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音乐教科书的历史变革述评
邓兰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音乐教科书的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建国初期,音乐教科书主要被用来表现新中国的新气象,以“唱歌”来激发人们的革命精神与建设热情;在极端音乐政治化的
“”时期,音乐教科书由审美教育的栽体沦落为政治斗争的附庸;而新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
最新热门歌曲发展和国人人文素养的逐步提高,教育日益回归到人本。音乐教育又重新担当起对于人审美品格的培
养的重责.音乐教科书的设计和开发也越来越充满激情、充满创意。
[关键词]新中国六十年音乐教科书
新中国60年来,音乐教科书的变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年一1965年,是建国后17年音乐教科书多样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1966年~1976年,“”10年音乐教科书的混乱与停滞阶段;第三阶段:1977年至今,是改革开放30年音乐教科书逐渐走向繁荣阶段。
影响音乐教科书编撰和呈现方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整个社会的教育背景,其二是音乐教育价值的规定。而第一个因素又往往会影响第二个因素。
教材的建设是新中国教育起步和探索的重要环节。1950年3月。出版总署决定将“各级学校教科用书”列为当时国家出版机关的首要任务;7月。教育部和出版总署联合颁发了(1950年秋季中小学教科书用书表》,规定中小学教科书必须统一采用目录中所列各书,但其中并未有关于音乐教科书的规定。这是因为建国初期。音乐教师数量严重缺乏,各地教学情况不一。音乐教材还不具备统一编写的条件,所以尚没有组织编写出版统一的教材,全国各地所使用的音乐教科书许多都是各省市及学校自己组织编写或改编、选编的,还有不少是油印本。教科书编写与出版的参差不齐导致了实际教学的种种困惑,期间有许多教师反映“请中央教育部和有关方面赶紧拟定教学大纲或代替大纲的指示。同时根据大纲制定出一部能大体上照顾各地区不同情况的、固定的教本和参考教材”:“学生平时没有音乐课本和练习作业,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的兴趣和对他们的督促作用。同时,对教师也没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有的教师对备课和业务学习就不够重视。”…由此看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音乐教学大纲和根据大纲编写课本.成为当时中小学音乐教育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1956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草案)》和《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这两个音乐教学大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嘲同时,教育部委托北京市部分专家和音乐教师编写《初级中学音乐教材》(1/ii6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套教材包括6册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为简谱版.歌曲部分附有钢琴伴奏谱。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出版的一套较为系统、正规的初中音乐教材。这套教材出版后被全国许多地区的学校广泛采用。
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初中歌曲集》(共3册)、《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参考书》、《小学歌曲集》(共6册)、《小学音乐教学参考书》。
当然,中国地域广阔。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的地区差异非常明显,因此统一的教材也有其局限性,所以,“在统编教材出版的同时,一些省市也根据新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地情况自行编写了一些中小学音乐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3】如195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小学音乐课本《歌曲集》(再版时改为《唱歌教材》),以及中学课本《音乐》。
依据大纲的规定.这一时期的音乐教科书以“唱歌”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以音乐知识和欣赏为辅,“唱歌是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唱歌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占主要地位.教学时间应该最多——约占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二。”(4J而对于歌词,在教学大纲中也有相应的规定。即应该是“歌颂人民领袖、革命英雄、人民胜利、劳动模范、科学发明创造……足以发扬爱国主义思想和国民公德的:歌颂和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足以发扬国际主义思想的;足以反映人民大众劳动、生产、建设等新社会现实生活的;富有赞美自然、歌咏节令等适合儿童趣味,足以培养儿童审美观念的;能反映儿童现实生活,激发儿童热情,鼓励儿童学习,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对于各类歌曲所占比例。规定“歌唱祖国,歌唱党和领袖,歌唱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以及歌唱中学生生活的歌曲占重要地位。此外也包括一些民歌以及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歌曲;西洋古典作品占少数。”C6)
