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3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28期
M ar2012
[摘要]经过中西文化交融的磨合,中国钢琴音乐文化逐渐成熟长大起来,国内的钢琴艺术家们更进一步探索着钢琴的中国本土化的实践。时代性与民族风,都让中国的钢琴更中国化,在内质中国化
的基础上,覆盖于其上的外衣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钢琴音乐;风格化;钢琴理论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3-0065-02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2009年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缺失与对策》课题项目编号
GH-09104阶段性成果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表征
胥洋,张瑞蓉
陈伟霆赵丽颖最新消息(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钢琴音乐文化在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炮与宗教一同进入了中国,旋即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顽强生根、发芽、开花,直至结果。20世纪初,一批批希望通过向西方国家学习以改变中国软弱现状的学子,纷纷出国留学,他们深知,国力不强就要挨打,所以意图“师夷之长以制夷”,他们一边努力学习着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边接触到了远别于东方的文化传统。以中国的留学生们为中介,这些比较先进的欧洲的文化急切地进入了中国社会,同时,外国的传教士和一些文人、政客们也纷纷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到中国,半强迫性地向国人推销着他们的文学、宗教、哲学、音乐等,这些社会意识对中国古老的传统产生了巨大冲击。然而,博大精深、宽容厚道的中国文化在承受了最初的痛楚之后,慢慢地将其一点一点咀嚼消化,同化成了自身的一个有机部分,中国文化在渐变之中融进了科学、民主等诸多积极因素,于是中国文化行进到了一个转折的关口。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钢琴及其艺术走进了中国,并迅速从教堂走向了课堂,怀揣着满腔救国热情的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新鲜的、暗藏着可以强国的先进的理念与文化,很快在这一片热土上接纳了它,并积极推广起来,包括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刘天华、王光祈、赵元任、黎锦晖等一大批中国新音乐家,旋即以钢琴为新的媒介,传播着中国文化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优秀内容。虽
eight days a week然在20世纪的前30年中,中国钢琴主要体现的是外来文化的内涵,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体系,就连钢琴的基本理念都还只是伸手拿来的,然而中国接受钢琴教育的人数却在迅速增加,并且因深爱着中国古老文化的音乐家们和受到中国文化熏陶的外国有识之士的一同努力,使钢琴艺术仅在中国逗留了短短30年左右的时间,就产生了“中国风格钢琴曲”,赋予钢琴艺术以中华文化的神韵,而50年之后,日趋成熟的中国式钢琴艺术就站在了国际舞台上,百年之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已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最初的中国人并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乐器叫钢琴,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人开始接触钢琴这一庞然乐器。当第一代走出国门学习钢琴的国人回到中国时,他们一边创办学堂传授钢琴演奏技术,一边继续潜心研究,在扩大专业人才数量的基础上提升了中国钢琴演奏技术的水平,期间还培养出了第一代中国人自己的钢琴人才,顺利走过了启蒙期。李叔同、赵元任都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赵元任还在1915年创作出了我国音乐史上有曲谱可考的第一首钢琴曲——
—《和平进行曲》。
随着钢琴推广之路愈走愈宽,血统高贵的钢琴开始在城市里比较富裕的家庭中普及,普通人也能够接待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贵客,并能触摸到它的脉搏。当时音乐界在各地以讲习会、音乐传授班等形式,传授中外音乐知识,频繁出现在各种类型的音乐会上,音乐活动也逐渐增多,钢琴曲的创作也呈zeebra
几何倍数增长。但是,拥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并不是国人引进钢琴的终极目的,根深蒂固的中国情结使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当初引进国外文化的目的——
—救国。从开始单纯地学习,到后来自觉地探索中国古文化与钢琴艺术的融合渠道,以西洋钢琴的外衣包裹住了中国民族风味的内涵,这样的作品有贺绿汀在美籍俄罗斯人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比中获头等奖的《牧童短笛》、刘雪庵创作的《中国组曲》等。这说明,在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艺术家眼中,钢琴只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是光大中国文化的工具,钢琴的优美无论如何也只是外壳,中国风味的审美才是其核心。在早期的钢琴传播活动中,李叔同、萧友梅、曾志态等音乐实践先驱者一直在向国人灌输这样的理念。
钢琴曲的中国风格化一直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钢琴音乐文化发展的线索,其时钢琴的引进、独立、发展都一直围绕着中国化展开,中国文化意识从开始隐身幕后到潜藏其中,再到走到台前,都存在于钢琴音乐的二
65
范冰冰李宇春cp
··
重性中,即从钢琴音乐的文化意识向钢琴音乐的技术行为蔓延,逐步从内而外、由里及表地展开对钢
琴艺术中国化的改造过程。影响这一改造过程的因素有:当时的文艺思潮和社会大环境、钢琴家对西洋钢琴艺术的掌握和熟悉程度、钢琴家所受的中华文化的教育程度等等。因此可以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有艺术的规律性,有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也有钢琴家个人的成长背景,多方面的因素导致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艺术呈现出复杂而微妙的特征。
