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柏林歌曲乐派的三阶段及其风格THE THREE STAGES OF BERUN UEDER SCHOOL AND ITS STYLE 陈海田可文
摘要:"柏林歌曲乐派”是18世纪以柏林为中心的德文歌曲创作
作曲家。它最初以腓特烈大帝宫廷为中心,后扩展至柏林及周边城
市。他们以德文歌曲创作为主,为19世纪•德文歌曲创作高峰的到来奠
定了基础。柏林歌曲乐派的三个阶段:因宗教颂歌创作兴起的第一柏林
歌曲乐派,发展于民歌抒情风格创作的第二柏林歌曲乐派,归流于浪漫
音乐风格的第三柏林歌曲乐派。在历史叙事中,论证柏林歌曲乐派各阶
段的风格特征及对德意志音乐民族性的建构。
关键词:柏林歌曲乐派;德语歌曲;德意志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20)04-0113-14
D01:10.15929/jki.l004-2172.2020.04.018
一、“柏林歌曲乐派”的概念
《亲斤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加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ans)在“Ger­many”(德国)这个词条中描述以腓特烈大帝宫廷为中心以及柏林周边城市形成了一个“Berlin Iieder School”,代表人物包括C.P.E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匡茨(Johann Joachim Quantz,1697-1773年)、格劳恩(Johann Gottlieb Graun,1704-1759)等人①。在“Lied”词条中的第三部分“lieder c1740—cl800”,描述了18世纪德国利德的发展状况,多次提出了“First Berlin School M 和“Second Berlin School”的相关表述②。在"song”这个词条,描述到“Berlin Lied Schools”并介绍相关作曲家③。在代表人物“C.P.E.巴赫”的词条中,提到了C.P.E.B赫作为“第一柏林歌曲乐派”(the First Berlin Lieder School)的代表人物④。《哈佛音乐词典》(加Harvard Dictionary of M usic)⑤提到C.P.E.巴赫、阿格里可fi(J.F.Agricola,1720-1774)等歌曲作曲家,其中C.P.E.巴赫被认为是啪林歌曲乐派H(Berlin Lieder School)的关键人物,以舒尔茨(Johan Abraham Peter Schulz1747—1800)、赖夏特(Johan Friedrich Rerchardt,1752—1814)、策尔特(Carl Friedrich Zelter,1758—1832)为代表的作曲家
①“Germany”,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 usic and Musica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l5.
②"Lied'',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a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原文:"....contiued
use of such phrases as4Frist Berlin School*or*S econd Berlin School*of Lied composition.M
③“Song",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 usic and Musica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④“Cad Philipp Emanuel Bach”,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 usic and Musica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⑤The Harvard Dictioncuy of M usic,Belknap Press:A n Impri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4版(2003/11/28)p9&
113團音乐史学2020*4