静止的沙漏
可想而知.这一时期音乐教科书的歌曲选编是以政治和思想道德为第一要义的。其中不乏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歌曲,比如瞿希贤作曲的《我们的生活多么好》,但也有为政治而政治的歌曲,如《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学大寨,赶大寨》等。另外,鲜有民族特的歌曲和西方歌曲。可想而知.在当时的音乐课室中。充满了令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的歌曲,却缺少多样纷呈的优美旋律,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唱歌使学生获得伟大的革命主义情操、崇高的思想境界、积极的建设热情,而这正体现了当时音乐教育最根本的目标追求及价值取向。
这一时期的音乐教材高度重视唱歌教学.却对音乐欣赏教学较为轻视,虽然有教学大纲的规定。但在教材中它的呈现是最简单的,甚至可有可元。这其中也有许多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音乐欣赏的价值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鉴于当时的基本教学条件。要满足音乐欣赏教学所需的种种音像或者文本资料条件。是有较大困难的。
这一时期的音乐教科书显然是想要兼顾崇高的思想性、鲜明的阶级性和动人的音乐性,可实际上。三者终难以平衡,往往由于过于考虑前两者,而使得教科书从音乐引入的多样性、音乐展示的纯粹性、对人音乐素养培养的全面性而言,都打了折扣。从教科书育人的角度而言,受其影响的那一代人。会热爱唱歌,能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但是对于音乐的价值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比如会自然而然地将音乐与某种崇高的思想境界相联系,将其作为评价音乐好坏的一项主要指标;其音乐素养的获得是具有片面性的.比如音乐的鉴赏能力就会显得薄弱;其音乐的视域是较狭隘的,大量西欧的经典音乐
作品便无法进入到他们的视野。
“”期间的惨不忍睹毋庸赘述.这一时期音乐创作上的枯燥乏味和教育目标的失去理智,都毫无保留地体现在了音乐教科书上。这一时期,音乐教科书书名比较混乱。因为当时音乐往往与美术、文学等一并被列入“革命文艺”的教学内容,所以早期的音乐教科书也就是《革命文艺》。而一些音乐教科书,虽然名为“音乐”。但是也标明了其性质为“革命文艺课参考教材”。
此时的音乐教科书可以说是赤裸裸地反映了当时失去理性的社会状态和音乐的贫瘠与病态的状况.尤其是早期的教材。如若不是书名和里面的音符与音乐还有关系,单看目录与歌词,你很难将它们与音乐相联系,翻阅它们,充斥于你脑海的是一些张牙舞爪的面孔、声嘶力竭的吼叫、无休止的“闹革命”。教材内容选编的原则是以政治为第一要务.并且音乐和音乐教育一定是政治的附庸.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来自于资产阶级的音乐,必然是腐朽没落、与人民为敌的.是坚决不能为无产阶级所容的。这种极“左”的文艺倾向。导致了时期音乐教科书的枯燥、乏味、单一、封闭的状态。
唱得响亮简谱所幸。音乐总是与自由的心灵相关的.此时期的音乐教科书中也还是有一些“遗失的美好”。除了赤裸裸的口号歌、语录歌、赞歌、颂歌之外。收录进教科书的还有诗词歌曲、革命样板戏。后期,随着政治的某些松动以及音乐和教育事业的逐渐恢复。音乐教科书的建设也开始有了好转,不再与其他文艺合编为《革命文艺》教材,而是独立地有了音乐的教科书,人们的理智和审美意识悄悄复
苏.开始创作一些富有抒情、自然、真实和柔丽之美的歌曲。很多富有民族特曲调的歌曲被选编进来,比如《唱支山歌给党听》、《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虽然它们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彩,但是它们也体现出了音乐家独具匠心的艺术劳动与创造,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它的创作实践努力遵循着艺术发展的周有规律,也有着生动的艺术形象。另外,后期的音乐教材又开始关注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综合培养。尤其是安排了乐理知识的系统学习。还有许多视唱的训练以及发声练习。在当时的背景下来看,这些内容已经是突出音乐的特性了。但遗憾的是,音乐欣赏仍然是最不受重视的。但无论如何,这些努力都从一定程度上积极地影响着学习着它的那一代人,因为也许正是因为情感长久地处于非理智的虚空状态。这些心灵荒漠中的点点绿洲反而使他们强烈感受到了音乐
的美好.也使他们的灵魂依然保留一份纯净。
歌曲搜索从育人的角度而言,这一时期的音乐教科书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的作为是很小的。“”教科书是整个教科书发展史中无法割裂的一段,它使我们认识到.当音乐教科书完全背离了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而被作为赤裸裸的政治功利性的工具时,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它也启迪我们,在未来的教科书建设中。该怎样使人充分感受到音乐的愉悦。
改革开放30年间,音乐教科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体现在思想观念、编写理念、内容纳入、体例形式、视觉装帧等方面上,它显示了音乐教育从作为德育和智育的附庸,到逐渐拥有独立的地位,破茧成蝶,开始尽情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育人价值的历程。
