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新闻与传播
古风音乐文化的传播研究
□周潼
摘要:作为一种网生亚文化,古风音乐亚文化表现出了非抵抗和碎片性等诸多特征,同时又兼具民族性的文化审美价值。在其外部,商业化与主流化被认为是引领古风音乐亚文化未来走向的两股强大力量。在其圈层内部,创作者和粉丝的转变却可能使古风音乐亚文化的风格发生变质,使其沦为消费盛宴,不免令人担忧。
关键词:古风音乐亚文化;民族性;收编;变质
一、新媒体语境下古风音乐亚文化的衍生
古风音乐亚文化发轲于2005年“仙剑奇侠传”等国产网络游戏盛行的时期。早期,古风音乐爱好者就能通过贴吧等渠道欣赏古风作品,并在早期社交网站上进行自发的
交流和分享,“抖音”APP的兴起更带火了一批古风歌曲。正如罗杰斯所说,“个体通过与同伴对话而获得信念,可以产生彼此的认同感,进而组织起来去实现他们作为分散的个体所无法达到的目标”①,这些年
轻人通过各种媒体平台觅得知音,并以此化解现实生活的苦闷孤独,古风音乐亚文化体也得以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低门槛更赋予了那些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认同的青年一种“媒介接近权”,并由此为青年亚文化开启了探索趣味、发展技能、实现自我表达方式的可能性。新媒体通过技术赋权给予了古风音乐亚文化体清晰的身份认同,通过便捷的内容创作使其得以尽展其才。二、古风音乐亚文化的传播特点
(一)
非抵抗的风格追求
在早期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中,青年亚文化作为边缘性和颠覆性的象征,其对主流文化以及霸权的抵抗一直被认为是研究的核心问题。学派领袖斯图亚特•霍尔也在其著作《通俗艺术》中指出“青少年亚文化形成特别的风格,目的就是为了'抵抗社会'”。按照早前的亚文化观点,古风音乐亚文化诞生于网络虚拟空间,正是青年亚文化通常进行抗争的“场域”,叛逆的网生青年带领清凉小众的古风音乐向主流音乐发起冲击,挑战流行为王的时代音乐准则。然而,新媒介语境下古风音乐亚文化整体的抵抗性早已被削弱,甚至被娱乐元素所稀释。借由一种集体的休闲模式来寻求自我消遣和满足,结合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看,这更像是在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式更为我们所接受。而技术与语境的革新势必带来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作为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的可视化图表,其呈现也将脱离传统范式,以动态化的方式传递信息,增添阅读趣味与交互体验感。
如在滴滴公司根据订单数据统计所提供的通州早高峰通勤放射图中,点线面的造型设计通俗易懂,无数线条的动态路径走向在平面的北京地图中以通州为起点辐射北京各区域,而左上角的时间同步变化,各个时间点数据的移动位置和变化一目了然。依据线条位置和走向得出通州居民通勤重点区域是城市东部,依据线条疏密得出热门路线是国贸和望京等信息,这些比起单一的文字与静态化的可视化图表,更能提高受众的记忆度和接受度,而动态的数据时空表现方式也为设计增添了更多诸如运动轨迹和形态变化等创意思路和展示方法。随着动态图片在数媒阅读中不断冲击主流纸媒阅读的发展,其运用也会愈加广泛,可以预见的是,动态化将成为数据可视化图表的发展趋势之一。黑撒乐队
(三)
可视化图表的彩造型设计优势
终端设备的变革为彩的设计与呈现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带动了审美与彩的风格变化,彩运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浏览量。在彩不断受到各类设计关注的当下,无论纸媒还是数媒,都需要在彩运用上寻求突破来迎合受众体。数据可视化图表作为新闻传播方式之一,其设计
也注定需要符合当下设计的审美需要来保持其自身传播应用的优势。而微渐变的彩应用、新奇炫丽的彩搭配以及不同属性的图表所需要的设计风格能给予受众更多认同感和关注度,并且能在新闻传播中起到“包装”与锦上添花的作用,也正在逐步取代单一、纯调的传统可视化图表中的彩。未来,可视化图表的彩呈现也212I RADIO&TV JOURNAL2019.03必将紧随主流设计的彩运用和视觉效果而发展变化。
四、结论
数据化时代与快节奏的生活使受众需要更快捷的效率和更直观的阅读体验,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视觉技术的进步也使受众对新闻阅读的个性化、多样化等交互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可视化的图表作为辅助纸媒与数媒的信息传递工具之一,其优势恰好满足发展的潮流和新闻传播革新的需求。由于可视化图表自身属性和特点,其作用也不断发生变化,在保留自身基础特性的同时,也逐步具备贴近受众审美的造型设计,甚至有取代传统文字新闻的传播形式、以视觉语言占据新闻传播内容主体之势。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可视化呈现技术将持续为新闻传播带来更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瑜.数据可视化图片对受众的引导作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23):16
2.