形成了"第二柏林歌曲乐派"(the Second Berlin Lieder School)0鲁弗斯•霍尔马克(Rufus Hallmark)的著作《19世纪的德文艺术歌曲》(German Lieder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①介绍了第一柏林歌曲乐派、第二柏林歌曲乐派和第三柏林歌曲乐派的代表人物。也有相关学位论文专题研究“柏林歌曲乐派”,如《第一柏林歌曲乐派:德文艺术歌曲的早期发展)(The First Berlin Lieder School: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German Art Song)®,这篇博士论文全面论述了"第一柏林歌曲乐派"的形成发展背景
个理由、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音乐风格以及历史地位和影响等。在中文文献中,国人翻译的诺顿音乐断代史《古典音乐》③中,提到了“柏林歌曲乐派”的概念。
综上,我们对“柏林歌曲乐派"(Berlin Lieder School)作出如下定义:“柏林歌曲乐派”是在18世纪中叶,最初以普鲁士君王腓特烈大帝④的宫廷为中心,后扩展至德国北部城市(尤其是柏林),所聚集的一专业或业余的作曲。他们从事德文歌曲(Lied或Kunstlied)的创作,并奠定了德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文与欧洲歌曲创作的基石。从在历史时期上看,可分为“第一柏林歌曲乐派"(the First Berlin Lieder School)、"第二柏林歌曲乐派"(the Second Berlin Lieder School)与"第三柏林歌曲乐派" (the Third Berlin Lieder School)0周艺轩
那么,“柏林歌曲乐派”与“柏林乐派”有何关系?一般认为:“柏林乐派”(有著作称其为“北德乐派”)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柏林乐派”,是指18世纪以柏林及周边城市为主要活动地的音乐家集体;狭义的“柏林乐派”,更多地指以腓特烈大帝宫廷为中心的音乐家体,其以宫廷器乐创作为主。如果将“柏林歌曲乐派”与广义的“柏林乐派”相比,“柏林歌曲乐派”与“柏林乐派”是从属关系;如果将“柏林歌曲乐派”与狭义“柏林乐派”比较,"柏林歌曲乐派”与“柏林乐派”是交叉关系,因为在柏林歌曲乐派中有很多作曲家是非宫廷业余作曲家,甚至是理论家和出版商等,且他们主要以德文歌曲创作为主。
林埈永应该说,“柏林歌曲乐派”使德意志音乐(尤其是歌曲)在18世纪中后期开始成为欧洲音乐主流,获得主导
话语的地位,并在音乐上建构起德意志的民族性精神,它呈现出18世纪德意志民族性的音乐主流景观。本文梳理了“柏林歌曲乐派”的发展脉络和风格,需要指出的是柏林歌曲乐派中的作曲家众多,本文只选择其最重要的几位来表达该乐派三个阶段的音乐风格⑥。
二、第一柏林歌曲乐派
死心塌地dj“第一柏林歌曲乐派”的作品在歌词上大多采用德国北部的诗诗歌,体裁上涉及“颂歌”(0den)风格,内容上常关注爱情,也有描绘欧洲主要强国均参与的“七年战争”(1754—1763年)中普鲁士将士
①鲁弗斯•霍尔马克的《19世纪•的德文艺术歌曲》第一版1996年出版,Schirmer books;第二版2010年出版,
Routledge。该著作第178页到180页,介绍了柏林歌询乐派的相关内容。
②Leroy Evans Bynum,The First Berlin Lieder School: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German A rt Song,University of Geor-
gia,1992,美国乔洽亚大学博士论文。
③菲利普.唐斯:《古典音乐:海顿、英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诺顿断代音乐史),孙国,忠等译,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2,第78页。
④弗里德里希二世或腓特湫二世(Friedrich H von PreuBen,der GroBe,1712—1786)史称腓特漱大帝。普鲁士君主,柏林
宫廷音乐家们的赞助人,J.S巴赫的《音乐的奉献》(MwiiWiic/ies0/r)就是根据腓特漱大帝指定的主题展开。
⑤具体到C.P.E巴赫音乐形态的研究,可参见陈海:《论C.P.E巴赫三部歌曲集创作》,《歌海),2019年第5期。
114[U咅樂探索2020-4
入阵曲mv的英勇与牺牲,亦有陈述道德问题的作品,但新教信仰的“颂歌”是核心创作。在音乐上,歌曲多用简单易唱的旋律,配上少许装饰音,类似于圣咏式的风格,使德文歌曲成为北德新教地区传播宗教、伦理、道德、爱国的教化工具。“第一柏林歌曲乐派”的作曲家共同创造了“教化歌曲时代”。由于他们的创作体裁以“颂歌”为主,所以,德文歌曲从1750年代到1780年代,可称为“颂歌时代”。
