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音乐在电影中的叙事功能——以《中国医生》为例
摘要:音乐是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简单的音画配,逐渐发展到音乐参与影片剧情创作,渲染氛围,奠定影片基调,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影片叙事等方面做一些功能性的表达,使影片更加具有感染力。中国首部抗击新冠疫情电影《中国医生》中的音乐结合疫情当下,贴合影片基于现实的艺术创作,表达了中国社会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伟大精神。本文着重分析电影《中国医生》的音乐在推动剧情发展、塑造英雄像、整合多线叙事等在叙事功能上具有的独特艺术特。
关键词:音乐 叙事功能《中国医生》
这首情歌唱给你听把你当做天上星>超女杨洋2020年初,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每个人都身处其中,真实经历这突如其来的世界性变化。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电影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是折射文化现象,反应社会现实的有效手段,具有传播范围广,受众易于接受的特点。中国的艺术家们在看到全民抗疫,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普通人,都表现出战胜疫情的信心,率先做出反应,以电影来保留这份真实的家国经历,记录中国社会在威胁人民众生命安全的重大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冷静、互帮互助的精神。电影结合当前抗击疫情的实际情况,以艺术再现的方式传递中国人民团结一致、
坚持抗疫不动摇的信心。这是电影与现实相结合,融合表现性强的音乐创作,用巧妙的散点式的叙事手法,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表达中国社会核心价值的一次艺术创作。
《中国医生》以武汉金银潭医院收治新冠病人为叙事中心,几组医生形象慢慢铺展开来,其中的音乐创作恢弘大气与铿锵有力交织,时而温馨舒缓,时而紧张急促,契合人物塑造与剧情发展,并使用回环往复的音乐表现手法推动影片叙事。在2021年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中国医生》获得了最佳音乐奖。评委会的评语为:《中国医生》在疫情肆虐的特殊背景下,在英雄浮雕式像的人物塑造中,以音乐将多线叙事有机地凝成一个整体;为营造叙事节奏、呈现声画关系的立体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影片营造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感人气质。
一、音乐的“互文”,推动影片情节发展
孟楠白月光影片一开始直奔主题,画外音是“12月30日,武汉市卫健委发布《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画面是武汉城市居民们沉浸在冬日祥和、热闹的氛围之中,背景音乐用电子合成的密集鼓点,紧张急促,和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奠定了影片新冠肺炎爆发之前的基调,把观众的视线吸引到影片叙事之中,电子合成的密集鼓点在影片之后的情节
启程吉他谱中多次出现,尤其是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病人的时候,广州支援武汉医生陶峻在救助新冠肺炎病人,影片开头的音乐重现。这种音乐在故事情节之中反复出现、连贯出现的形式,可以叫做音乐的“互文”,意即“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用这种方法达到串联剧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影片的叙事主线是散点式的,围绕救治病人这个叙事中心,各个叙事线依次展开,“互文”音乐辅助叙事的铺展。
当金银潭医院收治了大量新冠肺炎病人,改建病区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因此张竞予院长召开动员大会,需要抽调各个科室力量参与到改建病区之中,随着医护人员一句句“我报名”,坚定不移、“视死如归”,音乐表现上采用协奏曲的形式,突出几个简单的音节且反复使用,由弱到强,激昂有力,不断升华。这段反复的音乐还出现在医院涌进大量病人,缺少防护服、口罩等物资的时候,当收治的病人秩序稳定之后,防护服、口罩等物资到位之后,这段反复的音乐又出现,把解决问题之后的情绪推到高潮。这段“互文”音乐的使用,使影片剧情前后照应,形成了一个叙事序列:收治大量病人——需要抽调医护人员——防护服、口罩等物资严重不足——物资问题解决——病人情绪稳定。这个完整的叙事序列都由这段“互文”音乐来完成,熟悉的音乐在剧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响起,观众很容易想到影片前边的剧情,把故事串联起来,使剧情发展、叙事清晰明了,提高了观影感受。
