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博主荐语:
21世纪,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互动、跨界、体验”是21世纪学习的正确姿势。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顾远认为“社会化学习”是未来学习的主要⽅式,未来的学习应置⾝于真实的社会⽣活之中,主要有两⼤学习路径:⼀是学习在窗外,跳出传统教育体制,到更⼴阔的社会⽣活中去学习;⼆是他⼈即⽼师,带着诚恳之⼼,向同学、同事、同伴、同乡等⼀切“他⼈”学习。21世纪,只有好学之⼈,才能学好⼀切!
21世纪,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顾远
这个⽉估计很多⼈都和我⼀样,被⼀只叫作 “阿尔法”的狗深深吸引。它在和⼈类的围棋顶尖⾼⼿的对决中,4胜1负。这个结果让我们觉得很震惊。我⾝边有⼀些朋友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才第⼀次开始关注⼈⼯智能,开始去了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这些概念,想搞清楚⼈⼯智能怎么能发展的这么快。还有⼈开始担⼼,长此以往,我们⼈类会不会在智能上被⼈⼯智能反超,最后变成了⼈⼯智能的奴⾪?
要我说,如果我们再不主动改变我们现在的学习⽅式,这种担⼼很有可能就会变成真的。我前⼏天在上看到⼀篇⽂章,问题就提得特别精准。这篇⽂章⾥有这么⼀段话,[对于⼀个接受了16年标准教育
的⼈来说,假定他能活60岁,那他⼏乎花了⼈⽣1/4的时间全职进⾏学习。能背古⽂诗词、能解圆锥曲线⽅程、会计算脱离地球引⼒需要的速度,知道各⼤历史事件的时间点....⽽这些,搜索引擎可以在⼏毫秒之内就到到答案。这就意味着⼀个⼈花了16年的⼈⽣黄⾦阶段的时间去掌握计算机⼀秒钟就可以搞定的事。这样看来根本不⽤去担⼼⼈⼯智能是否可以威胁⼈类,因为已经在威胁了。]
其实在“阿尔法狗”战胜李世⽯这个事情发⽣之前,我们的学习⽅式和教育⽅式早就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要知道,我们今天主流的教育体系诞⽣在⼤⼯业时代,⽬的是要为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系⾼效率地、批量化地培养掌握标准化知识的劳动⼒。有的批评家剖析得更深刻,认为这种教育就是⼀种权⼒规训的⽅式,教化出来的都是顺服的国民。所以我们会看到教育的过程和⼤⼯业⽣产的作业⽅式⾼度类似:统⼀的上学年龄和上课时间、全国⼀盘棋的教学内容、标准化的教学⽅式和考核标准 ……
如果我们真能学到有⽤的东西倒也罢了。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要么是⽹上很容易搜索到的,要么就是和我们在实际⽣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脱节的。⼤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影响⼀个⼈未来成就与幸福的并⾮学术知识,⽽是各种个⼈能⼒,⽐如社交能⼒、学习能⼒、决策能⼒、适应能⼒和时间管理能⼒等,这些却恰恰是现⾏教育内容中普遍缺失的。在全世界今年⼊学的新⽣中,有65%的⼈在未来将会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职业。所以如果诸位今天是开学第⼀天,你就得问问⾃⼰ “ 我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那我该学什么好呢?该怎么学呢?” 当然诸位今天不是开学,⽽是临近毕业,⼗有⼋九已经知道⾃⼰要从事什么职业了。但是,别⾼兴得太早。我们每个⼈掌握的技能都有⼀
个半衰期,就是过了⼀定的时间,我们当初学会的东西就没那么有⽤处了。上个世纪后半段,这个半衰期是30年。现在是多少呢?5年。所以有⼈总结说:我们的教育是在⽤19世纪的体制,教20世纪的知识,去⾯对21世纪的挑战。
对于这些情况,教育思想家约翰.杜威在1916说过⼀段很精辟的话:[从学习者的观点出发,学校⾥最⼤的浪费是他不能够运⽤他在校外所学的东西…..可是,另⼀⽅⾯,他也不能把学校所学的东西运⽤到实际的⽣活中。这就是学校的孤⽴,孤⽴于⽣活之外。...... 教育不该是为了将来的⽣活在做准备,教育就是⽣活本⾝。]
