,才能更加丰富黄梅戏乐队的音响,使黄梅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代气息,扩大包括大批青年在内的观众。至于传统韵味,就需要看作曲家是否能够把握黄梅戏传统音乐的精髓,这是作曲技术和个人积累的问题了。
2、黄梅戏舞台剧与黄梅戏电视剧乐队的不同
近年来,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在全国逐渐产生较大影响,其乐队编制与舞台剧也有很多不同。电视剧的伴奏形式丰富多样。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仍采用黄梅戏传统乐队:清一的民乐队,这是模仿原来的黄梅戏电影(如《女驸马》、《牛郎织女》)的做法;九十年代后,以民乐为主、西洋乐为辅的混合乐队大为盛行。由于电视剧可以采用前期录音,有的可用二十四轨等多轨录音,于是乐队编制的大小也大不相同。近几年,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在全国频频获奖,配器也非常讲究:大多以西洋弦乐、木管为主,MIDI铺底(有时用于彩),加几件民乐器作为点缀,有时也用铜管。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几乎都取消了“武场“。这种做法虽有争议,但已基本被认可。电视剧去掉了许多戏曲舞台的表演程式,因而为表演伴奏的锣鼓似乎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拿掉锣鼓,取而代之的是戏剧性的描写音乐,这些音乐多为一段一段的小器乐曲,这当然对配器者的要求就更高了。所以有人说:“黄梅戏音乐视剧越来越不象黄梅戏,象音乐剧。”但是一些青年观众对这种形式非常欢迎,认为好听、好看,顺应了时代潮流。黄梅戏的舞台剧仍采用民乐队为主,主胡领奏。有条件的剧团还加上西洋弦乐器:四把小提琴Ⅰ、三把小提琴Ⅱ、两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一把低音年琴,这也是戏曲乐队常用的“四、三、二、一、一”伴奏形式。有时剧团也用少量木管及合成器。并且,舞台剧仍然保留了“武场”。中国的戏曲乐队伴奏样式,也应当和剧种的丰富多采一样,向多元化发展。
自从遇见你歌词
六、结语
综上所述,黄梅戏乐队的发展,大致出现过这样几种形式:即纯锣鼓伴奏,以主胡为主奏的小型民乐队,中西混合乐队,混合乐队加电声。回顾黄梅戏的发展历史,音乐工作者们为满足观众不断提出的艺术审美要求,在音乐上不断革新。这理所当然地会产生在“继承与发展”问题上的分歧。“有分歧、有争论并不可怕,只有那些讨论激烈的问题才会引起重视,大家才会解决问题,我们的黄梅戏音乐才能不断发展”(时白林语)。黄梅戏乐队问题也是如此,使用乐器多少不是问题、保留多少传统乐器不是问题、应用多复杂的配器技法也不是问题,关键是你的配器是否符合你所创作的这出戏。时白林先生曾经就这个问题对笔者说过:创作时我们要时刻牢记对剧本的理解、对人物的把握、对感情的表达;艺术是讲求整体的,是要观众欣赏美的,是要感染观众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地打动我们的观众。作为学习黄梅戏音乐年轻一代,我们一定要牢记老师们的教诲,认真学习、努力探索,为黄梅戏音乐事业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全文完)
注释:①见陆洪非《黄梅戏源流》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05页
高蓓蓓老公
②谱例见陆洪非《黄梅戏源流》第105页
for your entertainment③见时白林《黄梅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第314页
④见陆洪非《黄梅戏源流》第233页
⑤见时白林《黄梅戏音乐概论》第316页杨志刚
⑥见王兆乾《黄梅戏音乐》安徽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第71页
⑦见时白林《黄梅戏音乐概论》第321页
⑧见陆洪非《黄梅戏源流》第3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