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作品吉他演奏介绍
1. 圆舞曲作品第34号第1首:
原曲为降A大调,是作品34三首华丽圆舞曲中的第一首。在这三首圆舞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肖邦的抒情诗式的风格。尼克斯评价:“16小节的序奏是何等的快速啊,而且接着出现的舞蹈精神又是何等优异的表现。乐曲由四段及序奏,尾声组成,序奏是急速的;第一段有回转的运动感;第二段中仿佛能看到衣随着舞蹈圆圆地掀起;第三段雄壮的;第四段非常迷人;最后的尾声是光辉而灿烂的。
2. 圆舞曲作品第34号第2首:
原曲为a小调,肖邦自称这首圆舞曲为忧郁的圆舞曲。乐曲一开始即象风笛吹奏似的低音长音为背景,在内声部出现一首悠长的旋律。全曲在优雅的情形下隐藏着忧郁。并具有斯拉夫民族的民间风格,这在一般圆舞曲中是很少见的。
3. "小狗"圆舞曲作品第64号第1首:
原曲为降平凡人生D大调,又称为一分钟圆舞曲。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养着一只小狗,它经常喜欢飞快地旋转着追逐自己的尾巴。乔治-桑请肖邦把小狗的这个可爱的动态用音乐表现出来,于是
肖邦便写成了此曲。乐曲的篇幅短小,速度迅急,一气呵成。4小节的引子之后,在圆舞曲的节奏伴奏下呈示带有旋转感的主题,这一旋转的旋律线不断反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调皮的小狗团团转的动态。接着,乐曲出现了甜美抒情的中间部主题,轻松而悠闲。最后再现旋转不停的开头部分
4. 圆舞曲作品第64号第2首:
原曲为升c小调,是肖邦在去世前两年创作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其节奏近似玛祖卡舞曲,是一首典型的圆舞曲抒情诗。乐曲用三段体构成,一开始便是洋溢着悲难的主题。接着是急速的运动,它不是以往那种华丽的性格,而是软弱的没有生气的旋律。进入中段后情绪明朗了一些。但是很快又出现忧郁的气氛。在回旋运动之后,反复开始时的主旋律,乐曲在焦躁不安中结束。
5. 圆舞曲作品第64号第3首:
原曲为降A大调,充满了明朗喜悦及祝福,旋律非常优美。由三段体构成,在肖邦的圆舞曲中是属于少见的多样性调式构成的乐曲。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最后是短小的结尾。
6. "离别"圆舞曲作品第69号第1首:
原曲为降A徐若晗的个人资料大调,这首以离别而著称的圆舞曲有一段轶事:1835年,肖邦从巴黎到德国累斯顿时,与童年时代的好友玛利亚小相遇。这时玛利亚已是一个美丽热情的少女,不论是钢琴,声乐或作曲都有相当的基础。他们追忆往事,不禁互相倾慕,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后因家庭之故,玛利亚最终拒绝了肖邦的求婚。离别时,肖邦为玛利亚写下了这首圆舞曲,并在乐谱的扉页上亲笔提了离别字样,乐曲因此而得名。为了回忆这段美好而甜蜜的往事,肖邦生前一直没有发表此曲,将它珍藏在身边。
乐曲的旋律优美,极富有魅力,并有着忧郁,愁闷的回忆。采用三部曲式。从弱拍开始模进下行的主要主题,委婉深沉,如同一首情真意切的恋歌,蕴藏着无限的爱慕和思恋之情。这一甜蜜的旋律经发展渐渐变得富有激情。随后呈示运用变音的半音进行和大跳音程后下行的曲调,使乐曲情绪更为激动,表现肖邦对往事的深切怀念。中间部分转回原调,奏出略含伤感的中间部主题。这个主题的旋律起伏较大,但仍保持着真诚的抒情特点,其宛转如歌的曲调使人感觉到离别的忧伤和悲凉。最后,乐曲简单地再现第一部分,结束了这首缠绵悱恻的圆舞曲。
7. 圆舞曲作品第69号第2首:
原曲为b小调,作于肖邦19岁时,当时他对巴黎还不熟悉,思乡的情绪充满在乐曲中,全
曲到处出现伤感。乐曲中有明显的玛祖卡风格。
8. 夜曲作品第9伤心太平洋 任贤齐号第1首:
原曲为降b小调,是肖邦最初发表的夜曲,但是却是非常优美,情绪丰满的作品。尼克斯说:充满了梦中饱满的甜蜜欢乐。那是把黄昏,夜的寂静以及从这些产生出来的,统统给表现得淋漓尽致。乐曲用甚缓板,三部曲式,中段的旋律非常甜美,此曲的魅力也在此。
