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8月
149
mc白浩刘  一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京剧打击乐虽是辅助京剧表演的伴奏乐器,但却扮演着戏曲的筋节角,起到了七分锣鼓半台戏的作用。如果说唱念做打的表演程式是京剧艺术的核心,那么京剧锣鼓的节奏则是京剧艺术的灵魂。
关键字:京剧  锣鼓  运用  设计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8—0149—01 京剧锣鼓是京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是表演节奏的支柱和灵魂。无论唱念做打、演员的上下场,无不在一定的锣鼓点子中紧密配合来完成。它能通过音、音量、节奏、锣鼓点子的变化来表现戏剧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渲染舞台气氛,配合舞蹈、武打等舞台表演。虽然不善演奏旋律而依附于表演,但它以强烈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又给表演以制约。如果武打、舞、跌扑场面不用打击乐来统一节奏、调度,必然会乱了章法,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京剧锣鼓,也就不成其为京剧。
张玮玮 郭龙女明星性感图片京剧锣鼓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徽剧锣鼓,它在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后,大量吸收了昆曲、汉调、秦腔、梆子等地方剧目中的曲牌和各路锣鼓,经过长期演出实践,不断完善,循序渐进地形成一整套为皮簧戏伴奏的锣鼓经。清末民初以后的京剧在剧坛中独领风骚,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常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目就有唐三千宋八百之说,然而流传民间的尚不在统计,仅目前京剧词典中就记载了五千五百多出京剧剧目。京剧事业的繁荣造就了为名角辅佐的文武场好手辈出,如在清宫升平署为梅巧玲、谭鑫培、杨小楼司鼓的打鼓高手,有沈立成、鲍桂山、刘顺儿,胡琴圣手梅雨田、孙佐臣、徐兰沅以及名票琴师陈彦衡等。民初时期最著名的打鼓佬有魏希云、乔玉泉、杭子和、白登云,他们长期为余叔岩、马连良、梅兰芳、程砚秋等名角司鼓,为流派的创立尽了全力。
一、京剧锣鼓的运用
关于京剧锣鼓的用途,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配合身段和动作,给予鲜明的节奏,角的上下场和在场上的动作表演,起霸、趟马、走边、亮相、开打等。不同的锣鼓点给予配合,以帮助身段动作的规范性和情节、情绪上的连贯性。第二,加强人物的语气和语势,以烘托其在语言方面的抑扬顿挫,如在人物念白的开头和结尾,句与句之间。在一段念白的开始与结束,大段念白或从念白过渡到唱腔时,都常用锣鼓穿插,用以承前启后,点明句逗,划分段落,从而加强节奏感,烘托语气、语势上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辅助表现喜怒哀乐等感情。第三,作为人物演唱的开头和结尾,唱腔之间的衔接等,用以指示人物唱腔的板别和速度。从演员情绪的角度上看,京剧锣鼓的用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
类:首先,是表现人物短暂甚至瞬间的情绪变化,如一锣、二锣、三锣、四击头、五锤。其次,表现人物情绪波动,以及在此种情绪下所做出的动作,如冲头、长锤、闪锤、凤点头、一锤锣等。第三,在戏剧情节紧张时,表现人物较为激动的情绪,如急急风、紧锤、乱锤等。
二、锣鼓点子的设计
一出传统剧目的优劣,固然与演员有着重要的关系,但锣鼓点儿安排的是否恰当,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说,锣鼓点儿的设计同整个演出质量息息相关。要想把锣鼓点儿的设计的恰到好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研究剧本,确定基调琉璃月 歌词
研究剧本,首先要知道剧本的内容,是正剧、悲剧,还是闹剧、喜剧,是唱功戏,还是做功戏,是文戏,还是武戏(含舞蹈动作)。明确这一问题以后,就可以确定锣鼓点及使用锣鼓的基调:即以大锣为主,还是以小锣为主,还是各自侧重。因为这个问题关系重大,处理得当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费力不讨好,演出效果不会有光彩。还珠格格第三部片尾曲
2. 着眼全局,突出重点
雅尼 圣托里尼安排、设计锣鼓点同编剧本、写文章一样,要有高潮、有停顿;编剧本、写文章,要有个构思,也就
是打腹稿的过程,哪要繁,哪要简,哪里需要强调、突出,哪里要一笔带过,都要明确于心。设计锣鼓点也必须如此:在立戏之后设计者就要有个大概,即哪场戏需要大鼓,哪场戏需要小锣,哪个人物上场用什么点,哪个情节需要什么点去加以突出和烘托,哪里多用锣鼓,哪里不用或少用。要尽量做到“锣鼓少而不嫌其简,锣鼓多而不厌其烦”,恰到好处,不温不燥。除此,还必须根据导演的提示,把重点场子重点情节明确起来,以便在设计锣鼓点时有所侧重,有所突出,不致顾此失彼、杂乱无章。
3. 力求精确,避免重复
一个好的锣鼓点设计者,从不乱用锣鼓点,如果锣鼓点用的过多,会把演员的表演空间占去相当数量,使其表演陷入繁琐、杂乱境地,而且使观众接应不暇,感到乏味。要以剧情、人物、动作的需要为前提,去筛选那些最富有表现力的锣鼓点,力求准确。这里就有个“死点活用”问题。过去,有不少鼓师在这方面表现出极高的艺术素养,他们常常把死点用活了,打出了人物,打出了性格,打出了感情。既与演员表演达到完美的和谐,又能让观众从锣鼓声中体味到许多“戏”的内涵,留下玩味的余地。所谓死点活用,就是准确地使用锣鼓点,把人物的情绪、神采更具夸张力的表现出来,不仅演员感到畅快,观众也觉得过瘾。重复使用锣鼓点太多,则属大忌。好鼓师一般情况下不会在同一场戏中,甚至同一人物身上,使用相同的锣鼓点。因为没有意义的重复会相互抵消其应有的作用,会给演员乃至观众造成听觉上的雷同,令人感到乏味,会影响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欣赏。所以在情绪和动作
差不多的情况下,鼓师总是变换锣鼓点去配合,以示区别。
参考文献:
[1] 张希贵.漫谈京剧锣鼓[J].中国京剧.2004.07 .
[2] 赵建国.京剧打击乐锣鼓重在韵味[J].剧影月报.2009.01.
[3]  薛才焕.一台锣鼓半台戏——试谈打击乐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J].南国红豆.2008.07.