中国钢琴音乐在20世纪上半叶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这一成就包括了音乐理论、演奏技术以及钢琴作品等方面,研究者中既有作曲家也有理论家,他们的创作者身份使得研究均以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对内涵的把握、对情感的理解、对意境的追寻都会更精确、更深入。但是,由于研究涉及的面过广,与哲学、美学等学科的联系也较少,因此显得学术性、理论性都不够强。
美丽的笨女人 吴莫愁由于钢琴传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关于中国钢琴的理论研究也开始较晚,在中国钢琴的启蒙、初期和发展阶段,几乎没有同步研究得较为深入的论文、论著。中国第一部钢琴研究论著,应该算是时任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理论教授的李树化先生在1941年出版的《钢琴基本弹奏法》,它涉及到了钢琴演奏的表现和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关于钢琴各方面的理论才从数量上得到了蓬勃发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其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抄袭与重复的理论观点。但毕竟数量的增加使研究的面得到了扩展,几乎涉及了钢琴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有不少是真正进行了创新研究的文献。以下挑选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较为权威或思想较为独立的文献进行综述,它们基本能够代表了这
2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
在钢琴理论方面,我国最早的钢琴理论研究作品应该是魏廷格在2001年发表的《关于中国钢琴艺术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概述》,这篇文章简介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史,首次对2001年之前中国钢琴艺术多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不少很有价值的论文和论著。
在钢琴创作方面,我国最早的研究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的文章也是魏廷格的,他在1983年发表了《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该文首次将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正式出版的全部中国钢琴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并将其置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史的背景下予以理论剖析,对中国钢琴曲创作的历史分期、创作成果、艺术特、创作经验等等,提出并论证。他还设想再创造出一个中国现代的民族钢琴乐派,这个设想其实正是受到20世纪初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启示。
在钢琴演奏方面,西安音乐学院的范立芝副教授在他的《中国钢琴音乐演奏中的气与韵》中提出:“中国艺术中的‘诗、画、乐’三种形态在精神上是相互沟通的,其中书法与音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血脉关系的文化形态。因此,中国音乐也非常讲究‘气韵’。‘气’是音乐风格的内在涵量,‘韵’是音乐风格内在涵量的外化。”他把中国书法中的气韵引到钢琴演奏中来,人说书画同源,他则认为书琴亦同源,强调在钢琴演奏中要注意调气和贯气。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张怡讲师在其著作《浅述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演奏特点》中指出:“中国钢琴改
编曲旋律流畅突出,和声丰富清晰,民族彩鲜明,具有浓烈的‘中国味’,它富含了西方钢琴曲的各种弹奏技巧,但从音乐表现内容和创作手法上却有着与西方钢琴音乐截然不同的风格。”所以她觉得,演奏中国钢琴改编曲所学到的表现内容的手法以及演奏技巧,与弹奏西方的钢琴曲是不一样的。在钢琴文化方面,《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是卞萌博士在1996年出版的著作,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钢琴音乐史的学术著作,它以时间为序共分六章,透过中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深入认识了中国的钢琴音乐文化,视角独特,富有文化内涵,是一部思想比较深刻的论著。另一部发表于2009年的著作《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是深圳大学副教授王昌逵写作的,是他总结了多年来国内学者研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成果的最新力作,它最大的特点是从文化心理学、音乐学、音乐美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出发,比较清晰地厘清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并对此作出中肯的评价,其中还穿插了中西方钢琴音乐文化的对比。《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文化》则是一篇发表于2007年的学术论文,它的作者是南京艺术学院的教授冯效刚,这篇文章从“钢琴艺术在中国”开始谈起,按时间顺序详详细细地梳理了从古钢琴传入中国,直到抗战时期的钢琴音乐文化,包括了各时期的钢琴创作、演奏、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是公认的、对20世纪上半叶最全面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研究之作。另一篇《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若干问题的研究》是2002年在福建师范大学读硕士时程征的毕业论文,该文针对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创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侧重提到了当时三个阶段的特点、对中国风格的探求以及钢琴创作中的伴奏音乐和重奏音乐,清晰地放大了这段历史,是对该阶段的中国钢琴音乐的一个初步整理和考察。
英雄的黎明歌词
在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发展和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的同时,我们深入探求梁启超的公德思想和中西方伦理思想的比较和融合,更深入地了解他是如何通过公德与私德理论实现中国传统伦理与西方伦理的融合,以及如何用西方伦理学来完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学说,完成了从臣民到公民的转型,进而实现了伦理学的现代换型并推动了民族复兴。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