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
安以轩和吴建豪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一、古诗文阅读(27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2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3)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    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现在的我们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5)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6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寓山注》序
【明】祁彪佳
    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日。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一径未通,意犹不慊也。于是疏凿之工复始。于十一月自冬历丁丑之春,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原文有删节)
【注】胼胝(pián zhT):手脚因摩擦变硬的厚皮。(qiè):满意。
2.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畚锸                荷:挑
    B.而幽敞各极其          致:尽头
    C.险者                夷:使……平坦
    D.都泛月迎风            堪:可以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的一组是( 
    ①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
    ②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③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④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⑥一径未通,意犹不慊也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家旁有座名为寓山的小山,原是季超、止祥两兄弟交换所得,后来被废置。二十余年后作者辞官回家,路过寓山,动了建造山园的心思.
    B.作者只想在山上修建三五座房子,虽然自始至终对于客人的建议不以为然.但在修建过程中兴致愈加浓厚,朝出暮归,乐此不疲,痴迷于山园建造。
    C.作者营构山园时,讲究水石、室庐与花木的搭配适宜,轩与斋、室与山房以类相从.桥、榭、径、峰高低错落;体现了虚实相映、聚散结合等特。
    D.山园的建造,始于乙亥仲冬,至丙子孟春建成草堂、斋与轩,当年仲夏又开始营建,后又经过从十一月到第二年春天的百余天修建,山园终于告成。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1)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3)
(2)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3)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杜荀鹤[注]
中国好声音无所谓雨匀紫菊丛丛,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3分)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孟庭苇个人资料简介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面对罢工风潮,屠维岳让吴荪甫假令开除姚金凤而提拔告密女工薛宝珠,此令遭到了女工的反对。吴荪甫就以收回成命作为复工条件之一,从而平息了工潮。 (《子夜》)
B.吴荪甫拿着孙吉人的草案,一面看,一面憧憬起来:烟囱如林,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这么想着吴荪甫便觉得双桥镇失陷不算什么事了。(《子夜》)
C.在吴老太爷丧礼期间,雷鸣前来拜访旧情人林佩珊,献上一本崭新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揭开的页面是一朵枯萎的白玫瑰。雷鸣请求佩珊替他保管这本书,佩珊接受。(《子夜》)
D.端阳节后,杜竹斋来到吴公馆提醒吴荪甫说,和赵伯韬斗很危险。吴荪甫发现杜竹斋的
不满,想用策略激发杜竹斋的雄心,但是杜竹斋无论如何也不肯冒险。此时,吴荪甫产生了不祥的预感。(《子夜》)
E.聂赫留朵夫到医院看玛丝洛娃,把过去的合照给了她。玛丝洛娃回到病房,几次从信封里取出照片,仔细察看着发黄的褪照片。(《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
1)《子夜》中有这样的描写:紫酱的一张方脸,浓眉毛,圆眼睛,脸上有许多小疱”“声音洪亮而清晰”“大概有四十岁了,身材魁梧,举止威严,一望即知是颐指气使惯了的大亨’”这些人物描写指的是谁?《子夜》中充满了利益的明争暗斗,李玉亭所说的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具体指什么事?
2)阅读下面的《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别人干了坏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我什么都没干却要受罪。
说这句话的人是谁?请简述一下什么都没干却要受罪的相关情节?
答:选答(  )题。
三、现代文阅读(春庭雪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痛爱歌词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
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的上的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
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10.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好声音》不同于那些让年轻人当即实现明星梦,或是仅仅让普通人在舞台上展现梦想的选秀节目。
B.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C.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公众对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D.选秀节目要赢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起追问。
11.第二段画线句子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在论述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述。(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