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改变。怎么改变呢?我曾经主持过⼀个⼯作坊,参与的⼈都是教育领域的从业者。我让⼤家畅想2030年的教育是什么样的。结果让⼈有点失望,⼤多数⼈要么是没什么想法,要么想出来的就是 “⾼考不考数学” ,或者 “发明⼀种芯⽚,知识都存在⾥⾯,直接装到⼈的脑⼦⾥” 这类的主意。
然后我就换了⼀种激发创意的⽅式,叫“极端情境”法。我说假设明天开始全部的教育经费削减90%,⽽且教育还要保持⾼质量,我们可以怎么做?这下好了,⼤家开始挑战那些原本看起来天经地义的关于教育的假设:教育⼀定需要教师吗?⼀定需要教室吗?⼀定需要教材吗?⼀定只能是教和学的⼆元对⽴关系吗?…… 假设⼀旦被挑战,很多主意就冒出来了。⽐如有的⼈提出政府应该发放教育券,让学习者⾃由选择去哪⾥学习,可以去企
业学、可以去⽹上能⼈教,也可以相互学习;有的⼈说学校不⽤每天都开放,学⽣在外⾯学习,定期来学校见⾯社交或者做团队活动;有的⼈说应该把社会公共资源都利⽤起来,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公园都可以⽤来教学;还有⼈说其实现在⽹络上到处都是学习资源,⽼师不需要有什么学科上的知识优势,⽼师最重要的能⼒是教会学⽣学习。
歌手刘牧这些主意既关乎我们学什么,也关乎我们该怎么学。看似很反传统,但事实上,在我的⽇常⼯作中,以及在对⼀些国家的访问中,我已经看到了⼤量的已经在发⽣的实践。我把这些新的教学⽅式统称为“社会化学习”。在我看来,社会化学习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根本潮流,或者说本来教育就该这么做。
社会化学习往往发⽣于传统的教室、教学内容和教学⽅式之外。社会化学习的⽬的并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记住某些知识点或者某个技术,⽽是将学习置⾝于真实的社会⽣活之中,帮助他们体验和发展“⽣⽽为⼈”最重要的品质和能⼒:创造能⼒、独⽴思考能⼒、沟通能⼒、好奇⼼、合作能⼒、勇⽓、公民素养,等等。
在实践上,我将社会化学习(Social Learning)总结为三个层⾯:
第⼀个层⾯:狭义的社会化学习指的是“社交化学习”,指的是通过社交互动的⽅式促进个⼈、团队和组织的知识获取、共享以及⾏为改善。它强调的重点不是我们正在学习什么,⽽是我们如何开展学习。
社交化不⼀定⾮得⽤上社交媒体,或者在线。社交化强调的其实是⼀种同伴学习的状态。现在越来越流⾏的“项⽬/问题导向式的学习”就是⼀种典型的社交化学习。学习者组成⼀个团队,通过完成⼀个共同的项⽬,或是解决⼀个共同的问题,来掌握技能。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彼此间的交流、分享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会对学习效果起到极⼤的影响。我们机构⽀持的⼀个教育创业团队,正在设计开发⼀系列的线下⼯作坊,提升少年⼉童的⽹络素养,其中⽤到的⽅式就是PBL式的,所以在每个⼯作坊⾥,都没有“⽼师”的⾓⾊,⽽只有“协作者”,协助孩⼦们⾃⼰去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学习。
在社交⽹站普及后,社交化学习可以在更⼤范围内更⾼效地进⾏。我曾访问过美国最⼤的学习管理平台Edmodo ⽹站。⽤他们⾃⼰的话来说,他们做的就是⼀个基于教师和学⽣需求的Facebook似的“学习社区”。学⽣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相互结识,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学习资料可以上传下载,学习资源可以分享,学⽣和⽼师之间也可以很⽅便地互动,⽼师可以把测试和学习资料都数字化,学⽣可以随时查阅分数,⽼师可以通过后台数据对学⽣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定的分析。这应该是⼤家最熟悉的模式,很多时候媒体上谈论的 “社会化学习” 都仅仅指的是 “社交化” 这个层⾯,包括⼤部分的MOOC都是基于这个层⾯,国内⼤部分所谓的教育平台,基本功能也是如此。但社会化学习的本意远远不⽌如此。
