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课(教案)
                                                                 
    题:  五月的鲜花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人数
学时
2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
学习运用设喻、联想、通感的方式来描写音乐的方法,品味文章诗意的语言。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理解音乐给人带来的震撼,以及对人生的意义。
感受文章浓郁的抒情气息。
3、运用目标
学习本文记叙和抒情相结合、记事和写人相互交织的笔法。
陈浩民穆婷婷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把写人记事、描写结合起来的方法,思考它对表达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同交流学习。
教学资源
PPT、网络资源
教学设计说明
 这是读本上的一篇音乐评论, 《五月的鲜花》的作者是徐州人——李皖。讲的是音乐对一个人的影响。有一个人成长的故事,有一段震撼心灵的爱情,也有对音乐专业的分析。而根据教材安排,教学重点其实是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感受艺术对人生成长巨大的影响力。作者详细地描述了《五月的鲜花》这首音乐的美妙旋律与深刻内涵,文中有很多对音乐的描写很生动,我设计这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以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实践(语文)
feeling good
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师生互动
情境导入
播放《五月的鲜花》,请同学谈感受。李皖先生是在读高一时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那么,他当时的感受如何呢?这首歌又给他带来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五月的鲜花》。
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引导。
探究新知
1、作者作品介绍
李晥,祖籍安徽,1966年生于江苏徐州,1985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现为《武汉晨报》副总编辑。业余从事音乐评论写作,为《读书》杂志专栏作者。著有《回到歌唱》《听者有心》《倾听就是歌唱》《李晥的耳朵》《我听到了幸福》
《民谣流域》等。
李晥说:“音乐是一个看世界的媒介。”人对世界的感受和认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音乐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感知力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或许还需要通过别人的引导,通过别人对音乐的阐释来帮助你打开音乐通向世界的大门,乐评人就是这个引导者。
按李晥的理解,“乐评最重要的,是一种打开世界的手段,打开了自己的感知力,世界无穷无尽地涌来,它的奥秘,它的美,它的秩序感,它的真理,全打开了。真正的乐评应该有这种境界,无论对作者还是读者都应该这样,应该说这才是它最高的价值。
《五月的鲜花》是一篇随笔,这篇随笔是围绕音乐而展开的,实际上也是一篇音乐评论,作者通过《五月的鲜花》这首歌,漫谈了音乐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在对这首歌和曲的细腻分析中,作者引领着读者走进它,并体会到音乐的阔达与神圣。
二、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竹笋    应和      契机    裹 挟
山麓    寒暄      嬗变    绚烂
缅怀    渗透      栽下    哀悼    拽
2、课文结构
文章叙述的是作者16岁时发生的一件事,在那一年,他听到了一首歌——《五月的鲜花》,于是他的“灵魂醒了”,灵魂被什么唤醒的?是被音乐。因为文章是一篇随笔,作者信马由缰、恣意挥洒,前后勾连非常紧密,整个文章浑然一体。文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9小节)写一个少年的灵魂被音乐唤醒。
第二部分(10—17小节)对《五月的鲜花》这首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三部分18—28小节)对这个将他引入音乐圣殿的老师的追忆,并为全文作结。
三、赏析文本
1、通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自己被音乐震撼的哪三个片段?请简要叙述。
难忘的事:
片段一:
      文章开头的夏天,作者围绕“圣  洁”选取了“白衣裳、蓝裙子、15岁青果子般的少女”的形象,突出了音乐给自己带来的神圣感。
片段二:
    自己在17岁时被音乐扯疼的灵魂,一个少年的内心与音乐碰撞,就像是风与风铃的撞击。
片段三:
《五月的鲜花》给作者带来的直指人心的感动,运用联想的方法,作者将视觉上的广阔与听觉上的舒缓打通。
2、文章写到了哪个人?写了几次?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ridersonthestorm难忘的人:文章两次写到了班主任李连军老师
第一次:
      介绍李老师是一位教外语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个文学和音乐的爱好者,他还喜欢运动,用英语和人对话。从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是一个新潮、浪漫的人,由他将《五月的鲜花》带到作者面前也是十分自然的。
第二次:
      写李老师是作者在13年后得知老师去世的消息。这位老师的一次偶然之举改变了作者的一生,开启了作者的音乐感悟之旅。
3、《五月的鲜花》为什么能超越时空,引起作者的感悟?
