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视域下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和传承策略研究
●孙消
[摘要]豫南花鼓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了豫南地区山歌、小调、民间小戏等地方剧种的
表现手法,不管是在其形成发展过程、剧目、唱词还是在表演唱腔上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性特
征。喜闻乐见更能贴近百姓生活,家长里短更能引起百姓共鸣,迎合了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因此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豫南花鼓戏的生存环境面临后继无人、
表演形式缺乏新颖性等诸多问题,随着政府对花鼓戏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传承的重视,加
上民间花鼓戏保护组织以及豫南花鼓戏传承人的共同努力,豫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难题终
将破解。
[关键词]豫南花鼓戏;乡土性;传承策略
. All Rights Reserved.
作者简介:孙消,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重点课题“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项目编号:
12AD005)阶段性研究成果,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OBE理念下的地方高校
音乐教育教学机制研究”(2019-JKGHYB-0181)阶段性研究成果。反恐行动之大片儿
43
(二)乡土性特征体现在豫南花鼓戏的剧目上
黄梅莹豫南花鼓戏的剧目大多贴近生活,讲述人们身边发生的家长里短、民间故事,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有些表现百姓生活场景,比如《夫妻观灯》讲述一对年轻的夫妻在元宵节共同观灯赏景的故事,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喜悦之情;《秧麦》则描述了人们劳作的场面,通过一对农家夫妻在种麦子时的欢快场面来体现劳动人民对生活、对劳动的热爱之情。还有一些讲述民间故事的曲目,比如《东楼会》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的一个场景,此外还有《天仙配》《打金枝》等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性曲目。除了满足百姓娱乐性需求的曲目外,豫南花鼓戏还有劝人从善、注重家庭和睦等有规劝目的的曲目,比如《顶椅》就描述了男主人公在外赌博,将辛苦得来的卖线的钱输光,回家后妻子惩罚其顶椅子的故事,用以规劝世人切莫赌博,迷途知返。《吵嫁妆》则讲述兄妹二人因为对妹妹嫁妆的多少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继而发生争吵,影响家庭和睦,后经过嫂子从中调解,重归于好的故事,劝诫家人要相亲相爱。
豫南花鼓戏的曲目众多,大多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讲述一个个百姓身边的故事,不仅能满足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且可以宣扬“和谐”“从善”等优良品质,与主流价值观念相吻合。
(三)乡土性特征体现在豫南花鼓戏的唱词上
戏曲的唱词具有乡土性特征是其能够获得广泛的众基础的必然条件,只有协调好戏曲表达需要与
众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戏曲的艺术性表达,增强其传播能力,豫南花鼓戏的唱词兼具艺术性和乡土性特征。比如豫南花鼓戏剧目《夫妻观灯》开篇唱词:“我家住在大桥头/起名叫做王小六/去年看灯我先走……”,就具有极强的叙事性特征,且在演唱时皆采用信阳本地方言,使听众更易听懂接受。再比如豫南花鼓戏剧目《假报喜》中的唱词:“送来一只大肥羊/外带挂面两箩筐……红白糖/红鲤鱼,猪大肠/大曲酒……”,提到的都是观众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结合报喜的场景,很容易使观众进入到演员所演唱的场景中去,从而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这些唱词本就来源于百姓日常生活,体现出浓厚的乡土性气息。除此之外,豫南花鼓戏还有一些唱词会借鉴吸收古诗词、民间神话故事元素,例如《打六望》《梁山伯与祝英台》《观音送子》等,通过百姓耳熟能详的典故,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唱词含义,全面地领悟花鼓戏曲目传达出的价值观念。
(四)乡土性特征体现在豫南花鼓戏的唱腔和表演上
豫南信阳有着十分丰富的民歌文化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的《采苹》《行露》等都是流传于信阳一带的优秀民歌。这些民歌也都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劳动中创作出来的,其乡土性特质不言而喻。豫南花鼓戏正是在这些民间歌曲、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唱腔主要包括慢板类、火炮、滚板、悲捻子等,与民歌的唱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豫南花鼓戏《夫妻观灯》中的一段对唱行板,即采用光山县民歌《夫妻观灯》之音调和唱词。此外,豫南花鼓戏的舞蹈主要是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种表现手法主要是融合了信阳地方民间舞蹈小戏“地灯”,使得豫南花
鼓戏的舞蹈也具有鲜明的信阳地域特。总之,豫南花鼓戏是一种产生于民间、发展于市井的戏曲,其表演者和观众都具有“草根”特,以百姓的日常劳作和生活为创作背景和素材,体现的是乡间生活的质朴和单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乡土性特征。