婚庆英文歌曲从思想观念上而言,“”刚结束之后不久的音乐教科书。“左”的倾向仍然是存在的,在“美”还没有被作为人全面发展的必备要素之时.其编写的首要要义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政治觉悟的培养。其次是音乐基本知识技能的获得,然后才是陶冶情操。但随着关于音乐价值的探讨逐渐由政治、道德1=具转向人性本身的“美”的诉求,而同时政策上“美育”被重新写入教育方针之中。其后不断改革的音乐教材。“音乐美”的份量越来越重,教材开始力求思想性、艺术性、实践性的完美结合,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的音乐教材。思维更加开阔,对于音乐与“思想性”的关系,不再强调直白的“施”与“受”的关系,而是更强调坚持音乐“美”的本质基础上,以“美”影响人的思想.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中促使人向“真、善、美”的完美状态发展。
从内容编排而言,“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三者所占的比例、编排方式、具体内容的选入因不同的编写理念而发生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以“唱歌”作为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有失偏颇的,音乐欣赏应该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甚至主张,随着年级的增高,它还应该占据主要地位。而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过于专业化和集中化是有损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的.它更多的应该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一种自然需要。所以这一时期音乐教科书的内容是逐渐由单一化、专业化、系统化转向多元化、综合化、灵活化。比如知识技能的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教科书特别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乐理知识全面而系统.教学内容的编排均是以音乐知识的逻辑性为线索,是一个以音乐知识由易到难的学科体系,学生唱歌、欣赏的音乐学习活动基本上都是为了掌握这些音乐知识。
而新课程改革时期的音乐教材,则打破了严密的以乐理知识体系为根据的编写模式.而主要以主题为基础划分不同的单元.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理想的描述上,它期待做到“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相得益彰。并“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73
在编写体例和视觉装帧上.音乐教科书从最初的与其它教科书区别不大.到开始追求自己独立的艺术个性。最初的音乐教科书知识的呈现是中规中矩的。体例结构较封闭。其后开放的思维和现代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音乐教科书当中,尤其是新课改后的教科书,开始以人文主题为基本单元。把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有机地、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并留下无限创造的空间,给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美。视觉装帧上。音乐教材一直在追求一种美的呈现.一开始是在封面上的体现,其后在内容的呈现上也注重图文并茂,随着人们美的思维的日益活跃,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音乐教科书开始融合了音乐、美术和文学。在构图、版式、彩、印刷、文字、乐谱上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学生在拿到教科书的最初便感受到较强的艺术冲击力。让他们怦然心动,爱不释手。
回顾新中国音乐教科书的变革。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教科书的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建国初期.音乐教科书主要被用来表现新中国的新气象,以“唱歌”来激发人们的革命精神与建设热情;在极端音乐政治化的“”时期,音乐教科书由审美教育的载体沦落为政治斗争的附庸;而新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人的人文素养的逐步提高,教育日益回归到人本。音乐教育又重新担当起对
于人审美品格的培养的重责.音乐教科书的设计和开发也越来越充满激情、充满创意。我们期待着音乐教科书的建设,从此能在自信和自省中不断改善.从而更坚定地朝着审美的理想稳步前进。
注释:
[1][4](5][6]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2,270,265。327—329.
[2】(3]马达.2唯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31.139.
(7]音乐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专辑[R/OL].http://www.being.org.cn/ncs/musiclmusie04.him
舞曲
(邓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博士广东广州510665责任编辑:张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