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之歌,异曲同工——《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
教材分析
清平乐结局
《芣苢》和《插秧歌》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单元主题是“劳动”,这和2019年的高考作文主题一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部分也要求学生具备“劳动意识”,课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树立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两首描写劳动的诗歌,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穿越时空的魅力。除了主题的魅力,还有艺术方面的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晓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学习时除了反复诵读,还可以融合音乐学科的艺术表达,感受其中艺术魅力。
学情分析
1.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辉煌灿烂的科技文明,劳动推动着历史车轮向前驶进。“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然而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多种形式的劳动与学生的实际
生活有一定距离,许多学生的劳动意识越来越淡薄,他们有的不理解劳动,有的不愿意劳动,有的甚至不尊重劳动,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需要被唤醒。如何在语文课上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体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这是我们要思索的。 
2. 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诗经》中的一些作品,对其“重章叠唱”的手法有所了解,但不一定理解其艺术魅力;而《插秧歌》的民歌手法,无论是比喻的生动形象,还是叙事口语化的亲切自然,在单纯看文字的情况下也较难欣赏。应在教学设计中与音乐学科融合,以更为生动的形式调动学生们的直觉感受,从而把握其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结合注释,有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并将其与音乐的诠释风格结合,进行鉴赏。
3.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够就不同作品展开比较阅读,形成有逻辑的思考。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劳动的辛苦与光荣,从而愿意劳动、热爱劳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比阅读,感知诗歌在表达同一主题时不同的艺术特。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 ,结合课后学习任务,深入感悟劳动辛劳和荣光。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明确任务
让我们一起观看两段歌曲视频,注意品味感受两首歌曲的异同(播放《船工号子》和《采茶舞曲》》片段。学生观看聆听)
问:两者都是什么情况下唱的歌?(明确:劳动)
问:两首歌曲带给你什么不同感受?(明确:一个磅礴有力,力量、有劲、激越;一个青春跃动,欢快、活泼、柔美)
总结:两首音乐作品在同一主题下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趟我们走进第6课,读读《芣苢》《插秧歌》又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二、比较阅读,方法指引
在第一单元我们进行过诗歌的比较阅读。请一位同学带我们复习一下比较阅读的方法。
内涵段子滴滴滴暗号我是真的不完美(学生说,教师适时点拨,课件呈现)
三、品读诗歌,比较异同
1.齐读两首诗歌。问:两首诗歌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主题相同,都有动作描写。
2.既然是劳动,动作描写不能少。那么《芣苢》中你看到了哪些动作描写?
采、有、掇、捋、袺、襭
这六个动词能否调换顺序 ?
(结合课前的学习任务单,快速梳理、明确)
再读《芣苢》,将动作的变化用重音强调出来,读出情感。(课件展示诗歌文本,动词重点标示出来,情感口头提示)
芣 苢
快男李炜
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发现的惊喜)
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干活的卖力)
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丰收的喜悦)
我们刚刚重点关注了这首诗歌中的动词。现在我们把其他部分重点标识,你发现了什么?
为爱犯罪明确:形式齐整,每两句只变换一个字。重章叠句的效果:回环往复
3.问:《插秧歌》有哪些动作描写?
抛、接、拔、插 等
追问:一家四口齐上阵。用一个字概括场面特点?
明确:忙。
那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劳动的繁忙?
明确:颔联比喻(追问 为什么把农活的场面比喻成战场?)——形象生动,表现出雨中抢插的热烈场面, 尾联口语化——亲切自然
再读《插秧歌》。男生读前两联,女生读后两联(也可以视情况挑一名学生用方言朗读最后一联 )
插秧歌  (轻重读,体现力量和战斗的紧张)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4.小结
同是劳动之歌,它们写法不同,却同样工巧,这就是“异曲同工”。
四、古诗新唱,异曲同工
问:如果要用乐曲演绎这两首诗歌,我们应该分别选取什么样的曲调?
(明确:《芣苢》各章节旋律相近,《插秧歌》旋律要紧张一点)
播放由冯老师提前谱曲、吟唱的音频,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的手法的艺术表现魅力。
教师总结:
劳动的场景不仅在古代,也不止存在于诗中、歌曲中;我们现在也有许许多多的劳动者,劳动就在我们身边。
劳动充满了辛劳,但劳动也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刚刚读到、欣赏到的文学、文艺作品,就是劳动的精神财富之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管你以后是“劳力”还是“劳心”,都能用汗水洗去懒惰的污垢,让荣光照亮最初的梦想!
学生齐读:
“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习近平凤在江湖主题曲
作业:方法巩固,劳动传承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阴霪(yín),连绵不断的雨。②一竿:指太阳升起的高度。③博:求取。④村酤(gū),农家自酿的酒。酤,酒。⑤廪(lǐn),粮仓。
1.《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绘了什么画面,表达了什么主题?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描绘了诗人与亲人抢收小麦的情景;表达了劳作的繁忙与辛苦。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的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诗歌紧扣“阴霪”和“晴日”两种不同景象展开对比。麦收时节,接连三天的阴雨,让打麦场遭到破坏而无法使用;而天气转晴,红日初升,给农人们带来了希望。诗歌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通过晴日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板书设计
劳动之歌,异曲同工
《芣苢 》: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插秧歌》:比喻——形象生动
叙事口语化——亲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