二、豫南花鼓戏的传承策略研究
豫南花鼓戏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豫南花鼓戏已经得到了有效保护,特别是其成功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一些将要消失的豫南花鼓戏剧目得到有效的整理和修复,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豫南花鼓戏的拯救工作中去,为更好地传承保护豫南花鼓戏提供了战略上和资源上的支撑。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传承人的培育、创新发展、剧目整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完善。
44
.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落实政策,投入资金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信阳,鼓励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们把豫南花鼓戏继续唱下去,这也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豫南花鼓戏传承工作的重视。近年来,各地区对戏曲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如火如午夜的香吻
荼,特别是自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来,传承戏曲文化更是具有了政策上的依据,但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条款更多的是着眼于全国宏观范围内。例如国务院有关条文强调将企业性质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职称评审范围,该条款仅具有倡导性质,要想真正落实还需要各地区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范围、职称评审标准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明确。考虑到戏曲表演与传统专业技术存在差异,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就需要具有专业戏曲知识的人员参与,加剧了政策落实的复杂性,增加了落实难度,这不仅是豫南花鼓戏在政策落实方面的问题,更是整个戏曲文化保护的难题,需要各地区提高政策执行力度,根据本地区戏曲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出更加符合现实需求、更具可操作性的保护政策。
此外,还应当在资金的投入上发力,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豫南花鼓戏研究发展。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吸引更多的民间花鼓戏艺术表演者、花鼓戏传承人积极参与到豫南花鼓戏的传承工作中去,才能保证豫南花鼓戏艺术研究的正常运转。
(二)培养人才,培育观众
豫南花鼓戏的传承需要培养传承人。传承人是豫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承担着传承戏曲文化、保证优秀的豫南花鼓戏文化的连续性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传承人一方面要长期从事豫南花鼓戏表演,熟练掌握豫南花鼓戏的理论知识和核心技艺,另一方面,传承人应当是豫南花鼓戏的爱好者,
以保证其能够积极开展花鼓戏的传承工作,努力培养后继人才,保证传承人队伍的稳定性,保证豫南花鼓戏的传承不断层。当前,豫南花鼓戏的传承主要沿用传统的师徒相传的方式,但是由于老艺人的数量比较少,加上每个老艺人能够招收的学徒数量有限,致使现阶段豫南花鼓戏的传承人数量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此外,当前花鼓戏表演还不能成为一种能够谋生的手段,能够给表演者带来的收益并不能满足生存需要,虽然随着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这一现状表现出一些积极的变化,但要想保证豫南花鼓戏传承人才队伍的稳定,还需要走市场化的道路,借助政府在财政、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培育豫南花鼓戏在市场中独立生存的能力。
同时,豫南花鼓戏的传承还需要培育观众。当前豫南花鼓戏的受众主要在农村,确切地说是农村中的老年体,受众的断层为豫南花鼓戏的传承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为此应当面向青少年体进行戏曲文化普及。对豫南花鼓戏而言,缺乏年轻观众的原因主要是年轻人并不了解花鼓戏,甚至生活在信阳光山一带的年轻人也有很多没有听过豫南花鼓戏,这就需要保护主体在宣传上下功夫。总之,豫南花鼓戏的保护传承,培养传承人和培育观众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创新发展,与时俱进
豫南花鼓戏的艺术水准、表演质量是其传承发展的基石,而当前包括豫南花鼓戏在内的很多传统戏曲在艺术创作上都呈现乏善可陈的状态,因此应当在花鼓戏创作创新上下功夫。创作应当结合时代背景,
符合当前时代主旋律,用花鼓戏表演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发挥豫南花鼓戏的文化导向、价值观塑造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跟紧时代步伐,实现创新发展。同时在表演方式上也应当实现与时俱进,以往“面对面”的演出模式受制于时间、地点、观众规模等条件限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众的观赏需求,因此可以借助“互联网+”模式,使“线上”成为豫南花鼓戏传承保护的主阵地,一方面可以扩大豫南花鼓戏的受众范围,使其传播传承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另一方面,网络成为豫南花鼓戏表演的保存载体,实现数字化发展,使豫南花鼓戏表演的保存工作更加简单、快捷。网络上保存的大量花鼓戏演出视频可以供观众多次观赏,为传承人提供更多学习素材,实现传承与传播双重功能。