9. 夜曲作品第9号第2首:
原曲为降E大调,是肖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吉他等乐器的独奏曲。全曲有三个主题素材,以行板速度呈示的第一主题恬适华美,犹如表情丰富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调。这一主题在整手乐曲中反复了三次,情绪连贯,但是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很大,具有较强的即兴彩。在第二主题中则注重于速度的变化,接着再现的第一主题,其即兴特点增强,整个乐句的装饰性变化使旋律成为斩不断的情丝,诉说着内心的甜蜜和辛酸。以上两个主题重复一遍后,出现了第三主题,形成临近结束的气氛,第三主题变化重复后,出现富于热情的华彩段落,最后,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10. 夜曲作品第27号第1首:
原曲为升c小调,是肖邦夜曲中最阴郁,最壮大的一首。哈捏卡说:中段有着贝多芬的风格。乐曲虽然短小,却充满了肖邦的天分,可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他顶峰时期的杰作。库勒普斯基说:在此我们的肖邦完全脱离了菲尔德风格,肖邦的诗情穿上了厚厚的魔术外衣。乐曲是甚缓板,在六连音的伴奏下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这段旋律经过种种转调后,不安的情绪越来越剧烈,一进入速度转快的中段,当即出现悲痛的第二主题,逐渐获得力与热转变为憧憬的明朗世界。
11. 夜曲作品第32号第1首:
原曲为B大调,旋律甜美,没有戏剧性的效果,不过有着温雅的情绪和亲切的感觉。库勒普斯基说:此曲要象莫扎特的咏叹调般简朴。它在音乐上的特征是旋律经常中断,突然地插入延长记号,然后是优美的装饰乐句而终了。最后的尾声以非常剧烈的姿态及强烈的热情兴起,这也是此曲最有价值的地方。自始自终用行板。
12. 夜曲作品第32号第2首:
原曲为降A大调,缓板,三部曲式。第一主题同上一首夜曲一般优美,梦一般的单纯。在
叶倩文老公第二主题出现的同时,先前沉静的气氛完全改变,成为暴风雨般的热情,在这种激动结束后,第一主题再现。
13. 夜曲作品第37号第1首:
原曲为タイナカサチg小调,自始至终用行板。库勒普斯基曾给这首乐曲取名为《乡愁》,是在第一段之后,经中段的圣咏合唱,然后再现的三部曲式。
14. 夜曲作品第55号第1首:
原曲为f小调,内容阴郁,充满伤感。库勒普斯基说:悲伤逐渐筑高,成为失望的叫喊,随后因希望而缓和。库拉克表示:让人想起一位离开自己所爱的家庭,所爱的人们。寂寞地,悲伤地在旅途上的流浪者。中段是进行曲风格,犹如在说,前方需要鼓起更大的勇气,也富于热情。尾声是终于到达目的地时的感恩心情。乐曲用行板,三部曲式。第一段经过转调在中段 情绪转为激情,速度也逐渐加快,经各种转调后,再现第一段进入尾声。
15. 玛祖卡作品第6重来 歌词号第1首:
原曲为升f小调。作品6中的四首玛祖卡是肖邦初次在国外出版的作品,也是肖邦开始脱离少年时代的习作领域,成为真正的音乐家,发挥了他独特个性的作品。这首曲子是这组作
品中最具旋律性,带有忧郁情绪的曲子。乐曲的构成类似具有两个插部的回旋曲。其中第二插部是诙谐轻快的,极为爽快,就象是乡村里的人们在围着跳舞的情景。
16. 玛祖卡作品第6号第2首:
原曲为升c小调,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在此有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发展,他在这里把乡野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乐曲由三部曲式构成,中段是活泼的乡村风格的意思。
17. 玛祖卡作品第6号第3-4首:
原曲各为E大调和降e小调,前者就象是在乡间看着年轻的男女们有趣的舞蹈,和声丰富,节奏生动。后者是一首非常短小的乐曲,就象是打草稿一样,乐曲中有一种忧郁的情绪