在新冠肺炎肆虐之初,医生第一次遇见此病不明原因、无可奈何,只有极力抢救病人;感染新冠病毒的民众自我隔离;医生抢救病人之外的日常生活之中都使用了一段轻缓的钢琴曲,音乐的“互文”性再次体现。反复使用的音乐把生活和疾病串联起来,使叙事节奏具有充分的空间表达,不至于太紧凑或者太缓慢,在叙事安排上始终照顾受众的心理感受,叙事和受众具有了同一性,跟着音乐创造的情境,沉浸到故事情节之中。新冠肺炎的发展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从开始人们面对它的未知和恐惧,到接受疫情已经发生的事实,到严密的防护和政策,人们的心理慢慢平衡,从害怕到逐渐产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回环往复的音乐在这几个叙事递进阶段不断升华,使剧情前后照应、一步步推动剧情发展。
二、塑造英雄像、刻画人物个性
影片叙事采用时间顺序的叙事形式,即新冠肺炎发展的时间线来组织剧情,伴随着平静中略显紧张气氛的音乐,画轴式的一组组医生形象开始展现。虽然以时间线发展来展开剧情,但是围绕一个叙事中心——金银潭医院,医院接诊条件、收治病人情况、援助医生情况,都在这个叙事中心点上不断发散。音乐在塑造医生像的时候,遵从影片的叙事形式,用白描的手法,不过度注重出场人物的性格塑造,而是让出场人物在影片的叙事段落
上,以情节发展助推人物性格,使剧情时间线上塑造的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浮雕式”人物像的展现,本身带有一种庄重感和仪式感,人物形象浮动在眼前,使人们对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肃然起敬,通过音乐的渲染,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叙事情绪更加生动,更加助推影片叙事、剧情发展。音乐在叙事的节奏上,根据人物故事发展的脉络,协调推进,相辅相成。
新冠爆发,大量病人涌入,有医生建议医院不再接收病人,张涵予饰演的张竞予院长斩钉截铁地说:“要接,有多少接多少”;氧气瓶严重不足的时候,他又指示工作人员想尽一切办法弄到氧气,联系厂家马上扩容;需要抽调医护人员到改建病区、开动员大会的时候,他又表示“党员同志24小时待命”;当防护服、口罩等医用物资无法满足病人、医护人员需求的时候,他说抢也要抢回来;拍桌子给援助医生保证,医院不停电、不停氧。影片人物塑造以张竞予院长为主,当医护人员汇聚金银潭医院,情节的展开、人物矛盾的凸显,音乐都围绕张竞予院长,不断生发,最终落点在矛盾解决,团结一致。在这些叙事节点上,音乐铿锵有力、恢弘大气,在坚定之中透着一丝战胜疫情的决心。增加的女声吟唱,又把情绪渲染到极点,把张竞予院长的一次次铁血手段,对人民众生命负责的形象展现在大银幕之中,也让观众看到了面对未知的新冠病毒,院长的决心和难处。低沉舒缓的钢琴曲
又把他心酸无奈的生活表现出来,自己睡办公室、吃泡面,爱人周若菊感染新冠之后,病床紧张,没有容身之地,却要求助别的医院。影片着重刻画了以张竞予医生为代表的多个医生形象,音乐在塑造英雄形象的时候,避免了喧宾夺主,始终低沉舒缓、“轻吟浅唱”,使人物情绪更加饱满、性格更加突出。
广医一院援助武汉医生陶俊雷厉风行、做事大胆认真,音乐在塑造他的形象上,着力不多,但都以明快的风格把他积极向上、信心百倍的性情展露无遗。上海援助武汉医生吴晨光,家人得知他要走的时候,趁着温馨的家庭聚餐情景,和他一起喝“壮行酒”;文婷主任的孩子发:“妈妈,大年三十能回来吗”她也只能回复:“回不来了,对不起”,她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大家和小家之间,做着坚定的抉择,毅然选择留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前线。低沉的钢琴曲一直贯穿其中,节奏轻缓,使人们跟着音乐的情绪感受影片中人物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思想。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他们毅然决然投入到抗击新冠疫情之中,没有人知道疫情会持续多久,他们在期望中艰难前行,音乐在表现他们的思想的时候,平缓低沉,有一种聆听感,加深观众的感受。其他医生人物形象的塑造,音乐都在情感深处渲染医生对病人的深切关怀,尤其是杨小羊等年轻医生的成长,是在面对未知病毒、面对病人成长起来的信心,从不敢插管、手忙脚乱到充满自信、熟练插管,将人间的互助互爱,通过音童瑶的歌
中国好声音花房姑娘
乐表现的形式抽象化,并与人物行为深度融合,达到了音乐情感和叙事的内涵化升华。
三、音乐整合多线叙事
拍摄新冠肺炎疫情电影是中国的第一次尝试,是中国电影艺术的一次冒险,因为没有先例,拍成什么样,如何拍?怎么以艺术的形式达到最大的传播价值,使最广大的观众接受,怎么传达核心价值?尤其是在疫情还在不断地反复、发展的情况下,怎么表现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这一宏大主题?从何处下手,切入点怎么设定,关系到整个影片的叙事展开,以及怎么表现人物,都是棘手的问题。通过整个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创作人员从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时间为线索,整个影片在重要事件节点上,都把时间打在银幕上,观众可以直观感受疫情的发展情况以及国家的应对策略。影片以新冠疫情发展情况带出主要人物,带出叙事的多线索,主要有病人线、医生线、生活线、援助线等,多条线索并行。音乐在这里整合多线叙事,通过不同场景的管弦乐、钢琴独奏、大提琴独奏等,以小见大,起到消解宏大叙事的作用。音乐的介入使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这一宏大主题从一个个具体的小的事件中凸显出来,从小处表现宏大主题,使影片的叙事所承载起来的主旨思想不突兀、不空洞,避免面面俱到,有的叙事段落重点描述,有的进行简化,使影片思想合理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