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的视唱教学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中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思想的精髓。这句名言适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当然音乐课也不例外。基于这一思想,我以为中学的音乐教育必须重视视唱教学。其理由如下:
长安长安 梁博
韩版城市猎人片尾曲一、视唱教学是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的核心
它能使学生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具备了独立视唱能力,受用无穷。一则“点石成金”的神话故事在作了精彩的描述之后,说授之以指比授之以金要好得多。故事中的“指(头)”即方法。教学生视唱,就是给学生以离开老师后自己唱歌的方法。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法,“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表面上效果不错,但充其量也只能是教一手,会一手,非常有限。而学生如若具备了独立视唱能力,就如同得了师傅的点石成金的指头,可随处随时视谱唱歌,依靠自己的能力学会千首万首也是可以办得到的。一举多得,一劳永逸,何乐而不为?
二、重视视唱教学是抓住了音乐诸因素中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的矛盾方面
说:“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在音乐诸因素(视唱、听音、基本乐理、声乐、器乐)中,视唱居于支配的位。一方面,训练视唱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基本乐理(音高、音符、拍号、节奏、常用记号等)的最佳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听音能力的最佳过程,能否独立视唱,是衡量学生音乐素质高低的基本标准。如若不能独立视唱,即使知道一点基本乐理也是极其苍白的,毫不用处的,更谈不上较高的听音能力了。至于已经步入艺术殿堂的真正的歌唱家们,虽必须有发声、共鸣、呼吸等到专业技巧,但也必须具备较高的独立视唱能力。这从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电视歌唱大奖赛的线谱视唱一项可见一斑。豪情壮志的歌曲
三、独立视唱是各种器乐学习与提高的必要条件
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李聪有段论述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有的孩子虽然学会了一些曲子,但却不能自己看谱;有的孩子甚至只认得几个音符,离了家长老师后什么都学不会。这种情况在初学时还能勉强过得去,但当学习进度加快后,就会难以适应,很多人就因此而被淘汰。”据此,他得出结论:“所以,培养学生独立视谱能力至关重要。”(《手风琴》,1998年,希望出版社)他还说:进行过视谱练习的学生,无论反应能力或是学习进度“都会大大超过未经训练的学生”这些精解的论述,无不说明视唱教学对于器乐学习与提高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音乐课中的视唱教学十分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那么如何重视呢?
第一,认真教练学生视唱的基本功。认真教唱两种趋向(上行与下行)上的级进、跳进、大跳。其中级进是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要下大力气大功夫教学生把音阶中的全音、半音唱准。
第二,有目的有计划地编选大量合宜的视唱练习曲。在教练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和进一些基本乐理。怎样才算“合适”?比如有的侧重于切分音,有的侧重于附点音符,有的侧重于休止符,有的侧重于临时升降工,有的侧重于各种反复等记呈民,有的专练四四拍,有的专练八三拍,不一而足。既学了乐理,又练了唱法。这样,学到的理论不是空洞的理论,进行的实践也不是盲目的实践。
第三,寓教练视唱于和谐教学法之中。和谐,一指和谐的气氛,一指学生和老师配合的适当。
《心理学讲义》(河师大教育系心理教研室编)指出:“一个人要完成任何一种工作,都需要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共同参加,不断交替。”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灵活运用二者及其相
这一秒我哭了互转化,无经验的教师则动辄拿起思想教育的“武器”刺激学生,致使学生厌倦困乏,教师精疲力竭,出力不讨好。
这里侧重于谈谈如何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因为初中学生毕竟年级尚小,“单凭有意注意,不可能坚持过久,因为用得多的意志上的努力来支持注意,会使人很快产生疲倦。”如果无意注意用的巧,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技能。为达此目的,笔者提几点建议:
1.树立傍样,激发情趣。促使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分类树榜样,名字更响亮。如“小歌唱家”“男高音”“女高音”“视唱能手”。使之有激情满怀之感。
2.创造争先恐后的氛围。除使个人与个人比赛外,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比如四个),开展组与组的比赛,老师出题目(视唱练习曲)当评判是,只要学生有兴趣,次数多多益善。
3.组织游戏。挑选音乐素质较高的学生编为若干组(至少两组,每组人数要相等)进行视唱接力赛。教师根据他们的视唱能力,编选若干首(与每组人数同)视唱角,比哪组接得流畅,先行通过。
李丽虹4.教师用启发性语言,激励学生视唱新歌曲谱的积极性,并不惜功夫检查、落实、登记视
唱结果。为学唱新歌做好积极的准备,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为更多的学生早“富”起来创造条件。林申图片
我今天专谈视唱教学,是因为我痛感具备独立视唱能力大有用场,痛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句至理名言的划时代意义,并非说我是什么都做到了,只是人家没做到。
最后让我们还用李聪的话做结吧:“成功永远伴随着刻苦不懈的努力。音乐感觉必须刻意去培养、挖掘、造就,放任自流,即使是天才,也会被埋没。”(《手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