第⼆个层⾯:社会⾯学习。影响⼀个学习者,仅仅靠⾃上⽽下的单⼀形式,即“⽼师-学⽣”这种形式
诺基亚铃声>只为了你 严铮
是远远不够的。每个学习者⾝边都有两个影响圈:内圈和外圈。内圈包括⽼师、同学、家长; 外圈则包括了来⾃社区和社会中的各种⾓⾊:如社区⾥的⽼⼈、图书馆的管理员、各种专业⼈⼠等。
去年10⽉,我结识了⼀位美国的⾼中⽼师,⽜津⼤学农村教育学博⼠,罗德学者。她正在筹办⼀所⾯向平民的特许性学校,免费向少数族裔学⽣提供不亚于⾼价私⽴学校的教育。她打算⽤“以项⽬为导向的学习”⽅式来实现这个⽬标。学⽣将不再是按照学科来学习,⽽是每学期组成⼩组,分配两个项⽬任务,在完成项⽬的过程中学习实践。每个组配两个导师,⼀个是正式的教师,⼀个是社区⾥的专业⼈⼠。因为她在硅⾕,所以这些专业⼈⼠主要会来⾃硅⾕的那些⾼科技企业。
这个⽉我在贵阳出差的时候,拜访了⼀家“在家上学”的机构。它的⽼师也不是全职,也不⽤坐班,都是来⾃不同领域的专业⼈⼠,能够胜任所教学的内容,有教育变⾰的理想,这就够了。这两家机构的教师都是Uber式的 —在业余的时间⾥按需要贡献⾃⼰专业的技能。
借助互联⽹,这些外圈的Uber式⽼师们可以更⼴泛更⽅便地参与到未来的教育体系中,带给学习者全新的学习体验。Udacity是MOOC教育的三巨头。它在去年推出了 “ 纳⽶学位” 项⽬,与⾕歌这样的领袖级企业合作,定制开发课程。和⼀般的MOOC不同,上纳⽶学位课程的学⽣是可以得到真⼈指导的。学⽣的每⼀份作业都会得到专业⼈⼠的反馈。这些专业⼈⼠类似于Uber 司机。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只要有台电脑就可以在⾃⼰的零碎时间⾥给学⽣批改作业,做评估反馈。学⽣会给这些Uber 式的⽼师打分,分数⾼的⽼师获得的收⼊也会更⾼。
同样的,在社会⾯学习中,学校、⽼师、家长、同学、朋友这些内圈⾥的⾓⾊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更⼤的作
⽤。如今的很多教育创新都⾮常强调帮助学习者建⽴和真实⽣活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不再只是通过学校和⽼师,⽽是纳⼊了家长、家庭等更⼴泛的社会关系。我所辅导的⼀家教育创业机构,在云南⼀个偏远的⼩县城,现在也在尝试培训家长,从亲⼦教育和亲⼦活动⼊⼿,让家长更多地介⼊到孩⼦的学习成长中去。前⾯提到的Edmodo平台,现在也正在积极促进家长业余时间参与共同教育的尝试。
第三个层⾯:社会性学习。到了这⼀层,学⽣们学习的资源和材料将来⾃于整个社会,⽽不再限制在校园这个物理范围⾥,不再仅仅来⾃统⼀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与此同时,学⽣们尝试学习的项⽬和主题,更与真实的变动的热⽓腾腾的社会直接有关,⽽不再仅仅是机械的书本知识组合。也就是说,过去,教材就是学习者的整个世界;未来,整个世界都可以是学习者的教材。
我⾃⼰是个纪录⽚爱好者。经常在看到像美国国家地理、历史频道、BBC这些专业机构拍摄的优秀的纪录⽚时,我会想这些都是多么好的教学素材啊,这些素材如果能够被应⽤在学习中,就是⼀种社会性学习。事实上,美国的发现探索频道就是这么定义⾃⼰的,它把⾃⼰看做是⼀家社会教育机构,⽽不是⼀家电视台。
国内有⼀家机构,叫爱卡的⽶,⼤家可以关注⼀下。他们打破了原来的学科划分,重新整合了中学课
本⾥的知识点,然后为这些知识点选择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这些资料来⾃⽹页、视频、⾳乐等不同的来源,这样教师就可以省去很多搜集这些资料的⼯作,把精⼒更多地放在学⽣⾝上。他们把⾃⼰⽐作教学的 “中央厨房” ,他们做的也是⼀种社会性学习。
波⾳公司有⼀个教育基⾦会,针对中⼩学⽣会开展不同的教育项⽬。学⽣可以在这⾥学习编程、学习在电脑上设计组装⾃⼰的飞机,会看到最新的纳⽶技术的应⽤实例。这是⼀个很好的企业主动参与社会性学习的例⼦。
这个是我在西雅图的⼀个社区公园⾥拍摄的照⽚。这个公园的接待中⼼也是⼀个学习中⼼,附近学校会和公园以及社区志愿者⼀起设计⾃然教育课程和户外活动,并在这个公园⾥实施。这是⼀个社区参与社会性学习的例⼦。
