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全国京剧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北京京剧文化现状调查报告一剪梅费玉清
  北京京剧文化现状调查报告
  320XX060151对外汉语曾建
  前言:京剧又称京戏,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
刘若英和陈升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与豫剧
、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为榜首)。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剧作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其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北京文化。京剧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被国家认定为国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加快,京剧这种传统的文艺及信息传播方式,已逐渐被其他的娱乐形式所取代。
  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想对于京剧说一些自己切身的感受。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我想京剧作为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在当下的青年人当中已经非常
我知道我是一个已经过气的歌手>love story歌词  缺乏众基础,现在热爱京剧的人主要还是集中于老年人以及那些中年票友。而我们这代人一般来说都对京剧缺乏了解和接触,更不用谈喜爱了。我们能上网能看电视,能玩游戏,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相比于京剧而言,显然这些东西更加符合我们当下年轻人的胃口。当下的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人都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很少有人会喜欢那些冗长的京剧节目,快餐文化显然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少,随着时光的流逝,如果我们这代人逐
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那么可想而知,京剧的众基础是少之又少的,而缺乏众基础,显然京剧是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的。
  现在京剧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新的观众.昆曲在南开大学的火暴场面值得思考。观看的大学生还是占多数,不管他们中凑热闹,好奇或者附庸风雅的人有多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欣赏古典戏曲艺术了。京剧也要大力展开走入青年,走入大学的活动.先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声腔特点,在引导他们了解京剧的内涵.慢慢地,京剧艺术会进入部分年轻人的心中的,如果一百个人中有一个人开始喜欢京剧,那这个比例也是非常大的.
惯性背叛歌词  各项政策举措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京剧振兴方面陆续实施了京剧音配像工程、开办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举办京剧艺术节以及各类艺术活动、比赛和展演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和举措积极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繁荣。20XX年,文化部对全国京剧院团进行了全面评估验收,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和17个省级重点京剧院团。随后,
  文化部制定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并与财政部设立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专项资金”。截止今年7月,财政部、文化部共资助国家重点京剧院团2950
万元,实施了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计划,资助国家重点京剧院团新剧目创作及进校园演出,并资助京剧院团赴国外演出。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京剧院团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传统继承和艺术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成绩,表演人才培养的成果开始显露,演出场次和收入有所提高。
  综合来说,京剧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发展还是挺可观的,但是同时也存在的很多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京剧得学会创新,让他能够更好的被当代青年人所接受,毕竟时代在变,京剧如果不加以创新,只能被时代所淘汰。
  篇二:京剧的发展过程
  京剧的发展过程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年间(1876年)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他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从乾隆55年徽班进京到道光末年,历经几辈人的努力,发展成为今天的京剧艺术。
  清乾隆55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记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道光22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薄》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55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8年(1803),迟于三庆13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乾隆、嘉庆年间,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是达官贵人的天堂,各地商人也纷纷建立会馆、商号。四方的艺人聚集在这里,以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京城舞台上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发挥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及其舞台艺术(:全国京剧发展调研报告)体制,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四大徽班”在艺术和经营上各有侧重点,能够发挥专长,比如,三庆以“轴子”(连日接演新戏)取胜,四喜以“曲子”(善唱昆曲)取胜,和春以“把子”(善演武戏)取胜,春台以“孩子”(童伶)取胜。
  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据优势。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他向京剧嬗变的过程,这一嬗变的完成,主要标志为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当时,三庆班程长庚、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和春班王洪贵等常演的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定军山》、《击鼓骂曹》、《扫雪打碗》等,与嗣后京剧舞台常见的传统剧目已大体相同。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谭心培成名以后,京剧才算形成。理由是到那时皮黄戏从音乐、表演到唱念的字音、声韵才具备了严格的规范,而在此之前,仍属徽调范畴。
  咸丰、同治年间,随着商旅往来及戏班的流动演出,京剧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特别是上海,京剧在此繁盛一时,很多京剧名家来这里演出。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日臻完善发展成为唱腔优美、行当齐全、化妆考究、表演规范的艺术体系。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有:张常胜、刘赶三、程长庚、时小福、谭心培、郝兰田、余紫云、杨月楼等,清代画家沈蓉甫称之为“同光十三绝”。
周杰伦 说好不哭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
  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京剧艺术的综合性
  它是在数百年的形成过程中吸取了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戏等各种形式经过长期组合,把歌、舞、诗、画熔为一炉并逐渐达到和谐统一的结果。这也就使我国戏曲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故事演歌舞"的)的表演特征。
  脸谱的起源
  京剧脸谱起源于生活。每个人面部器官的形状、轮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面部肌肉,纹理与人物的年龄、生理、经历、生活的自然条件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常说的人的脸,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既是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的揭示和生理特征的表现,又是确定脸谱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脸谱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演义小说和说唱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夸张、形象的描写,也是京剧脸谱的依据来源。如关羽的丹风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等,所有这些描写,都被戏曲化妆吸取下来,在京剧舞台上的表现尤为明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