(四)重点扶持,打造精品
林于超
2013年信阳成立光山县花鼓戏研究院,2018
45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39页)①赵书峰:《族边界与音乐认同———冀北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的人类学阐释》,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版,第183页。题进行反本质主义思考。”①可见族性变迁与族边界已是较为普遍却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现象,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抛砖引玉之意,意在引导更多学者对其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族性特点的问题进行关注与反思。
笔者认为,作者所倡导的反思,还在于研究观念之反思,希望少数民族音乐学者从“TXET ”转向“CONTEXT ”的研究模式。以往的传统音乐研究,多以客位立场的归纳总结为主,目前已经呈现出各种现代性不适问题,如重技术而轻语境,重规律而轻差异的现象,有时难免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少数民族音乐与文化分化度较低、整合度较高,加之全球化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利益主体也逐渐增多,少数民族音乐生存的语境更加复
杂。这决定了研究者不能将音乐作为旋律结构与材料组织的纯文本看待,而是将其看做一种人与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存在,必须将其放置于大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历时—共时的整体观察,方能打开音乐对于地方文化持有人的意义之网。
当然,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明清时期冀北历史文献分析略显单薄,对“吵子会”音乐认同变迁的三个维度还可以进行更为深刻的解读。作者若能对满汉两族的“吵子会”音乐比较研究再有进一步深入,则会更加丰富。尽管如此,该书的价值并不会受到影响,其富有全面性及系统性的一手资料将成为后来学者的学术参考,极具开拓性与深入性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也将成为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新视角。
年又组建了光山县花鼓戏剧团,这些团体统筹花鼓戏传承工作,成为豫南花鼓戏传承的重要力量。针对当前存在的20多个豫南花鼓戏班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可以挑选出几个重点扶持对象,引领豫南花鼓戏班的发展。当前各个花鼓戏班无论在表演水平、舞台经验还是在演员的知名度上都存在差异,而且短期内这种差异不会消失。面对有限的发展资金和培训资源,不可能保证所有戏班同步发展壮大,因此可以根据各个戏班的现实情况,挑选出一到两个水平较高的戏班,打造豫南花鼓戏精品戏班,通过资源的有意识倾斜,重点扶持精品戏班发展,提高豫南花鼓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所有豫南花鼓戏班的全面发展。
豫南花鼓戏的发展传承还面临很多难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外在保障措施与内在保质增量同时发力。当前其外在的生存环境已经得到了优化,不管是支持力度还是重视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更加需要在打好内功上多下功夫。一方面,花鼓戏传承人要脚踏实地,做好
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努力提升自己的表演功底和技能,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特的、百姓更加
喜闻乐见的花鼓戏作品;另一方面,还应当深入开展对豫南花鼓戏曲目的搜集、编撰、整理工作,加强对豫南花鼓戏的研究和交流学习,在传统曲目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地方特,创作出更加与时俱进,兼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豫南花鼓戏作品。
参考文献:
[1]郭德华.论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J ].黄河
之声,2015(7).
[2]邹世东.略论豫南花鼓戏的艺术特[J ].四川
戏剧,2008(11).
[3]蔡崇春,从平.谈光山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J ].
怒放的生命铃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0.
[4]赵艳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光山花
鼓戏发展之路探究———以文殊乡花鼓戏为例[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5]刘世嵘.豫南民间花鼓灯艺术特点探析[J ].四川
戏剧,2009(2).
[6]赵向欣.豫南地灯初探[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7(3).
[7]李世鹏,黄元英.商洛花鼓戏生存状况考察报告[J ].
歌海,2007(5).
46甩灯歌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