其实这种层⾯的社会性学习早已有之。我们的古语⾥就有破万卷书,⾏万⾥路,⿎励我们从天地万物那⾥去学习。今年春节,我去新西兰旅⾏,途中遇到⼀个以⾊列青年。他才22岁,却已经是⼀名坦克营的军官,操作过价值⼏百万美元的仪器,领导过⼏⼗⼈的团队,做过复杂的战地决策,旅⾏过⼗⼏个国家。这种情况在以⾊列是很普遍的。在这个国家,⾼中⽣毕业以后先去军队服役,在那⾥他们学习了最实⽤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团队精神、沟能能⼒、领导⼒这些软技能,结束服役后这些年轻⼈⼀般都选择出国旅⾏,因为服役是很⾟苦的,⽽以⾊列国⼟也太狭⼩了,所以据说以⾊列⼈是世界上最热爱旅⾏的国民。
环球旅⾏回来,这些⼈再去选择⼤学去读。我遇到的这个年轻⼈就是这样。他跟我说他回国以后要去读软件⼯程专业,毕业后出来创业。顺便说⼀句,以⾊列还是全世界创业公司⽐例最⾼的国家。我要说的是,这种制度性安排是⾮常值得深⼊研究的。它打破了“先上学,再⼯作”这种传统的⼈⽣安排,在接受⾼等教育之前,学习者已经在社会上,在真实的环境⾥,在实践中学习了⼤量的知识技能,也对⾃⼰的未来⼈⽣⽅向有了更深⼊的思考,然后才进⼊⼤学接受进⼀步的深造。这种⽅式我认为很有必要在更多地⽅去做试点。
这张照⽚是我在美国⼀个印第安⼈博物馆⾥拍摄的,上⾯记录的是印第安⼈的古⽼歌谣。这就是最质朴的社会性学习,可惜后来被⼤⼯业体系给替代了,我们今天就是要重新回这种传统。
电音dj说到这⼉,想起⼀个好玩的事⼉。英国政府正在着⼒打造“学习之城(city of learning)”,就是把城市⾥各种公共资源——博物馆、图书馆、⾳乐厅、植物园…都利⽤起来,便利学⽣的学习。这个过程中,遭遇的最⼤阻⼒知道来⾃于哪⾥吗?来⾃于学校。学校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且觉得破坏了⾃⼰的职业权威。去年世界教育创新⼤会上有⼀个调查数据,71%的⼈认为教育资⾦更应该⽤于⽀持和⿎励教师,⽽不是投资于科技。⼀定程度上,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科技毕竟不能代替⼈在教学中的作⽤。但另⼀⽅⾯,我也觉得,这种的观点⾥还是过分强调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作⽤,社会性的视⾓不够。所以爱因斯坦不是说嘛:“问题是不可能在产⽣这个问题的原有框架中被解决的。”
说了这么多,总结⼀下,社会化学习的路径其实很简单,就两条:
1) 学习在窗外:这⾥的“窗”是指传统教育体制。到真实社会和⽣活环境中去学习,⽽不仅仅局限在传统僵化的学校教育体制之内。
2) 他⼈即⽼师:和“他⼈”⼀起学习,向“他⼈”进⾏学习。这⾥的“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师”,⽽是在同学、⽗母、社区、社会之间创建各种各样的学习关系。
社会化学习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新鲜事物,为什么在最近这⼗年⾥发展的这么快,我总结了⼀下,有这么四点原因:
1)这个时代发⽣了巨⼤的变化,⼯业化时代已告尾声,与此匹配的⼯业化教育模式,也⽇益完成其使命。信息时代,以及未来的量⼦时代,⾃然需要与之匹配的新型教育和学习⽅式。
2)我们已经全⾯步⼊信息时代,信息本⾝不是匮乏,⽽是爆炸。记忆知识已经不再需要,重要的是需要建⽴“发现问题,寻答案,并应⽤到现实去解决问题”的能⼒。BI(Before Internet互联⽹之前)的教育模式是Push东西给⼈们,现在AI(After Internet互联⽹之后)的学习模式则是⼈们⾃⼰主动去互联⽹上⾃⼰想学习的东西,这是Pull模式。
3)时代变化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不再是⼀件只在“上学期间”才能发⽣的事,⽽变成⼀个终⾝需要进⾏的事。也就是说“学会学习”才是⼈类的基本能⼒。随着教育形式变得越来越“模块化”,未
来的对学习者的认证将是基于课程层⾯的认证,⽽不再是拘泥于学位或者某个特定的⼤学。社会化学习正是这种变化的重要推动⼒量。未来,学习者可以从不同的社会化学习机构那⾥获得学习成果的认证。⽬前,“开放徽章”运动做的正是这样的事情。衡量⼀个⼈的能⼒不再靠⼀张⽂凭,⽽是看ta已经获得了多少这样的“徽章”。(详情可参见讲者的另⼀篇⽂章《未来的就业,谁还需要那⼀纸⽂凭?》)