沈思豪
2.董佳琪,李博.信息可视化图表设计——以南京书店信息图表为例[J].大众文艺,2018(20):40-41.
3.刘立伟.数据可视化在新闻传播中的连接角[J].青年记者,2017(35):24-25.
4.李激.从网易数读看新媒体时代数据新闻的发展趋势[J].新媒体研究,2018(22):16-18.
5.沈芳.浅析信息图表设计中的视觉元素[J].西部皮革, 2018(21):95.
a little love 歌词(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追求精神审美的过程中的一场体性狂欢。其实,古风音乐文化以及当代很多的亚文化类型并没有表现出极端激烈的反叛态度.只是在闲暇空间表达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和艺术风格,这一点在古风歌词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二)碎片化的圈层传播
古风音乐亚文化帮助这些青年体解决了认同危机,带领他们走出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混乱和迷失困惑。为了凸显这种身份象征并抵御这种认同感的丧失,他们以网络游戏、动漫或架空小说为背景创造出各奇异的“行话术语”,作为“圈内人”和“圈外人”的标志②,完成了“重新部落化”。这种“新部落”以趣缘作为黏合剂,培养了小众范围内的体共识,构建了另类视角下的话语体系,基于彼此的认同和
忠诚慢慢发展起来。这种“新部落”以成员之间的共同兴趣为核心,人们投入的热情营造了一种情感上的温暖氛围。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亚文化也开始向“后亚文化”转变,表现岀前所未有的“虚拟化、短暂性、碎片化、异质和个人主义等近乎后现代的特征”古风音乐亚文化体通过与汉服圈、Cosplay圈各种毗邻圈子的重叠聚合来扩大影响力,圈子的叠加效应也使其带上了另外几种亚文化的标签。
(三)民族性的文化审美
相比鬼畜、恶搞这些常见的亚文化类型,古风音乐亚文化最具特的地方就是其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它的文化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性上。正如墨明棋妙原创音乐团队提倡的“流行相对论”,古风音乐亚文化虽然身处快速消费的时代背景之下却表露出清醒的文化寻根意识.无论是在配器的选择、歌词的创作上还是在整体意境的构思上,都烙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与民族记忆一脉相承。它从根源上并不拒斥主流文化,它抵抗的是流行音乐及其背后的商业文化。古风音乐亚文化可能并不具有代表性,却有其珍贵的独特性。从2005年发展至今,古风音乐亚文化凭借其丰盈的文化内涵和独具特的音乐风格,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其在新媒体时代的稳步发展,也正是我们与时俱进的民族传统顽强生命力的一种表征。
三、古风音乐亚文化的传播走向
讨厌爱情赫伯迪格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书中曾表达过对亚文化宿命走向的担忧,他认为亚文化的表达
杨幂双马尾形式通常会通过两种主要的途径被整合和收编进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中去,一种是商品的方式,一种是意识形态的方式。
(一)商业收编
古风音乐亚文化发展必然会受到商业化的影响,当符号的所指彻底被商品经济篡改时,这种亚文化也会被彳顷覆。“一旦代表亚文化最初的创新被转为商品,变得唾手可得时,他们就会变得'僵化',变得容易理解,成为公共财产和有利可图的商品”④,从这个角度来说,赫伯迪格的忧虑不无道理。
但事实上,从一种风格被创造开始,它必然要经历传播以及宣传和包装,在这个过程中不掺杂商业元素是不可能的。文化资本变现的商业化过程反而是其从一种个人风格转变为体亚文化的重要机遇。随着古风音乐亚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和接受,这些优秀的古风音乐团队和素人的粉丝号召力也得到了认可。“当工作的需求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时”,古风音乐作为“一种集体休闲的风格,如果提供不出解决方案,就只能作为个人经历的一些构成要素而消散了”⑤,而这些变化恰恰表明了亚文化中也存在职业前景。古风音乐亚文化并没有因此走向低潮,相反,主流乐坛对其幕后团队及个人创作实力的肯定,使得创作者能够从线上走向线下,把古风音乐创作从业余爱好转向事业