“第一柏林歌曲乐派”不仅有宫廷作曲家,也有业余作曲家,如出版商、文艺评论家等,可见“第一柏林歌曲乐派”是个“分工明确”团体,主要人物有匡茨、格劳恩、GP.E.巴赫、克劳瑟(Christian Got­tfried Kr
ause,1719—1770)、基恩贝尔格(Johann Philipp Kimberger,1721—1783)、阿格里可拉、马尔普格(Friedrich Wilhelm Marpurg,1718—1795)、格雷菲(Johann Friedrich Grafe,1711—1787)、尼切尔曼(Christoph Nichelmann,1717-1762)等,较为重要的是克劳瑟、马尔普格、C.P.E巴赫。
克劳瑟是一位律师,业余作曲家,他的文学上的挚友如18世纪著名德国文学家格莱姆(Johann Wilhelm Ludwig Gleim,1719-1803年)、克莱斯特①、拉姆勒©等。克劳瑟最大的贡献在于1752年他出版了著作《音乐诗学》(Von der musikalischen Poesie),该书详细地分析了德文歌曲的文学诗学概念和歌曲的体裁及曲式问题。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第一柏林歌曲乐派”的开端③。不过,也有学者认为1753年10月1日,一批匿名音乐家(包括克劳瑟)发行了一套《配乐颂诗}{Oden mil Melodien)的歌曲集,宣告了“柏林歌曲乐派啲诞生。④
克劳瑟的歌曲创作有:1753-1755年,在柏林出版了《配乐颂诗)(0den mit Melodien)第一册和第二册。1767~1768年,他和拉姆勒最后的合作在柏林出版了四册的《配旋律德文利德}(Lieder der Deutschen mit Melodien)0除了一些康塔塔作品外,克劳瑟其他歌曲还包括1758年在柏林出版了格莱姆的诗(1756,1757年战役中一位流弹兵的八首普鲁士战争歌曲》(8Preupische Krieglieder in den Feldzugen1756und1757von einem Grenadier)®等。
马尔普格是18世纪的德国音乐理论家、评论家和作曲家,在文艺理论和音乐的批评上,他和基恩贝尔
格及舒尔茨共同为德国北部“柏林乐派”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歌曲创作的理论著作有1758年出版的《歌曲作曲指南}(Anleitung zur Singe-composition'),这是部影响18世纪歌曲创作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18世纪歌曲写作理论的重要文献,文中对复合节奏理论(compound measures)、韵脚(Measures as Feet,Feet as Measures)与节奏、音符的关系等理论,进行了诠释。®他的其他理论著作重要的有1763年出版的《全民音乐指南,歌唱艺术》(Ankiiung zur
①克莱斯特(Ewald Christian von Kleist,1715—1759),德国诗人和骑兵军官。
②拉姆勒(Carl Wilhelm von Ramler,1725-1798),德国诗人哲学家,被称为德国的贺拉斯。
③Derek Carew,The Companion to The Mechaniccd Muse-.The Piano,Pianism and Piano Music,c.l760-1850,Chris-
tian Gottfried Krausec词条,另外还有Barbara Becker-Cantarino,James N.Hardin编著的著作:German Litera­ture of the Ei^iteenth Century:The Enli^itenment and Sensibility,p210,也提到了克劳瑟的这部著作标志着"第一柏林歌询乐派”飾开始。
④菲利普.唐斯《古典音乐:海顿、英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诺顿断代音乐史),孙国忠等译,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2,第78页。
⑤""Christian Gottfried Krause",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a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⑥Martin Kuester,Thinkir^in Song—Prosody,Text-Setting and Music Theory in Eighteenth-Century Germany 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Cornell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January2012,pp99-109.