难忘的旋律
分析:
该曲的妙处就在于采用了C大调下行音阶的变形,造成极为舒缓、追忆的调子。在怀念、悠扬、悲伤的咏唱之后,曲调渐升至“抗战不歇”之最高音,这用词的强悍、壮阔和威武不屈,使得以哀悼而起的思绪,随着心绪的升腾渐至壮怀激烈的情绪。这歌曲既哀悼又激昂,既感伤又英武,既柔婉又坚硬,我们就在一种柔情万缕的婉约抒情中,不知不觉走进英雄主义的襟怀。号召我们后来者要怀着像这片鲜花一样一望无际的无限的缅怀,去追忆那些为了民族的延续献出自己生命的逝者。
作者用优美细腻的文字描写了《五月的鲜花》给他童年、少年直至成年的所带来的感受和心理变化,尤其是一首歌对一个人灵魂的唤醒,对一个人音乐人生的激活,在这篇文章中作了深刻的思考和回味。
四、探讨研究
1、出第一段中场景描写的句子,体会场景之美。
竹笋拔节    到处是阳光    天很蓝    云朵又大又湿    古旧的青教学楼         
校园里飘荡的歌声     
一白衣裳蓝裙子15岁青果子般的少女
这些景物体现了生命的律动,这是大自然的旋律,生活的旋律,其实也是最美的音乐。
2、探讨这里写《送别》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写出了作者对这首音乐的感受,指出了音乐对人生的影响。作者写的时候,把抽象的音乐感受形象地化为了具体可感的“白衣裳、蓝裙子、十五岁青果子般的少女”,这首歌给作者带来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圣洁”感。
3、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写了那个夏天的阳光、蓝天、云朵、古旧的教学楼和少女们齐唱《送别》的情景,这与下文有何联系?
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一个铺垫,作者围绕着纯洁、青春、阳光、美好,真正要突出的是一个16岁少年的灵魂在那一年醒了,他第一次意识到了音乐的巨大力量,音乐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灵魂。
4、作者为什么说“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灵魂醒了”?
因为作者到这时候才第一次意识到了音乐的巨大力量,音乐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灵魂。16岁以后的天壤之别就在于作者意识到了音乐的力量。
5、作者对音乐等艺术的认识是什么?
作者认为一个人真正“懂得”一种艺术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对艺术的感知会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产生,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才会有自觉的意识。童年可以喜欢音乐,但只是喜欢而已,欣赏力来自于人的成长、成熟。
6、如何理解“欣赏力的巨变”“我的灵魂突然地就被扯疼了”?
为下文蓄势,指出了音乐能深深触动自己灵魂是在17岁之后。写出了音乐对自己灵魂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感受作者用了一个比喻,那就是风吹风铃,风与风铃的碰撞,就是一个少年的心与音乐的碰撞,它把童年对音乐的懵懂、喜爱、神秘的感觉全部揭开了。
五、小组合作探究:
1、《五月的鲜花》是一首抗日救亡名曲,为什么这首歌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callmemaybe分析:这首歌是对一个人音乐的启蒙,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一个人灵魂的觉醒。一首在战争中诞生的歌曲,却在和平时期演唱,它平静、纯净、低徊、感伤而又激昂的曲调和优美的、不屈、无限缅怀的歌词,深深打动了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让这个少年从此懂得了什么是音乐,也懂得了什么是人生。
2、作者为什么要插入对李老师的叙述?
虽然李老师后来的生活与《五月的鲜花》并无多少关联,但因为这首歌让作者永远记住了他,并对他充满“仰望”。作者通过对李老师的描写,想传达给读者的是:人与人、人与音乐都是这样不期而遇同时也是十分珍贵的缘分。李老师的人生,就是音乐的人生,李老师指引的人生也是通过音乐感悟的人生。
3、作者分析这首歌带给欣赏者的客观感受的?
