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thern Music
古筝义甲演变与筝乐发展初探
等你 alin
赵  婧
(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摘要】筝在近2700年的发展中,除形制的改良、演奏技术的发展和筝乐创作的不断丰富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古筝义甲的演变。“工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义甲是弹奏古筝不可或缺的“器”之一,本文将以各历史时期为发展顺序,阐述筝和义甲演变的关系。
李晓峰老公【关键词】古筝;义甲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筝是我国古老的乐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流行于秦地。汉代刘熙《释名》中有“施弦高急,筝筝然也”的记载。这里的“筝”通“铮”,“筝筝然”,即理解为金属拨奏琴弦所发出的声音,筝也因此而得名,又因为筝的历史悠久,称为“古筝”。历经2700多年的发展,筝不仅保留了其音优点,在表现力上也有了质的飞跃,这些变化除了筝形制的改良、演奏技术的发展和筝乐创作的不断丰富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古
筝义甲的演变与发展。“工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义甲是弹奏古筝不可或缺的“器”之一。筝本身的发展和义甲的演变是相互促进的。以下,将以各历史时期为顺序,详细阐述这一关系。
一、古代时期
佩戴义甲弹筝古已有之,出土于秦始皇陵的义甲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筝义甲,材质为银,外圈布满小孔,弹奏时用条状的动物皮固定外戴于真甲上。早期的筝演奏技术较为单一,演奏形式以弹唱为主,公元前237年,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描述了筝歌的生动场面:“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庾澄庆好听的歌随着汉代相和歌的兴起,筝已不是单纯为歌唱伴奏的乐器,而是相和歌的前奏和间奏中的主奏乐器,器乐化形式已经颇具雏形。由相和歌产生的“但曲”推动了古筝演奏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黄老弹》《飞龙引》等筝独奏曲。
东晋、南北朝继相和歌产生的清商乐中,筝更广泛地用来演奏吴歌和西曲。著名的吴歌《上声歌》,就是由于筝使用了“上声促柱”的手法而得名;而《采莲》《乌夜啼》等西曲也是筝常演奏的代表性曲目。南朝时期的《梁书》之《羊侃传》道:“有弹筝人陆太喜,著鹿角爪、长七寸,古之善筝者不独此也。”这是目前关于佩戴义甲弹筝最早的记载。这个时期也有银质义甲的记载,隋炀帝诗《望江南》一句“檀板轻声银甲缓”。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适应古筝演奏技术和演奏形式的发展,义甲在保留
了银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骨制义甲,对长度也有了较为明确的记载。
九拍小子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产生了演奏清商乐的十二弦筝和演奏雅乐的十三弦筝。燕乐的兴盛促进了筝乐发展,《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伊州》等,也都被吸收为筝独奏曲。开成中扬州崔氏女所弹的十首筝曲《迎君乐》《槲林叹》等都是二十八至四十几段的大曲;调名有正商调、小石调、双柱调等。《乐府杂录》记载筝有宫、商、角、羽四调,临时移柱用于二十八调,而民间筝乐的调弦法还不止于此数,白居易在其诗《邓舫张彻落第诗》中写到“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足见唐代筝乐在民间普及程度之高。关于义甲,明确的文献记载有《旧唐书·音乐志》:“轧筝,以片润其端而轧之;清乐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陈饧《乐书》之《五弦筝十二弦筝十三弦筝》云:“而唐唯清乐筝十二弹之为鹿骨爪长寸余代指,他皆十三弦。”唐代也有佩戴银甲弹筝的记载,李商隐《无题·二首》的咏筝诗写道:“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唐筝丰富的演奏形式和宏大的曲子结构,堪称传统筝乐的顶峰。随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唐筝远传至边陲域外。敦煌民间女诗人宋家娘子在《春寻花柳得情》写道:“美人林里趁鸦儿,银甲花间不觉遗。”这不仅说明在西北地区有筝乐,且使用银质义甲。至宋代,宫廷燕乐中保留有筝独奏,领奏、合奏等多种形式,不得不说唐筝的影响力深远。
元明时期,戏曲与说唱音乐的发展对筝乐有着很大的影响。明代筝弦已增至十四、五弦,音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明代中叶北方流行一种以筝、琵琶、三弦、二胡等乐器合奏与伴唱的“弦索”,曲目有北词清弹六十余套。这种传统表演方式,后来一直沿传到近代。清代文人荣斋编写的《弦索备考》一书
收录“弦索”曲目13首,并详细记录了演奏指法。
二、近现代时期
张韶涵mp3
近代,形成了河南筝、山东筝、浙江筝、潮州筝、客家筝等五大传统筝乐流派。河南筝作为河南地方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方法,诗中写道:“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踢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推揉按颤自悠然。”其中“勾摇踢套”指右手的演奏技法,河南音乐多铿锵有力,为适应这些演奏技法,义甲就须采用外戴的方法,在义甲材料的选用上,使用动物骨,甚至铁制的材质,使声音扎实有力。
加州旅馆 老鹰乐队18  Northern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