新闻与传播视听
选择,能激励更多年轻人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表现方式,进一步扩大古风音乐亚文化的版图。
(二)主流收编
与此同时,古风音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主流化的影响。在影响力和接受度上,古风音乐的确无法与主流音乐相抗衡,但毋庸置疑,凭借自身包含的亚文化意义,它能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场域。而出于亚文化的敏感,古风音乐圈会担心主流收编的力量把他们的风格化表达变得平淡无奇,剥夺他们“安身立命的文化空间”,甚至使他们被迫失去唯一的真实。
想要回到过去
但古风音乐亚文化与一般亚文化不同,它本身就从属于传统文化,它的象征性抵抗针对的只是物欲横流的消费文化。古风音乐亚文化从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表现出一种自发寻根意识,并试图与主流文化对话,以寻求认同和肯定。其化用古典的文化策略本身抵抗性较弱,反映的更多是文化上的追根溯源,因此主流文化也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加包容的态度,通过在古风音乐亚文化圈中培植优质的青年偶像来树立意见领袖,从而更好地引导网生亚文化的发展,霍尊就是其中一位。可以看到,古风音乐亚文化也在不断拓宽自己的疆域,主动寻主流平台来展示自己。因而当下古风音乐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并不存在鲜明的二元对立关系,亚文化圈子也不需要摆出防御的姿态。另一方面,主流文化也能规范古风音乐亚文化生态,通过泾渭分明的边界区割,防止其走入偏颇的死胡同中去。
(三)风格变质
商业化与主流化是引领古风音乐亚文化未来走向的两股强大力量,势不可挡又充满机遇和挑战。相比
之下,古风音乐亚文化风格的变质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问题。由于大部分创作者都不是专业科班出身,往往凭借天赋和灵感来编曲配乐,古风作品的质量显得良莠不齐。从粉丝的角度来说,亚文化圈层的重叠性导致其亚文化体思维的固化,正如胡疆锋教授所说,“青年亚文化是社会变迁和危机的症候和隐喻,为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社会病灶提供了象征性的’解决方案’”⑥,古风音乐爱好者也想为抵挡消费主义贡献一份力量,但他们只是试图在想象层面来解决这一问题。新媒介聚集的偏向性信息更为其营造出一个“拟态环境”。当然也不乏一些喜欢给自己贴标签的“假粉”,他们可能并不了解古风音乐亚文化,只不过想通过消费这种文化符号来标榜自己“古风青年”的身份,使得古风音乐亚文化独具风格的表达沦为了一场凸显个性认同的消费盛宴。
注释:
①蔡骐.从穷游亚文化看场景时代的新媒体赋权U].现代传播,2016(12).
②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⑷.
③蒋建国,化麦子.网络小清新亚文化的展演与魅惑[J].现代传播,2014(7).
④[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⑤[英]斯图亚特•霍尔,托尼•杰斐逊.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M].孟登迎,胡疆锋,王蕙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321.
⑥胡疆锋.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1).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生)
视听2019.03I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