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托斯蒂歌曲集》创作艺术价值田震 那英
作者:张永凯
greenday吉他谱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
    张永凯
李安 中国好声音    [ 内容提要 ] 在艺术歌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大量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比比皆是。在众多优秀经典的艺术歌曲作品中,意大利作曲家保罗·托斯蒂创作的艺术歌曲越来越受到表演者的青睐和推崇。保罗·托斯蒂毕生专注于创作声乐室内乐,他的创作在意大利声乐艺术发展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沧海遗珠,等待音乐爱好者去研究、探索。本文选取了《托斯蒂歌曲集》中的部分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音乐风格、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分析,窥探其艺术歌曲创作的价值体现。
    [ 关 键 词 ] 保罗·托斯蒂/歌曲创作/歌曲集/那坡里民族音乐风格/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8)02-0119-9
    引 言
    在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陶醉于享有完美盛誉的歌剧艺术中,对于大众音乐文化和团体报以迟疑甚至否定态度。在意大利,人们对于新生流派和创新艺术的渴求早已麻木不仁,大众一直坚定地用更为严格的文化规范来衡量艺术作品。再加之动荡不安的欧洲社会环境对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艺术潮流的主流影响以及欣赏者们的艺术品位自然变化等多种因素,导致一些艺术流派和作曲家颇受争议。托斯蒂生不逢时,也不能幸免。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最伟大的音乐评论家安德烈·德拉·科尔特在 1936 年的《音乐史》一书中否定了托斯蒂的成就,声称他的作品《玛莱卡莱》比其所有其他作品加起来更有价值。 正是这些在意大利音乐理论界对托斯蒂尖锐而轻蔑的评价, 致使他被列入了非主流 (unusualmusical cases)音乐作曲家的行列。这样的宣判对托斯蒂来说是严酷残忍的。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以及音乐沙龙的诞生,所有音乐作品的命运重燃生命力。
    对于托斯蒂而言,他的作品从资产阶级和贵族沙龙流向了音乐厅、录音演播室,并被收录在许多歌唱家的专辑中。但这些并没有使托斯蒂的作品得到足够的尊重,也没有相应专业的音乐理论调查研究。直到最近几年,他的作品才被音乐评论界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其作品的重新审视和研究热情才被激发出来。
    托斯蒂的歌曲具有旋律细腻抒情、音乐形象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等创作特点,最为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中体现了那坡里民族音乐风格。这部出版于 2007 年的《托斯蒂歌曲集》收录了其经典的 30 首艺术歌曲作品,笔者有意通过对这 30 首作品中的部分代表作品的分析,阐释托斯蒂歌曲的艺术价值。
    一、托斯蒂生平及作品简介
    1846 年 4 月 9 日托斯蒂生于奥托纳,在当地圣托马索大教堂接受了早期音乐培训。1858 年开始在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与作曲。1866 年他返回奥托纳,担任教堂唱诗班主管,并创作了一些圣乐,当时他的独特作品被作为一个流派保留。1870 年在罗马结识了乔万尼·斯甘巴蒂,有机会步入了罗马的音乐界和贵族阶层。1875 年,托斯蒂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歌唱教授首次来到伦敦,当时威尔第也是众多崇拜他的人之一,举荐他作教师。1880 年他永久定居不列颠首都,做了比阿特丽克斯和玛丽两位公主的歌唱老师。1912 年托斯蒂返回了意大利罗马,于 1916 年 12 月 2 日在罗马去世。
    托斯蒂是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创作者,是集歌唱家、教育家、钢琴家、作曲家于一身之大家,却毕生致力于创作室内乐声乐作品。笔者认为正是这些多重身份造就了其声乐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而不可超越。其创作的作品《小嘴》、《玛莱卡莱》、《最后的歌曲》、《理想佳人》等都极具艺术魅力,被帕瓦罗蒂、卡雷拉斯、多明戈等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收入专辑之中,其中《小嘴》更是卡鲁索心爱的加演曲目。
    二、托斯蒂作品中那坡里风格的体现
    那坡里,又名那不勒斯。这个名词在音乐历史中的地位显著,在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那坡里成为了最令人瞩目的欧洲歌剧中心。其歌剧的音乐风格大致分为两种:1. 正歌剧:多描写英雄,旋律技巧
怨天怨地怨自己性强——多用跨度较大的音程与音阶化的短句结合,节奏多以切分和前长后短为主;2. 喜歌剧:多描写平民生活或小人物,旋律规律运动,仍有级进旋律运用、曲式较清晰,多采用明朗的大调。在其发展历史中,也出现了一种咏叙调, 多表现悲戚、 伤心情绪。 与此同时, 那坡里的民间音乐也对歌剧音乐产生了一定影响,两种音乐风格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
    那坡里发展的主要音乐形式就是歌剧,对其他音乐形式如器乐、室内乐等,虽然也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而托斯蒂却把那坡里音乐的风格融进了艺术歌曲中。众所周知,艺术歌曲在结构和旋律上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但其魅力和价值并不逊于歌剧咏叹调。因此可以说,托斯蒂把那坡里音乐风格展现在更为广泛的平台之上,对其民族音乐的发展及发扬起到了举足轻重、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在《小嘴》中,钢琴织体伴奏上就运用了前长后短的节奏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托斯蒂艺术歌曲中,钢琴织体伴奏写作十分考究,占有重要的地位。较其他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而言,他的钢琴伴奏织体更像是背景音乐,营造出相应的情绪氛围,更完美地衬托了声乐演唱。
    又如在《渔夫唱晚》中,声乐演唱的旋律则运用了跨度较大的音程与音阶化的短句结合形式。
   
