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之议论文写作
泸州演唱会学习目标
1、认识辩证思维在议论文写作中的作用;
2、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3、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做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去思考,开启学生辩证思维,开拓学生思维的联想领域
重点:
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培养独立、全面思考、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难点:
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议论文写作做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开启辩证思维,开拓学生思维的联想领域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都比较注重对考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从我们同学议论文写作的现状来看,不少同学思路闭塞,无法展开议论,议论文写作往往求助于“打补钉”——抄录几段事例作论据,或者只会“贴标签”——对具体材料用一两句话作断定了事。即使展开一些分析、议论,往往也免不了以偏概全,主观臆断,绝对化,无限上纲。这当中的主要原因便是缺少辩证思维能力不会运用罗绮歌曲辨证的语言那么什么是辩证思维,如何提高这种能力呢?
二、辩证思维
    什么是辩证思维?
    辨证思维简单说来就是一分为二。缺乏必要的辩证分析是议论文写作者常犯的错误之一。
看问题不能太片面,凡事要一分为二,不可走极端,要留有余地。在肯定某一事物的同时,应适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否定某一事物的时候,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对其中正面积极因素应适当加以肯定,这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凡事不能过于绝对化,要联系事物所处的历史和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思辩型作文,要求同学们用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具有两重性等观点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绝对地看问题,使论证显得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无懈可击。
例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阐述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此之前,他列举了几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一是不敢继承,二是全盘否定,三是全盘接受。
产生这三种错误态度的根源,就在于对中外文化遗产缺乏必要的辩证分析。
正确的态度正是源自对文化遗产的辩证分析--占有吸收其中对我们有益的(鱼翅),区别对待其中既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的(),毁弃其中有害无益的(烟、烟灯、姨太
太)。可以说,这篇议论文正是辩证分析这一哲学方法的活生生的应用。
    归纳起来就以下两点:
  (一)勿过头,勿片面,防静止,防孤立。
(二)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发展联系、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三、常用的辩证思维方法:
(1)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如在《吕氏春秋·察今》上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楚国想偷袭宋国,先派人测量水的深度,并设立了渡河标记。水突然暴涨,楚国人不知道,仍然按照事先设立的标记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造成丧师失利的结局。楚国人失败的原因在于:死守教条,不按已经变化的形势来处理问题。 
    注意对立面的转化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这是大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事物对立的两极,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对立面转化。
    如: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时期,美苏两大军事强国是站在一条阵线上的,两国紧密合作,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战后,两国由于政治信仰不同,走向了冷战与对立。
    再如,中苏本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的 同志加兄弟,六十年代中后期产生了严重对立,中美建交,形成新的政治平衡。这些都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最好例证。 
(2)联系的观点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具体的联系:1、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2、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纵横联系。
    比如,我们在谈及成才这一话题时,就要考虑影响成才的各种因素。总的来说,有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而主观条件包括勤奋努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客观条件则包括环境、顺境、逆境、机遇、社会制度等因素。从以上条件不难看出,主观努力是成才的决定因素。
(3)一分为二的观点   
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只说一面,可能会引起误会,还得说说另一面。看问题要懂得全面分析,凡事要一分为二。
  比如说战国后期秦统一中国是大势所趋,客观上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国防事业的发展,是进步的;但从被灭掉的六国看,则是一场国破家亡的灾难,屈原忧国忧民自沉汨罗,太子丹遣荆轲刺秦,又不能看作是逆潮流而动。这就是对秦灭六国事件的一分为二。
    秦始皇灭六国是一种雄才大略,功在千秋;灭六国之后没有及时安抚六国军民,一味实行残暴统治,焚书坑儒,横征暴敛,招致人民起来反抗,他同时又是一个千古罪人。这是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的一分为二。
四、高考作文题中辩证思维运用:
从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来看,材料作文、关系型话题作文和联合短语型命题作文往往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对象。
立意原则:正确而全面揭示关系
接下来我们看下面的题目分析:
1、(86全国卷)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但形成了茂密的森林之后,大片森林的出现就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只是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见解。
    题目:树木·森林·气候
            ——谈       
辨证思维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2、(90 全国卷)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浪漫情歌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
辨证思维观点:分析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要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3、(91 全国卷)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题目: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辨证思维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4、(93 全国卷)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
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 心痛2009 欢子
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 
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 
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俩所说的那样……”
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辨证思维观点:刘德华长沙演唱会发展变化的观点,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老交替的规律
此外同学们还可以看看近几年部分思辨性强的高考作文题:
2011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PK一切都不会过去
2010 全国卷I:有鱼吃还捉老鼠?
北京: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2008 广东卷:不要轻易说“不”
江苏卷: 好奇心
湖北卷: 举手投足之间
2007 四川卷:一步与一生
宁夏卷: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浙江题:行走在消逝中
2006重庆卷:走与停
浙江卷:生有所息 生无所息
解析二元关系作文话题的审题操作程序
第一步  搞清两个概念各自的内涵。如2005年全国卷的“忘记与铭记”中的“铭记”就是“牢牢记住”的意思,话题之前的材料引子就告诉了你内涵。
    第二步  分析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两个概念中哪个是要重点写的。
    1.有的是顺承关系。如去年广东卷的“语言与沟通”,“语言”是“沟通”的前提,重点要写语言之于沟通的重要性。又如2004年全国卷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遭遇挫折” 是“放大痛苦”的前提,前者是情境,后者是态度,重点应写“遭遇挫折”后,不应“放大痛苦”,重在写积极态度。
    2.有的是种属关系。如去年浙江卷的“人文素养与发展”,“人文素养”小至个人,大到国家都是了“发展”的重要方面,前者是后者这个属概念的种对象,重点应阐述“人文素养”之于“发展”的重要性。
    3.有的是提升关系。如去年辽宁卷的“平凡与自豪”,今年全国卷的“位置与价值”。要从“平凡”“位置”中提升出“自豪”感、“价值”感,重点就应挖掘出平凡中的不平凡,位置中的含金量。
    4.比较多见的是对立统一关系。如天津卷的“材与非材”,重庆卷的“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江苏卷的“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全国卷的“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全国卷的“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忘记与铭记”。这些看似对立的概念都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都是相互联系、甚至有些是相互制约的,这就更需要灵动的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步  必须明晰并确定一个有关道德价值判断的主旨或是标准。醉梦前尘
如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中的两个概念是相辅相成的,主旨应定位在“真理是评
判相信与听取的标准”或“完善自己的最好途径是缺一不可”等。“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往往有距离,但二者是螺旋式向上发展的,应认识到必须处理好这一关系才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生价值的内蕴。“材与非材”须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定位主旨。今年的“忘记与铭记”的两个概念是不相容的,但又是互相照应的,同样需有一个评判标准,可以是在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下的“谅解、大度、宽容、相助、正义、感恩、责任、报效”等尺度。而特别要小心的是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评判标准,否则就乱套了。
五、例文借鉴:
玩物丧志
“玩物丧志”这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沉迷于所喜好的事物而丧失志向。
    我认为其实不然,玩物不一定会丧志,相反,还有可能“得志”。(反弹琵琶,提出观点)
  “玩物丧志”,这个词经常被家长们拿来当作教训孩子的话,老师有时也拿来告诫学生。我看,“玩物”究竟是“丧志”还是“得志”,首先要看“玩物者”的自制力和目的。其次,还要看所
玩为何物,并非玩任何物都会“丧志”或者“得志”。再次,还要看“玩”的程度。分析全面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