4)技术的发展,也为新的学习模式带来效率和实现上的可能性。⽆论是互联⽹平台,还是各种搜索,应⽤、社交媒体,更不⽤说很快就到来的虚拟现实的时代。
从⼤⼯业时代的教育体制到社会化学习的转变对我们这些教育创新者、教育创业者⽽⾔,意味着重⼤的机遇。我们可以从很多⾓度去推动这种转变更快地实现。
我们可以寻和⽀持更多体制内的教师去尝试社会化学习的⽅式;
我们可以搜寻和制作更多来⾃社会的学习资料(哪怕只是给⽹络视频加标签,或是向⼭村⼩学提供适合他们观看的电影这样简单的事情都会产⽣很⼤的价值);
我们可以帮助企业设计出创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让他们变成社会化学习中的⼀个重要⾓⾊;
我们可以设计和提供各种对学⽣的未来极其重要却在现⾏教育中严重缺失的学习内容,⽐如⾃然教育、商业教育、各种软技能培养等;
我们可以帮助社会公共资源更有效地参与社会化教育,想想看光北京就有多少博物馆、图书馆、⾳乐厅、植物园…;
我们可以共同推动民间的教育联合认证,打破学校对于⽂凭的垄断;
我们可以开发便于社会化学习的学习⼯具、构建学习社区、创建学习平台……。
我⾃⼰的⼯作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去发掘这样的教育创业者,给他们提供⽀持。就在这个⽉,Aha社会创新学院和澳门同济慈善会联合推出了⼀个“岛教育创业加速器”,向教育创业者们提供资⾦、创业辅导、资源联结、同伴学习等各种⽀持。⼀些投资⼈问我:“社会化学习”这个概念太⼩众了吧。中国能有多少家长愿意接受这种理念?能有多少创业者愿意尝试这事?⽬前真的不多。未来有多少,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社会化学习会是⼀个指数增长的领域。指数增长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刚起步的时候增幅很⼩,⼀点也不引⼈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叠加效应之下,当到达某⼀个拐点,增长就会突然地⼤幅增加。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去年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分析,中国⼤陆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的家庭,⼈数已达到10万。⽽homeschooling 仅仅是社会化学习领域的众多分⽀之⼀,还有⽆数种创新的路径和模式来响应⼈们对于教育改变的需求。更有⽆数的学习者正在期待能通过不⼀样的⽅式,让⾃⼰成为“活⽣⽣的⼈”,⽽不是那些⼤型机器⾥⾯⽆表情的螺丝钉。⽽在很多
阿根廷请别为我哭泣
⼈注意不到的地⽅,正活跃着⼤量的实践者们,正在创建各种各样的教育尝试。
从岛加速器开放申请到现在,我们已经累积收到了近300份申请,中间不乏⼀些很有趣的项⽬:有的通过互联⽹,帮助农村地区⼉童掌握⾃我学习的能⼒;有的正在努⼒建⽴⼀种模式,将Uber式的社会⽼师带⼊学习者的
⽣活;有的将学习场域扩展到⽥野和乡间,让真实体验和⼈⽂思考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的在上开辟第⼆课堂,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国最稀缺的思辨能⼒;有的希望通过诗歌的学习帮助孩⼦提升语⾔表达和写作能⼒...... 虽然,这些团队现在都还很⼩。但是在⼀个指数世界⾥,他们的成长速度将有多⼤多快,⼜会影响多少学习者,谁都⽆法准确预期。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吉他谱
习惯于线性思考的⼈最爱说的三句话是:绝对不可能!根本不完美!绝不会这么快!⽽⼀个指数思考的⼈爱问的是三个相反问题:为什么不?还有更好的吗?如何更快⼀些?当然,⼤多数⼈⽆法看到指数世界,是因为:不敢想象未来,更不相信未来会那么快。如果你问我未来有多快?我也不知道。但是只有⾏动,才能看得到。⽽跳⼊⼀个指数世界,难道不是世界上最令⼈兴奋的事?社会化学习就是⼀个指数世界。如果你也打算跳进来,欢迎来和我聊聊。
谢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