18. 玛祖卡作品第33号第1首:
原曲为升g小调,被认为是肖邦中期的杰出作品。舒曼对此表示:肖邦的形式逐渐鲜明,轻快。或者说我们的肖邦已经习惯于他的风格。不论是谁都会很快地被这些玛祖卡迷上。这首曲子有着单纯而富于冥想的旋律,乐曲虽短,但却成熟。
19. 玛祖卡作品第33号第4首:
原曲为b小调,有人为此曲配了两个故事,其中的一个是诗人巫吉斯特的诗《龙骑兵》:一个士兵在酒店与一小邂逅。不久小离店而走。可是她的情人以为是受到欺骗遭遗弃,失望之余跳水自尽寻求解脱。诗的最后是钟声响吧!响吧!响吧!马儿会带我到水底!。乐曲非常优美,是同类作品中最为人们亲近和喜爱的作品。
20. 玛祖卡作品第50号第2首:
原曲为降A大调,是贵族的玛祖卡,是完整的典型作品。其旋律特别华美。由复三部曲式构成。
21. 玛祖卡作品第67号第4首:
原曲为a小调,是肖邦玛祖卡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的旋律特别优美,在肖邦生前没有发表而成为遗作,实在不可思议。
22. 前奏曲作品第28号第4首:
原曲为e小调,是真正的珠玉,能使肖邦以诗人的名字永垂不朽。乐曲是以两个音为动机,以及伴奏的和弦不断变化,反复而作成的。其中的半音阶的进行,巧妙地表现出忧郁感情的动态。这首乐曲和下面一首乐曲一起于肖邦的葬礼时,在巴黎由马丁路易的风琴所
演奏。
23. 前奏曲作品第28号第6首:
原曲为b小调,是肖邦与情人乔治-桑在西班牙马略卡岛的修道院疗养期间创作的两首带有雨滴特征的前奏曲中的一首。全曲的基调始终表现出阴郁的彩,在高音部的单调的声音中,真实地模仿另人心烦的雨滴声。低音部轻轻地奏出充满愁绪的旋律,这一旋律哀婉缠绵,充满着对往事的无限怀念和凄苦忧伤的心情。乐曲最后在孤寂伤感的气氛中结束。
24. 前奏曲作品第28号第7首:
原曲为A大调,俄国著名舞蹈家福金曾用这首前奏曲作他所创作的舞剧《仙女》的前奏曲。乐曲用行板,篇幅短小,由八小节的主题及其变化重复构成的乐段组成。宁静的主题如同一首柔和抒情,略带愁意的短诗,又带有玛祖卡舞曲的特点。最后在恬静的意境中结束。
25. 前奏曲作品第28号第11首:
原曲为B大调,是一首轻快的作品,有浓厚的肖邦风格。弹奏时不应太快,因为这首乐曲
中的柔软性与独创性和快速进行的乐曲并不一致
26. 雨滴前奏曲作品第28号第15首:
原曲为降D大调,伴奏声部不断重复的属音生动而逼真地模仿了单调的雨滴声,中段部分是在描写马略卡岛修道院阴森的回廊及祈祷者,仿佛看到了深夜僧侣们搬运着他们同伴的遗体赴它界安息的行列。又让人想起乔治-桑所说:肖邦恐惧于修道院之充满了亡灵。这中段部分就象是恶魔在对我们张开狰狞的面目。而最初部分的回归,犹如驱逐了恶魔,给我们重新带来了新的,自由的新鲜感,在幻想与恐怖之后充满了清爽及优美。
27. 前奏曲作品第28号第17首:
原曲为降A大调,是类似门德尔松的无词歌那种甜美的乐曲。曾经有人问门德尔松对这首乐曲的看法,他说:我非常喜欢,但是喜欢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喜欢,都是我回答不出来的。只是以前无论如何,我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这一点是可以确认的。乐曲欲五个乐段组成。
28. 前奏曲作品第28号第20首:
原曲为c小调,是肖邦对他亲爱的祖国历史的一瞥,它表达了忧愁的情绪,几乎象是一首葬
礼中的挽歌,然而对不远的未来还寄托着一丝希望。整首乐曲都使用弱奏,以最初的一小节为动机,经过反复处理而构成的音乐。
29. a小调圆舞曲:(遗作)
此曲是肖邦年轻时代的习作,旋律忧郁而高雅。
30. "离别"练习曲作品第10号第3首:(主题)
原曲为E大调。据肖邦的学生回忆,当肖邦在完成此曲后曾兴奋地说,这是他一生中所作的最优美的旋律。一次当他的学生正在弹奏这首乐曲时,肖邦突然抓住他学生的手臂,激动而深情地喊道:啊,我的祖国!以作者生平为题材的法国30年代的电影《离别之歌》曾以本曲为主题曲。主题悠缓如歌的旋律,柔美深沉,带有明显的沉思彩和淡淡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