    这种旋律形式在托斯蒂作品中比比皆是,仅以此例由点及面概述其那坡里音乐风格的展现。那么,除了在体现那坡里音乐风格的同时,托斯蒂的作品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还有其独到的设计理念及娴熟的创作手法。如下,笔者将从其创作手法角度解析其音乐创作的风格特征。
    三、托斯蒂艺术歌曲创作手法和特点
    如上所述,一位全才的创作者毕生却致力于创作室内乐声乐作品,这使得他的作品炉火纯青。托斯蒂的艺术歌曲音乐情感丰富细腻、音乐语言精巧独到,在旋律、和声、调式、节奏等方面都体现出作曲家独特的创作理念,并在部分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那坡里风格。
    (一)交替更迭的调性调式
    在托斯蒂的艺术歌曲中,调性调式的精心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既体现了独到,又与歌词完美融合,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作品的情绪。
    1. 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
    在托斯蒂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可见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使用,这种调性彩的转换使得作品更具彩,极具艺术性。在《黎明破晓》、《马莱卡莱》、《祈祷也是徒然》、《思念》、《忧伤》、《烧焦的六弦琴》等作品中都有体现。如在《祈祷也是徒然》中,这种同主音大小调转换特征也十分明显。
   
    托斯蒂在运用这种大小调转换时,巧妙地与歌词紧密结合。如上例,g 小调结束时,歌词一直在痛苦的诉说: “我们的痛苦没有翅膀, 懦弱的呼喊也不会飞翔” , 当情绪近乎于绝望之时, 作曲家转换到G大调,将歌词中“哭泣和祈祷”的无奈、悲观的情绪发挥到了极致。除上述这种显而易见的同主音大小调转换之外,托斯蒂还有意地在钢琴大调背景铺垫下,直接用小调开始演唱。比如在《渔夫唱晚》中,钢琴用 G大调做好前奏铺垫之后,演唱的旋律意外从 g 小调开始,这种对比冲突让作品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娄艺潇个人资料
    这些调性调式的巧妙布局,渲染了歌曲的气氛,使其作品极具表现力,提高了作品艺术性。
    2. 远近关系频繁转调
    托斯蒂作品中转调次数频繁。诚然,在许多艺术歌曲作品中,转调是发展音乐必要的创作手法。但在托斯蒂的作品中,转调频繁却不突兀,近关系转调与远关系转调在其作品中都可见,作曲家善于运用转调来完成不同情绪的转换。如在《再见吧,姑娘》中,一开始就从b D 大调转到 E 大调。
   
    作品一开始表达了与心爱的人分别的场景,当歌词出现“见你哭泣,眼泪涟漪,我的心撕成片”时,托斯蒂运用了远关系转调b D-E,来表现心碎成片的悲伤情绪。除这种特定情绪外的远关系转调增强情绪表达之外,在乐段结束处,托斯蒂也善用近关系转调,并进行了巧妙处理。比如在《最后的歌曲》
中,歌词表达内容为得知心爱的人即将要结婚时,想要为他再唱一首小夜曲。在用 d 小调表达了悲伤之情之后,想要为心爱之人歌唱小夜曲时,转到了 A 大调,之后又加入小下属和弦来表达自己的忧伤,随即转入同主音 D 大调回忆过去。托斯蒂善用这些转调来完成作品情绪的转换,与歌词所表达的情感相互交融,使作品极具感染力。
    3. 非主音收束
来生再续未了情简谱    在托斯蒂的作品中,常在乐段甚至是全曲结束时,采用非主音结束的形式,即回避调式主音,落在其他音做收束。如在《最后的亲吻》中,F 大调贯穿全曲,在最后却落在了五级音 dol 上做全曲结束。在《黎明》中,运用了 G 大调的三级音 si 作为全曲的结束音。在《理想佳人》中,也运用了 A 大调五级音mi 来做全曲收束等等,这种手法使得作品的结束充满遐想,极具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