115m音乐史学2020-4
iiberhaupt,und zur Sin^cunst besonders,1763)0可以说,马尔普格应该定位更为"柏林歌曲乐派”的理论导师。
马尔普格歌曲创作主要有:1756-1763年出版的三册《柏林颂歌与利德》(Die Berlinkche Oden und Lieder'),该歌曲集大多为他的作品;1756年出版的《在克拉维琴边唱的新德文诗歌集》(Neue lieder zurn singen beim Clavier)的第一册,收录有马尔普格的22首歌曲,1759年出版了第二册, 1763年出版了第三册;1758年出版的《不同诗人、作曲家之宗教、道德、世俗颂歌集HGeistliche, moralische un
郑中基老婆是谁
d weltiche Oden von verschiedenen Dichtem und Componisten)^1763年出版的《纯真的消遣歌曲集》(Der lieder zurn unschuldigen Zeitvertreib),共有其52首歌曲®0在他创作的颂歌中,有大量的盖勒特的诗作。
C.P.E.巴赫一生创作了近300首歌曲,他被认为是18世纪德国最重要的歌曲作曲家之一©。这与“七年战争”腓特烈大帝宫廷音乐1758年巴赫创作了第一部歌曲套曲《宗教颂歌与利德XGeistliche Oden und Lieder)为诗人盖勒特的55首"颂歌”谱曲;1762年出版于柏林的20首《配旋律颂歌集》(Oden mit Me加血“);1764年出版于莱比锡的12首《盖勒特宗教颂歌与诗歌集附录之十二首宗教颂歌与利德}{Zwolf geistliche Oden und Lieder als ein Anhang zu Gellerts Geistliche Oden und Lieder);1774年出版于莱比锡的42首诗人克拉默的《配旋律赞美诗集}(Psdmen mit«o&n);1780年首版于汉堡的30首诗人斯图姆的《配旋律宗教歌咏集}(Geistliche Gesange mit Melodien)第一册;1781年首版于汉堡的30首《斯图姆配旋律宗教歌咏集(第二册)}(Geistliche Gesange mit Melodien H,  C.C. Sturm),等等③。C.P.E.巴赫主要为三位诗人(C.F.盖勒特、J.A.克拉默、C.C.斯图姆)的诗作谱曲,且都为整套创作。作为第一柏林歌曲乐派的核心人物,C.P.E巴赫无论是歌曲的出版数量还是歌曲在当时的影响力都极大地推动了德文艺术歌曲的发展©。在他的歌曲创作里,适当地加入装饰音,且废除了数字低音,加强了伴奏在歌曲中的作用,开始体现出伴奏的独立性。他的歌曲作品大部分为宗教内容的颂歌体裁,也更加突出艺术性。以前,“第一柏林歌曲乐派”的作曲家们在歌曲创作,几乎都使用“两行谱表”的
通奏低音式写作格式,每一行乐谱均由(女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的连接谱表构成,一段歌词位于两者之间(见谱例1、谱例2)。之所以在高声部选择了次中音谱号,一方面是这一时期歌曲的通用谱面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古代歌曲音域较窄,为适应不同歌者的音域,尽可能减少乐谱的加线,故使用次中音谱号标记能够方面当时的出版业和一般普通民众对乐谱的阅读。但在C.P.E.巴赫影响下,逐步出现将伴奏乐器声部独立写作的方法(见谱例3),这种写法也对“第二柏林歌曲乐派”的写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以C.P.E巴赫为第一柏林歌曲乐派的代表,可以看到第一柏林歌曲乐派主要风
①”Friedrich Wilhelm Marpurg",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 usic and Musicazu,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②这一时期,欧洲正经历着七年战争(1756—1763年),供职于柏林宫廷的C.P.E巴赫这一时期很少在宫廷内从
事音乐创作活动,作曲家更多的是参与到了当时柏林地区中产阶级所组织的社团或聚会。1758年柏林被俄国军队占领,巴赫也暂时性地搬离去了“泽布斯特(Zerbst)",其大量的歌曲创作于这一时期。
③C.P.E巴赫的德文歌曲作品资料整理于:William H.Youngren,C.P.E.Bach and the Rebirth of Strophic Song
(Lanham,Maryland:Scarecrow Press,2003).目录■部分。
④C.P.E巴赫创作盖勒特《宗教颂歌与利德》(Geistliche Oden und Lieder)*55首歌曲。在他的300多首歌曲作品
中,这部作品也是其生前出版次数最多的作晶(在作曲家生前便出版5次之多,分别是1758年、:1759年、1764年、1771年和1784年)。
116[U咅樂探索2020-4
格集中在以下3个谱例中。谱例1,圣咏式的长音值的进行,舒缓而稳定,通奏低音的记谱结构。谱例2,旋律增加了丰富性,节奏型和织体丰富,装饰音的运用,同样采用通奏低音记谱。谱例3,以C.P.E  巴赫为代表的独立伴奏声部的写作。
谱例1 C.P.E.巴赫《配旋律赞美诗集》第19首《赞美诗86》
uf
a he]'ll —
sch a KI Ime re
C -ho
13
谱例2 C.P.E 巴赫《宗教颂歌与利德》第13首
117團 音乐史学 加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