“似曾相识”来自记忆,是一种联想和通感,在察觉不到的时候,它带来了你过去的记忆,“是从时间的深海中捞起那份泛黄的久远的记忆”。
先看乐谱,作者分析说,它是谱是C大调下行音阶的一个变形,只一个小小延宕,就让人熟悉而又陌生,巧妙的变化让人辨不出原有的形态,音阶的上行或是下行是带着记忆,又修改了记忆,所以机密就是那种“似曾相识”。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分析,“因为它是C大调音阶的变形,所以它极为舒缓,而音乐上的舒缓正是视觉上的广阔相通”,“更何况是人声的合唱,进一步将声音的厚、泛音的宽这些声音的尺度化成了空间的尺度”,由音乐上的舒缓写到视觉上的广阔,用视觉表现出听觉,恰好又与歌曲的内容相吻合。
在歌曲中,词是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而曲子是表达内容的具体形式,它往往会给词增添更多的亮。阎述诗亲眼见证了学生们为抗日救亡运动不惜流血牺牲的场景,他一气呵谱成曲,曲词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一首深怀忧患与悲愤的而又带着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的抗日救亡歌从此诞生。
4、作者评价这首歌:“这真是一个奇迹!” 请结合文本进行说明。
当硝烟散去之后,当歌声响起,少年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鲜花和原野,这些和平的安宁的景象却会让人想起那些永远安眠于土地之下的志士们,更要“追忆哪些为了民族的延续献出自己生命的过去了的逝者”,音乐的曲调正符合“战争之后的寂静、动荡之后的和平、浩劫之后的安宁”。因此,这首歌的魅力恰恰在于,这并不是和平时期的追忆之作,而是战争中诞生的,一个战争中的人写给了许多年之后的和平中的人听,“这真是一个奇迹”。
化物语ed
六、文章特
(1)、运用联想、通感等手法来写音乐
文中由“五月的鲜花、开满原野”的歌词,联想到少年任意游荡的田野,万木复苏的春天,集体扫墓的薄雾的清晨,云龙山,烈士塔等童年的景象。
本文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写音乐。如由音乐上的舒缓写到视觉上的广阔,用视觉来表现听觉。
    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了《五月的鲜花》的优美动听。
(2)、语言流畅灵动、恣意挥洒
作者用抒情华美的文字细腻地描写了自己的情感变化和人生喟叹,文章看似随性却前后照应,层次清晰,情感跌宕,引人感慨,作者除了传递对这首乐曲的认识,还传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七、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随笔,作者用抒情华美的文字细腻地描写了《五月的鲜花》这首歌带给他的情感变化和人生喟叹,在对词、曲细致入微的分析中,在对一个老师的回忆中,作者对人生与音乐作了个性化的解读。一首歌可以是为历史而写,可以是为当下而写,也可以是为未来而写,一个人可以因为一首歌而改变,也可以因为另一个人而改变。整个文章看似随性散漫,但却一气呵成,互为照应,笔墨之间弥漫着浓重的抒情气息,而作者对音乐鞭辟入里的分析更是令人叫绝。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层次的划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课文
通过对意象的理解、把握,分析作者情感
小组讨论带动学生深入思考学会解答问题
总结联想、通感等手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师生共同探讨,师启发,引导,并总结
师生共同探讨,师启发,引导,并总结
例题分析
《五月的鲜花》是一首抗日救亡名曲,为什么这首歌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这首歌是对一个人音乐的启蒙,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一个人灵魂的觉醒。一首在战争中诞生的歌曲,却在和平时期演唱,它平静、纯洁、低徊、感伤而又激昂的曲调和优美的、不屈、无限缅怀的歌词,深深打动了一个16岁的少年,让这个少年从此懂得了什么是音乐,也懂得了什么是人生。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突破重点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检测反馈
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五月的鲜花》这部作品的?
作者是从歌的内部分析起的,他以自己“似曾相识”的感觉为突破口,从这首歌曲的乐谱(音阶的特点)、节奏的特点分析到作品带给自己的主观感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由客观到主观,逐步深入,最后还意犹未尽的分析了这首歌的一些细节,由此得出结论:“既哀悼,又激昂;既感伤,又英武;既柔婉,又坚硬。”
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师生共同研讨
总结提升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翼をくださ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